胡少平
(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漢源鎮幼兒園,甘肅 隴南 742500)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國家以及各個方面對幼兒教育越來越重視,而且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當成為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要將中華優秀傳統節日納入幼兒教育當中,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教育體系,努力提升整體水平。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果實,也是民族道德傳承、文化思想和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中國傳統節日蘊含的歷史淵源、思想觀念是極其重要的。可是,在當前多元化文化相融的背景下,人們對于傳統節日的關注越來越少,很多年輕人熱衷于過外國的“洋節”,忽視傳統,無疑對切斷中華民族精神血脈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要從根本抓起,在幼兒園園本課程中融入中國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讓幼兒真正了解每一個傳統節日背后的文化和意義,從而更好地將中國傳統節日融入園本課程當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幼兒了解更多的中國傳統節日,進而不斷培養幼兒的文化意識、文化素質和文化自信。這對于推動幼兒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價值,幼兒園應當在這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在幼兒園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開發中實現更大突破。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著悠長的歷史和較強的民族文化特色,傳統節日作為民族文化中的一塊瑰寶,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將中國傳統節日融入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幼兒教師,都應當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在此基礎上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大力推動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開發,努力拓展幼兒教育領域,提升幼兒教育質量。深入分析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中的意義,突出表現為三個方面。
首先,大力加強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開發,能夠培養幼兒的文化意識。這其中至關重要的就是中國傳統節日涉及方方面面,而且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在幼兒教育中大力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教育,能夠讓幼兒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國傳統節日,增強幼兒傳統文化啟蒙教育,同時也能讓中國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發揚和繼承。幼兒的年齡較小,可塑性也極強,幼兒園是他們價值觀、人生觀養成的關鍵階段,可是現在因為很多幼兒都是獨生子女,長輩比較溺愛,導致很多幼兒存在任性、自私、不愛護他人等問題。為了培養兒童健康的人格,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幼兒園教師可以開發特色化節日主題課程,在加強幼兒對傳統節日認知的同時,增強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其次,大力加強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開發,還能夠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幼兒園園本課程體系,特別是對豐富和完善課程資源,改革和創新課程模式,提高和促進幼兒教育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中國傳統節日不僅具有很強的文化性,而且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通過全面、深入、系統、有效開展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可以使幼兒園園本課程體系更加完善,同時還能夠在培養幼兒文化素養方面實現更大突破。例如,有的幼兒園進一步加大了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開發,而且還將理論與實踐進行了有效結合,不僅向幼兒傳播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而且還通過舉辦活動將中國傳統節日融入其他課程教育當中,通過有效地融合、互動、滲透,使“過中國節”在幼兒當中形成了良好的意識,不僅提高了幼兒的文化素養,而且對于培養幼兒的文化自信也具有很強的支撐作用。
最后,大力加強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開發,還有利于推動幼兒教育模式創新,特別是對于構建更具有系統性、全面性、綜合性的教育載體有基礎性作用。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幼兒教育當中,能夠使幼兒教育的針對性和特色化更強。更重要的是,在開展幼兒園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教師參與其中,而且還可以引導幼兒提出合理化建議,更可以將其納入“家園合作”體系當中,這對于動員方方面面的力量參與到幼兒教育當中具有很強的保障性,同時也能夠使幼兒教育主體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例如在日本幼兒園的教育內容中,許多是基于古代神話和傳說。他們將內容經過一些改變后,以游戲活動的形式將其滲透到兒童學習的傳統文化教學中,讓幼兒在小時候就對本國傳統文化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認知。可是在我國幼兒園本課程的教育中,很多教學內容還是采用之前的,只是將一些陳舊的基礎知識進行了重新整合。但是課程內容不僅僅只限于教科書中,更是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師們也要學習日本對于幼兒教育內容的改革,將我國一些傳統的節日文化滲透到日常教育中,加深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理解,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也是弘揚和發展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首先,為什么要將中傳統文化引入到幼兒園課程教育中?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泱泱大國,但是調查數據顯示,很多甚至都不知道我國傳統節日的來源、風俗習慣等,而是一味地熱衷于過圣誕節、平安夜等。也正是基于此,教師們應該考慮在多元化文化并存的情況下,又該如何樹立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如何更好地弘揚和發展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呢?這些都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帶來一定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嚴重的危機感,教師們要告訴孩子珍惜自己的文化、發展自己的文化,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統和發揚,不讓其湮沒在歷史的發展中,是每一位中國人的責任和義務。
其次,中方與西方文化最大的差異就在于,我國所有的傳統節日都是為成年人設計的,沒有一個是由兒童主導的。也正是因為傳統思想的影響,在之前很少關注孩子的想法、行為,因此大家希望將成人文化的節日能夠傳承給孩子們,讓孩子們愿意主動與他人分享節日的樂趣。因而,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廣大幼兒教師,都應當深刻理解和認識融合中國傳統節日與園本課程的重要性,特別是要從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提升幼兒綜合素質、推動幼兒教育改革等諸多方面加以優化和完善,落實好“以幼兒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積極調動幼兒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使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融合性、互動性、滲透性、效能性水平更高。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國幼兒教育實現更大突破,進而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心中生根發芽。
眾所周知,環境的創建對幼兒學習興趣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為幼兒創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在走廊內畫出傳統節日中的人物、寫出傳統節日的由來,營造出節日氛圍;也可以在親子活動課上,讓幼兒給家長講出自己熟悉的傳統節日,然后在和家長一起制作出節日需要的飾品,比如簡單地制作月餅、剪紙等等,讓幼兒在實踐中更加了解傳統文化節日;也可以讓幼兒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在端午節,幼兒可以扮演屈原,通過自己的表演向大家講述“屈原與端午節有怎樣的聯系?”;還可以通過視頻等形式,為幼兒介紹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哪些具體的禮儀或者游戲等等。比如在講解關于端午節、冬至、春節等傳統節日的時候,教師可以教幼兒如何包餃子,或者是給父母寫一張新年賀卡等,拍攝兒童作品并在課堂上張貼;還可以在中秋節期間在課堂上猜燈謎,讓課堂充滿中秋節日氣氛。在開展傳統文化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結合教育主題,根據兒童的情況選擇教材,選擇一些較簡單的圖片,讓幼兒自己動手制作,然后將成品掛在教室內部,這樣不僅可以讓幼兒對傳統節日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還能夠培養幼兒的實踐能力。
孩子們還處于活躍的年齡,游戲占據了他們大部分的生活,因此在課程實施的具體過程中,教師也要加入游戲的方式,尊重幼兒的選擇權利,提高教育效果。比如,教師可以在幼兒園開展角色扮演的游戲,在學習過新年這一傳統節日的課程中,可以通過“娃娃家過新年”游戲,告訴幼兒“新年”的來由,教會學生在過新年招待客人時應該注意什么?有什么樣的禮儀?然后讓孩子們彼此扮演不同的角色,真正感受新年的習俗;還可以在班級內開展“點心店”的游戲,教幼兒制作青團、月餅、粽子、湯圓等,了解到在清明節是需要吃青團的、中秋節是需要吃月餅的、端午節是需要吃粽子等等,以及在節日里為什么要吃這些東西?通過游戲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幼兒體驗到游戲的快樂,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溝通能力,還能讓幼兒了解到在不同的傳統節日里有著不同的民間風俗等,讓幼兒深刻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從根本上來說,中國傳統節日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而教師在組織實施的過程中應當將游戲化、生活化、體驗性進行有效結合,積極引導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使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氣息,進而使幼兒了解和認識更多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最大限度培養幼兒的文化自信,這應當成為幼兒園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開發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師應當對此進行深入研究與探索。
在傳統節日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和校園教育同樣重要,因此家長也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從不同角度讓幼兒學習到傳統節日的文化習俗。家長也要積極配合教師開展一些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活動,同時在家中也可以讓幼兒觀看一些傳統節日的介紹視頻,幫助幼兒更好地認識到傳統節日文化。家庭教育除了可以通過一些視頻、圖片、生活物品,還有就是幼兒在家中的生活體驗。比如,臨近中秋節之際,教師事先和家長打好招呼,讓家長在家中可以教幼兒如何做不同餡的月餅,和幼兒一起在中秋夜晚賞月,并采用照片的形式保存下來。然后教師可以在班級的后邊布置一個“中秋活動板塊”,中秋節過后,家長們會把中秋節的照片貼在教室后面,讓每個孩子都能了解不同家庭慶祝中秋節的方式和活動,感受別樣的節日氛圍和樂趣。當孩子們看到自己和爸爸媽媽的照片時,還將與同學和老師分享那天他們在家如何與父母一起度過中秋節?爸爸媽媽是如何教自己做不同餡的月餅的?這樣不僅有利于親子關系的培養,還能讓幼兒對中秋節有一個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要將幼兒園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開發與“家園合作”進行有效結合。
我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現如今已經遍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師們應結合兒童的實際年齡及其特點,開展與其知識相符的主題活動,實現課程內容的漸進性和層次性,并確定不同階段的兒童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教育目標。對于小班幼兒,可以開展“過大年”主題活動,讓幼兒通過不同地區了解春節期間別樣的風俗習慣,激發孩子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對于中班幼兒,可以在課堂上做“慶祝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師們可以通過小視頻向幼兒播放端午節期間賽龍舟活動,并向幼兒介紹端午節的由來;針對大班的幼兒,教師可以舉辦“中秋節”活動,讓幼兒詢問家長或者在網絡上找尋一些有關中秋節的民間傳說,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通過不同的渠道更多地了解“中秋節”,也可以在班級中帶領幼兒做月餅,做好之后讓幼兒帶回家給父母吃,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手動能力,還能激發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探究欲望。在開展主題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進行科學設計,同時也要引導幼兒參與到課題活動設計中來。例如,在開展“慶祝端午節”主題活動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收集與“端午節”相關的知識和文化,并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與主題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幼兒進行交流與互動。由于每名幼兒都會收集不同的知識與文化,相互之間在交流之后就會獲取更多的知識和文化,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交際能力,而且也能夠使幼兒有更多的收獲。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在幼兒園園本課程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讓孩子從小就接受中國獨有文化情懷的熏陶和感染,提升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將中國傳統文化引入到幼兒園園本課程教育中,不僅有利于幼兒良好品質的培養,同時還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和更新。因而,在開展幼兒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在深刻理解和認識大力推動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開發的重要性,著眼于推動幼兒教育改革和培養幼兒文化意識、文化素養、文化自信,采取更加科學、系統、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努力使幼兒園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開發實現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