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法權
(泗陽縣臨河鎮大興小學,江蘇 泗陽 223700)
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以統一的教學要求設計教學任務,隨后根據課本內容,引導學生展開學習。但實際上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每一名學生處于的教學階段都有所不同,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也有所不同。如果按照傳統教學思維設立統一的教學目標,那么將會導致部分學生難以跟上教學進度,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呈現兩極分化,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該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靈活利用分層教學,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展開教育工作,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在個人基礎之上獲得不斷提高。
目前我國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受到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仍然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核心教學目標,所以教師教學方法很難在教學活動中加以創新與改革,學生仍然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學習抽象的數學知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下降。教學方法單一也是導致數學課堂枯燥、學生參與率不高的主要問題,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教師的講解和課本的講解層次,很難發揮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主觀思維見解,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將會產生不良的負面影響。
生本教學理念是在小學教學改革中的重要改革方向,生本教育理念需要教師以學生為基礎展開教學活動的設計。但是就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來說,教師仍然以個人為中心展開教學活動,教師認為只需要自己完整地為學生講解相關理論知識,學生就能夠獲取更全面詳細的知識,忽略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也并未給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討論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對于教師的教學依賴感較強,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不夠深入,雖然學生學會了某一題目的解答方式,但是如果題目條件稍微變化,學生就很難再一次進行詳細的解答。
在小學教學階段每一名學生,由于其生活背景和成長階段都有所不同,所以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將會展現出極具個性化的學習表現。再加上每一名學生的數字感知和思維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如果單純依靠統一化的課堂教學,必然將導致部分學生無法適應教學活動。同時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和認知水平都有所不足,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每一次教學面對的學生是所有集體學生,所以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實際學習要求,這樣就導致在班級學習活動中學生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學習后進生認為教師的教學內容難度較高,難以跟上教學進度,而學習優等生則認為為教學內容相對簡單,很快將會失去學習興趣。
首先,在教學活動中有利于教師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分層教學要求教師按照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構建教學內容,避免統一教學,而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并且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設計符合學生學習階段的教學內容,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發展需求,從而引導學生在個人基礎之上獲得不斷地提高,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來說分層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成長特點,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其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強化針對性分層教學模式中,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群體,每一個群體都擁有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使得學生的學習個性可以得到有效的展現,加強了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學生能夠按照教師的分層教學彌補個人在學習過程中的缺陷,從而實現學生強化學習效率的目標。
再次,在教學活動的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學習趣味性進行分層。興趣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是最好的學習動力,為此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班級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劃分,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可以事半功倍地完成學習活動,并且每一名學生的學習任務都可以結合個人興趣展開,學生的學習過程將不再是被動地學習而是轉變成為個人主動地思考探究。這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將會更強,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最后,分層化教學,有利于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動態,激活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層化教學想要合理展開,那么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而進行分層的依據,需要教師詳細了解每一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動態了解更加深入,就能夠結合學生當前存在的問題和缺陷改變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從而設置更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向。并且分層化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其個人基礎之上對數學知識加以探究,使每一名學生都可以完成教學任務。在不斷地練習和訓練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會得到有效提高,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課堂教學法的有效運用其主要標準是教師是否能夠對學生進行準確的分層、科學的分層,提高教學針對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分層方式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
首先,全面分層法。該分層方式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師的主要分層依據,除了要參考學生的考試成績,還需要聯合其他學科教師對于學生的觀察進行差異化分層。通過全方位的考核評價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分析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的潛能,這樣才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其次,動態分層法。該分層法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對學生進行長時期的跟蹤考核,做好學生的動態學情分析,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進步或者突破了教師的分層,教師則應當及時調整學生的分層,及時對學生的學習層次進行上調或下降,以此避免學生的發展受到教師分層的限制。
最后,保密分層。分層教學法雖然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得到實際的應用,但是教師應當注重分層的保密,在教學活動中不能夠讓學生得知自己正處于教師某一個分層層次中,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信心,并且還能夠避免高層次的學生出現驕傲自滿心理,也能夠避免低層次學生知道分層結果而自暴自棄。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構建一個整體和諧的學習環境。
每一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都應當有所不同,這樣才能夠體現出教學的針對性,減少學生的學習難度,讓學生可以有機融入教學活動中。
例如,在“分數”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之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預習,學生學習層次的不同會導致學生存在預習結果的不同。所以教師在為學生布置預習目標時,應當結合學生的層次有所不同。對于學習較好的學習分層來說,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明白分數的概念和應用以外,還需要為學生提供一些拓展性訓練,幫助學生增強對知識的理解深度。而對于學習層次處于中層階段的學生教師則需要強調學生學習知識的概念和應用,鞏固知識的記憶。而對于后進生層次來說,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數學概念的同時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分數的應用情況,為學生構建生活化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同的學習目標,學生可以獲得不同的學習體驗,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逐步掌握數學知識,達到高效學習的目標。
課后作業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元素,但是如果采用相同的教學目標設計作業,那么將導致部分學生會認為作業難度較大,無法跟上教學進度,學生的學習壓力相應較大,長期如此將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信心,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面對相同的作業先進生認為作業難度較低,所以可以快速完成作業,而學困生的作業情況往往是緩慢的,甚至是錯誤連篇。長期如此,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將會獲得教師的關注以及較高的成績,經常會獲得獎勵,容易變得驕傲自滿,而學習能力有所不足的學生將會很難獲取到教師的關注和表揚,這樣學生將會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能力加以否認,失去學習信心,甚至會對數學教學產生負面情感。因此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作業,對于成績較好的學生可以設置一定的開拓性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和自我挑戰;而對于學習中等的學生,則需要減少重復性的概念練習,為學生多布置一些晉級作業;最后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則應當布置一些基礎性作業和趣味化作業,盡可能保持學生良好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可以正確面對作業,完成學習目標。
例如,在簡單方程式的教學中,對于熟練掌握知識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完成課后練習,而對于學習水平較差的學生,教師只需要引導學生掌握公式的意義即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布置分層化作業,使每一名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可以獲得學習成就感,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在每一個階段的學生完成作業之后,為了增強學生的實際學習體驗,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設置學習分享活動,每一個階段的學生都需要登上講臺,分享自己的學習過程和自主思維認識。這樣學習較好的學生就能夠分享更加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和思維,學習能力相對偏弱的學生也可以對數學知識進行自我感知的復述與講解,讓學生將自己的學習思維和方法與他人的進行對比,這樣學生將會很快意識到自己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從而學習他人的學習方式,為個人的學習成長奠定良好基礎。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分享中需要重點引導學習后進生了解,掌握多元化的學習方法,在學習分享中教師應當多讓后進生進行發言,并且結合其他同學的發言,對自己的學習方法加以修正和促進升級。
趣味性分層教學也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分層化教學方式。教師首先需要明確教學目標,了解每一名學生的興趣愛好,再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教師需要在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引導學生加以強化性訓練,打好基礎的同時讓學生向著更高層次發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更加突出學生的主觀思維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挖掘個人學習潛能。
隨之教師還需要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內容進行趣味化分層。在完成小組劃分之后,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趣味性案例,深入剖析教材中的教學重點與難點,讓學生可以清楚地掌握本節課的所有知識內容。以“表內除法”這節課的教學為例,對思想活躍學習積極性較高的學生教師則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法,讓學生在展開學習之前首先觀察教師給出的教學PPT,在教學PPT中展示不同的實際事物,隨后利用實際事物進行算法的演示,這樣通過更直觀的教學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對于善于背誦的學生教師則可以給學生講解除法概念,同時為了增強學生的實際體驗,還可以在學生背誦概念的同時安排一些具有挑戰性的練習,如“快速計算比賽”,在學生基本學會記憶除法概念之后,教師隨機在該層次內提出除法計算式子,隨后讓學生進行心算,比一比哪一名學生算得又快又準確。學生通過不斷地訓練與嘗試,將會很快記住除法計算的技巧和方法,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水平。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要進行有效互動,才能夠時刻抓住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讓學生主動融入教學活動中。但是在傳統教學中,大部分教師的課堂提問只會提問學習較好的學生,認為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無法答出教師的問題,該教學現狀說明教師的課堂提問內容并未做出有效的分級化設計,導致所有學生必須要面對統一的教學問題。所以為了鼓勵所有學生都能夠參與課堂活動,建立師生互動的良好課堂教學環境,教師必須要有意識地為學生進行分層化的課堂提問設計,對于有難度的問題學習較好的學生進行回答,而對立于相對簡單的并且趣味性較強的問題,則讓學習后進生進行回答,教師再給予每一階段學生針對性引導和點撥,就能夠有效完成課堂教學互動。
例如,在“圖形旋轉”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增強學生的實際體驗,可以首先為學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旋轉物體,隨后為了調動學習后進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就可以向這部分學生提出相對簡單的問題。如“生活中物體通過旋轉得到了什么樣的圖形?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讓學生以更直觀的角度觀察問題并總結物體旋轉的特點,這樣的問題內容相對簡單,可以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并且激活學生學習興趣。而對于學習較好的學生教師則可以向學生提出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如“同學誰能在方格紙上按照條件畫出旋轉后的圖形?”這樣的問題更加注重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解答起來難度較高。每一個階段的學生都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回答出其專屬性問題,可以讓學生有針對性地認識到教學活動的多樣性,并且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信心。
總而言之,學生之間有較大的差異,學生與學生之間會存在不同特征,為了達到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做好教學分層,保證每一名學生處于個人學習層次基礎之上進行學習,讓小學數學課堂變得更加高效且具有趣味性,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為學生構建高質量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