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西,鄧云葉
(邵陽學院,湖南邵陽422000)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逐步建立“多規合一”的規劃編制審批體系,實施監督體系、法規政策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基本完成市縣以上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平臺建設,形成一張圖[1]。政策層面的與時俱進,給城鄉規劃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也給城鄉規劃工作者在目標管理、技術要求和工作任務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戰。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要求建立統一規劃底圖底數,用于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要求城鄉規劃工作者全面梳理和分析市縣國土空間現狀基礎信息,統一采用第三次全國國土數據作為現狀底數和底圖基礎,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和1985國家高程基準作為空間定位基礎,制作市縣國土空間規劃全域數字化現狀圖庫。
基于國土空間規劃的時代變革,作為規劃行業人才產出的產業——城鄉規劃,必然需要在人才培養中做出相應的調整。《城市總體規劃調研實習》(以下簡稱《總規調研》)是基于城鄉規劃專業的核心課程——《城市總體規劃》的實踐課程,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也相應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只有在新時代的政策導向下,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的新技術新理論,才能培養學生系統掌握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城市總體規劃的相關理論和技術手段,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的專業人才。本文基于國土空間規劃的政策導向,主要研究《總規調研》課程教學目標的改革,以期明確教學方向,更好的實現教學效果。
《總規調研》是一門集專業性、創新性和綜合性于一體的實踐課程,主要考察學生的知識轉換、創新思維、系統分析、整體戰略、團隊協作、和方案表達等方面的能力。
《總規調研》不僅是一門實踐性很強課程,同時也要求學生有系統專業理論知識。特別是現場踏勘教學中,學生的知識轉換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這一過程,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專業理論知識,建立城鄉規劃專業視角,去發現城市中形形色色的問題,并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去分析問題,提出擬解決措施。比如城市基礎設施的專項調研——城市客運站的調研,并不是單純的了解客運站的位置、用地規模、內部交通流線、客流量等,而是要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建立城鄉規劃視角,去發現、分析并解決客運站從宏觀到微觀的問題。比如,從城市總體布局來看,客運站的選址是否合理?客運站的規模是否符合城市近遠期的發展?客運站是否有便捷的交通可達性?客運站與城市中其他交通樞紐是否有便捷的交通聯系?從城市總體用地布局來看,客運站與周邊的用地性質是否相容?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學生基于理論知識,擴散思維,建立專業視角,才能跳出“看山是山”的表象,尋覓“看山不是山”的正確的城市認知,得出“看山還是山”的合理的規劃決策,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知識轉換能力的教學效果。
《總規調研》課程的現場踏勘調研教學環節,不僅僅是城市調研認知的技術手段教學過程,同時也是方案思維形成的培養過程。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國家政策導向注重規劃方案編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集中體現在三區三線的管控、約束性指標、預留空間、構建生態廊道和生態網絡(山水林田湖草)、優化國土空間結構和布局、完善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延續歷史文脈,加強風貌管控,突出地域特色[1]。這就要求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能根據政策要求,嚴守城市發展底線,充分挖掘城市在自然、物質、文化和形態等方面的特色要素,運用專業理論知識,發揮前瞻性的創新性思維,提出適應時代發展創新型的規劃方案,構建有文化特色有地域特色可識別的城市發展模式,以期在規劃期內指導城市健康有序的發展。
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從傳統的市(縣)區土地利用規劃轉向了市(縣)域土地利用規劃,也就是全域規劃。《總規調研》課程的調研對象也從傳統的市區轉向了市域。而城市是一個由眾多子系統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協作構成的復雜巨系統[2],城市調研涉及的要素多、范圍廣,這些要素在城市這個地域范圍內又是相互影響、對立統一的關系,這就要求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具備系統分析能力,運用辯證思維,分析城市各個子系統,以期實現城市綜合效益最優化。比如,在調研分析城市自來水廠的過程中,需要運用系統分析法,一方面分析水廠的經濟效益—水廠規模是否滿足城市近遠期人口規模的用水需求;另一方面還要分析水廠的社會效益—論證水廠選址跟河流、氣象、工業企業、居民點等的關系;同時還有分析水廠的環境效益—水廠選址對城市環境污染的影響等。
城市總體規劃所關注的是整體性或全局性的發展,強調高瞻遠矚,強調站在全局的和整體的立場上看待國土空間開發利用問題,強調對總體目標實現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或關系到全局整體性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元素。任何一種空間戰略謀劃都不是單一的,必須整體考察社會經濟生態文化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如科技、經濟、社會與自然資源的相互滲透和協調發展問題,整個空間的發展潛力問題,以及整體空間的再生產問題。例如中國的三門峽水庫、埃及的阿斯旺水壩,都是因為只顧了發電、灌溉而忽視了泥沙問題和生態問題而導致災難和失敗。
城市是一個綜合的、復雜的巨系統,城市總體規劃調研又涉及到城市多個子系統,如道路交通子系統、工程系統子系統、產業經濟子系統、生態環境子系統等,這決定了城市總體規劃的調研是一項涉及面廣、內容繁多的工作,往往需要一個團隊甚至不同專業的幾個團隊共同完成。因此,需要城鄉規劃專業學生不僅具有本專業的團隊合作能力,同時具備與不同專業學科團隊協調溝通的團隊協作能力,以期高效率高質量的完成調研任務,對城市有一個全面的完整的正確的認知。
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要求確保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能用、管用、好用。這不僅對規劃方案提出了高標準高要求,同時也也對城鄉規劃工作者的方案表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圖紙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匯報表達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表達能力。
在城市總體規劃調研的前期教學中,先開展城市基礎設施規模專項調研。一方面,通過規模論證,認知城市各項基礎設施的合理規模,以期在后續的方案形成過程中,優化配置城市各項基礎設施的用地規模;另一方面,還能培養學生的空間感以及對距離、高度、體量等尺寸的把控。比如污水處理廠的規模論證,首先通過預測城市近遠期的排水總量,進而計算污水廠近遠期的占地面積,從而分析現狀污水廠的規模是否符合城市的近遠期發展;通過對排污設施空間規模的調研,結合規范,認知污水廠對用地規整性的要求等。
在開展城市基礎設施規模論證的同時,從城市總體布局、道路交通、環境影響及規范性等方面對城市各項重大基礎設施進行選址論證分析,以期提高學生的系統分析能力。比如污水廠的選址論證分析要點包括,污水廠跟城市河流、風向等的關系?污水廠對城市布局的影響?污水廠對城市內外交通的需求?污水廠與城市工業的關系等?
模擬方案匯報評審課堂,從方案的編制到PPT的制作到方案的講解到評審提問的解答,是一個全方位的集方案、語言、圖文、對話于一體的綜合表達的挑戰。組織各專業老師形成評審專家團,模擬評審現場,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傳統的城鄉規劃體系采用的是以AutoCAD為主體的規劃編制工具,而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需要采取新的編制審批體系、實施監督體系、法規政策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以及地理信息系統作為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的主體工具,以確保形成全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實現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3]。《總規調研》課程所采用的基礎底圖數據,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必須采用GIS作為課題的主要編制工作。組織GIS技能競賽,提高學生學習GIS編制軟件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新技術的運用能力。
傳統的城鄉規劃以目標導向為主,問題導向為輔,著重突出總體部署的發展目標與戰略引領;而國土空間規劃實行問題與目標導向相結合,注重基于空間治理的問題剖析與趨勢判析。這對城鄉規劃專業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也意味著城鄉規劃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作為城鄉規劃專業的核心實踐課程——《總規調研》的教學目標的變革也是順應時代改革的潮流,建立以專業知識轉換、創新思維、系統分析、整體戰略、團隊協作和方案表達等能力為主體的教學目標體系,以期更好地指導《總規調研》的課程教學改革,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