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熙賀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隨著新時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工匠精神”越來越受到社會、行業、用人單位的重視。“工匠精神”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高職院校肩負重任。“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課程教學中的深入融合,是經濟發展的需要、專業發展的需要、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對培養高素質城市軌道交通專業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能從事城市軌道交通客運服務、車站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專業復合型人才[1]。但是,目前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養仍有待改進,如何在課程教學中融合“工匠精神”仍處于探索階段,缺乏可供參考的依據。因此,如何在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課程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極致的態度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2]。簡單講,“工匠精神”的內涵主要是敬業、精益、專注和創新。一是敬業,對工作的奉獻是對職業和職業態度的尊重和熱愛。二是精益,注重每一個產品和過程的卓越,專業、嚴謹、細致、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的專業品質、服務質量。三是專注,這是一種精神品質,耐心、毅力、決心、堅持和對細節的關注。四是創新,不斷改進和創新、不斷追求質量,這是科技進步的重要動力。不難看出,“工匠精神”體現了對人和勞動的認同及尊重,是一種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
新時代國家經濟的發展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從業者,“工匠精神”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高職院校肩負立德樹人重任,應在人才培養全過程融入“工匠精神”,為社會、行業、用人單位培養更多的能工巧匠。
融合“工匠精神”是專業發展和課程教學的需要,培養“工匠精神”需要依托專業及課程教學的平臺和載體[3]。“工匠精神”理念應貫穿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專業教師應將新時代的“工匠精神”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此外,塑造“工匠精神”還能為校企合作找到驅動力和著力點,有利于校企雙方互惠共贏[4]。
“工匠精神”有助于塑造學生的匠心與匠魂,學生通過“工匠精神”的課程思政教育,不僅能夠形成“嚴謹”“卓越”“奉獻”等正確的價值觀,更能提高學生的競爭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明確未來發展方向,掌握專業技能,規劃好未來發展。
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課程是高職院校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是適應城市軌道交通站務員、值班站長等工作崗位的必修課程,也是獲得“1+X”地鐵站務職業資格的主要支撐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具備客運組織與服務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養他們的匠心精神,樹立職業道德、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來奉獻社會。
構建標準規范的課程體系是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5]。應深入企業一線開展專題調研,圍繞崗位工作所需的“工匠精神”重構課程體系,在崗位工作與課程體系之間搭建橋梁。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實現“工匠精神”思政育人的重要環節和良好載體。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穿插介紹行業發展歷程、偉大成就及未來發展趨勢等,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行業的興趣和熱愛,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課程實踐教學中,可以利用實訓設備完成相關項目任務,使學生在接近真實的場景下感受工作氛圍。如完成換乘客流組織、大客流組織和突發事件客流組織等實戰演練任務,將“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抗壓克艱”等思政元素貫穿于實訓教學過程,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工匠精神”。
首先,可以邀請行業骨干、企業精英進校園授課、開辦講座,講授專業技能、講述自身經歷,以榜樣的力量宣傳“工匠精神”[6],讓學生更直接、更真實地感受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其次,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工匠精神”。比如,采用情景模擬,教師組織學生扮演值班員、值班站長等崗位角色,使學生感受崗位意識和責任觀念,培養學生嚴謹規范、團隊協作的精神及愛崗敬業的“工匠精神”。
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設置專業協會、組織職業技能競賽等,在豐富學生業余生活的同時,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調動學生發揚工匠精神的主觀能動性,營造“工匠精神”氛圍的校園文化。立足課程內容深挖“工匠精神”元素,依托優慕課教學平臺、“智慧職教”、軌道交通國家教學資源庫,給學生提供融合“工匠精神”的圖片、視頻資料、課程配套課件等教學資源。
高職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課程傳統教材由于修訂周期長,往往缺乏課程思政內涵,不能及時滿足課程思政視域下的育人需求。結合這種情況,應開發、編制融入“工匠精神”的活頁式、工作手冊等新形態教材。
活頁式教材并不是簡單的裝訂形式的變化,其實質在于教材的建設。應立足客運崗位,結合課程標準,以崗位真實工作任務為基礎,有針對性地在課程教學的知識、能力、素質目標中融入“工匠精神”,充分滿足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個性化要求,以活頁方式編制教材,靈活多樣地對教材內容進行優化組合,以適應職業崗位能力培養和發展的需要。
工作手冊教材也需要結合課程的教學重點、考核要點進行開發和編制。比如,在《1+X地鐵站務職業培訓手冊》中,注重培養學生責任意識、敬業精神、團隊協作等,學生掌握車站管理規范制度、崗位職責、作業流程和日常運作程序后,能夠完成各崗位作業流程演練;完成車站開站、巡查、關站作業演練,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工匠精神”。
考核與評價是檢驗課程“工匠精神”融入成效的重要指標。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課程的考核與評價采取課內與課外考核相結合、線上與線下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將自我評價、生生互評、教師考評有效結合,使考核評價多元化。注重學習積極性、學習態度、課堂參與度等過程性考核評價,使考核過程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考核結果全面、客觀、有效。保證“工匠精神”的培養成效具有可識性、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
此外,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師資和校內外資源開展校企雙元考核評價,邀請授課教師和企業導師根據學生在專業知識、職業態度、職業精神和意志品質等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比如課程項目二“城市軌道交通客運服務”,通過平臺測試、活動討論、課堂測試、課堂主題演講匯報、分組展示演練、情景模擬、個人儀態訓練、小組儀態綜合訓練、企業綜合實踐訓練等環節和內容,開展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企業評價,綜合評價學生踐行“工匠精神”的真實情況。
總之,目前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教學與“工匠精神”的融合仍處于探索階段,有待改進。在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課程教學改革中,應依據教學目標,充分考慮城軌站務崗位需求,兼顧職業素養的養成,培養學生具備敬業、精益、專注和創新的“工匠精神”,塑造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新時代“校園人”和“地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