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龍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陜西楊凌 712100
學風建設是高職教育走內涵與素質發展道路的需要,良好的學風是保證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也是高職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目前高職院校學風建設過程中還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問題,這對加強學風建設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很大影響。黨建工作是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將學風育人與黨建結合,創新育人方式,對培養高質量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1]。
培養優良學風是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高職院校“雙高計劃”目標順利實現的要求。優良的學風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掌握職業技能,邁入學習型社會后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法寶,也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保證,側重于培養學生勤奮學習、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可以有效解決學風建設存在的實際問題[2]。學風建設是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沒有良好的學風就難以培育棟梁之才。學風建設是反映高職院校教學現狀和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它直接反映高職院校的辦學精神和辦學水平[3]。
學生黨建與學風建設具有共通性,二者具有目標和內在邏輯的一致性,都是側重培育塑造學生高尚人格,對于大學生堅定成才內在動機,形成端正學習態度和良好學習習慣,有著重要意義。二者都是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學生黨建有利于促進學風建設,學風建設有利于帶動學生黨建,是培養發展學生黨員的有效保障,是高校開展黨建工作的重要載體。開展學風建設,培育優良學風,有利于提升青年學生素質,為黨組織輸送高素質人才,推動學生黨建工作開展。
通過“黨建+學風建設”育人工作,將學風育人與黨建結合,可以有效改善高職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興趣下降、學習習慣散漫等實際問題,進一步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衛生和行為習慣,幫助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通過組織黨支部、全體黨員及全體師生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參與學風建設,著力構建協同育人機制、豐富思政工作載體,發揮大學生黨員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在學風建設中的積極作用[4]。實施“黨建+學風建設”育人計劃,旨在進一步創新黨建機制,強化黨建引領,促進黨建與人才培養工作有機融合。
以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旅游與管理分院的學生黨建工作為例,以黨建為抓手,以加強黨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教育為重點,以黨建促學風建設為主線,切實加強大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全程化教育、管理和監督工作,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大學生進行全面深入的黨的基本知識教育,使大學生對黨的光榮歷史和黨的宗旨、性質、歷史任務有更深刻的認識,激發大學生入黨積極性,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素質較高的大學生積極分子隊伍,進一步加強對優秀大學生黨員的培養,不斷加強大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促進學風建設,充分發揮大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高職院校應充分認識學風建設的重要性,制定加強學風建設的有效措施,實施學生學風建設監督工作責任制,實施“黨建+學風建設”育人工作,把黨員促進學風建設的育人職責明細化、任務化、常態化、制度化。通過構建黨總支書記總抓、支部書記具體抓、黨員落實及支部包年級、黨員包班級的“黨建+學風建設”育人機制,以師生活動和學生學習浸濡計劃為抓手,達到黨建工作與育人工作全對接、互促進;形成以黨員教師示范課為引領、優秀學生做表率,老師愿意教、學生愿意學、家長積極配合的良好氛圍,采取多種措施改進學風。
“黨建+學風建設”育人計劃納入到二級分院人才素質提升及分院文化建設中,積極營造良好的學風,加強校園氛圍中的學風建設。通過實施“黨建+學風建設”育人計劃,促進學生養成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涵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強化專業技能,開闊學生的知識與視野,引導學生科學支配時間,提升學生學習自覺性,強化學生學習動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計劃性,培養學生養成時時學、處處學的習慣及堅持終身學習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素質,形成分院人才培養特有文化[5]。
建立學生家長微信、QQ等線上交流群,暢通教師與學生家長溝通渠道。要求班主任與家長溝通,任課老師與家長溝通,確保家長知悉學生思想和學習情況。通過三方聯絡機制,形成育人合力。在課堂外,注重發揮黨團組織、班級、寢室團體的教育作用,融黨建與學風建設于學生學習生活的各方面。
一是公開承諾一件事。要求黨員教師公開承諾,做好表率,做好模范引領作用。二是上一節公開課。從課堂教學入手,加強學生的學習過程管理,提高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以教風促學風。三是聯系一名“后進生”。實施黨員教師和“后進生”一對一幫扶制度,以黨風強學風。四是“獻一策”。激勵黨員教師每年為二級分院學風建設提出易操作、可借鑒、可落實的計策,深度參與二級分院學風建設。
“黨建+學風建設”育人工作是一項系統龐雜的育人工程。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旅游與管理分院積極開展“學風建設年”活動,2020至2022學年為分院學風建設年,分院黨政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切實把加強學風建設作為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保證學校提升辦學影響力、實現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工作成效作為黨內考核主要依據。分院各支部要按工作實際及學生實際,統籌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實施。工作推進過程中加強工作監督,推動工作向縱深發展。
廣泛開展“四個一”讀書及技能競賽活動,實施學生學習浸濡計劃。一是要求學生在堅持每天經典晨讀的基礎上,一個星期熟背一首詩詞,并掌握詩詞的創造背景、詩詞含義等。二是鼓勵學生在半年內,至少閱讀一部名書名著和重要史書,并撰寫讀書報告或讀書心得。三是在一年內,結合專業學習及創新創業大賽要求,組團孵化一項創新項目參加大賽。四是在三年內選修一門有關計算機、英語、寫作、音樂、書法、體育等方面的課程,加強學習、訓練和研究,使之成為自己的興趣與愛好。
綜上所述,將學風育人與黨建結合,創新育人方式,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立身之本,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加強高職院校黨的基層組織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組織黨支部、全體黨員及全體師生參與學風建設,著力構建協同育人機制、豐富思政工作載體,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在學風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做到黨建工作與育人工作全對接、互促進,進一步創新黨建工作機制,強化黨建引領,促進黨建與人才培養工作有機融合,繼而達到營造優良學風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目標,最終實現黨的建設與教育事業發展比翼齊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