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孝四,唐志娟
1.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1;2.江蘇航運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0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類型,擔負著為民族復興培養(yǎng)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迫切需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思政課是高職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要通過多種途徑與方法把愛國主義教育全方位落到實處。
現(xiàn)在高職院校學生大都是00后,他們絕大多數(shù)是愛國的,具有單純樸素的愛國情感,但是普遍缺乏理性的認知和堅定的信念。極少數(shù)學生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可能對黨和社會主義的認識存在偏差,或者對社會負面現(xiàn)象不能正確看待,進而在價值觀上出現(xiàn)問題。這就需要思政課在教學過程中,針對這些現(xiàn)象和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糾正錯誤認知,厘清思想困惑[1]。
不管是從愛國主義教育的角度,還是從全面提升學生素質的角度,高職思政課都應建立包括“必修課、限選課、選修課”的課程體系。根據(jù)《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規(guī)定,高職必修思政課有3門課程,分別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限選課要確保學生至少從“四史”中選修1門課程。在選修課設置方面,可以圍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等開設相關課程。
高職院校領導和思政課教學管理部門要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思政課在編寫課程標準、授課計劃和教案時要充分考慮愛國主義教育的要求,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重點抓緊抓好。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取互動式、啟發(fā)式、交流式教學,增強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2]愛國主義教育一定要結合當下熱點問題,體現(xiàn)時代感,不能老生常談。總之,要解決“‘配方’比較陳舊,‘工藝’比較粗糙,‘包裝’不那么時尚”[3]等思政課普遍存在的問題,才能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具親和力和針對性。
建設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課教師隊伍,是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舉措。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行為。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師如果能給學生起示范作用,愛國主義教育自然能收到實效。比如,思政課教師如果能時時刻刻關注國家大事,能夠對熱點問題做出正確解釋和引導,能夠在舉手投足間讓學生看到一個愛國的典范,這樣的教育比任何說教都更加有效。
愛國主義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認知教育。“道德認知的發(fā)展只能對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道德行為有效,……將道德教育僅僅限于道德認知的發(fā)展,因此是片面的。”[4]按照生活德育的觀點,超越知性德育的唯一路徑是讓德育回歸生活。對高職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而言,回歸生活的主要途徑是開展實踐教育。思政課本來就有實踐教學的要求,精心設計、組織好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對于強化愛國認知,激發(fā)愛國情感,錘煉愛國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說,開展實踐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向信念信仰轉化。作為高職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在思政課實踐教學方面做過很多嘗試,探索了參觀學習、志愿服務、社會調查、三下鄉(xiāng)活動、模擬實踐、網(wǎng)上云實踐等諸多教學形式。從愛國主義教育的角度來看,實踐教學主要應把握好以下問題。
高職院校開展實踐教學普遍存在經(jīng)費不足、組織管理難度大、學生安全難以保證等問題,實行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最佳選擇。參觀學習是了解歷史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最好形式。“教師可將當?shù)氐臍v史文化背景與愛國主義教育有效融合起來,以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5]志愿服務是錘煉學生品德、體驗愛國行動的最好形式。社會調查是深入了解社會的最好形式,可以和實習實訓、三下鄉(xiāng)活動結合進行,一般也需要和校內其他部門聯(lián)合開展。模擬實踐和網(wǎng)上云實踐雖然初期建設投入比較大,但是后期可以反復使用,不少高職院校都在建設這樣的設施或資源。上述實踐教學形式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組合使用,靈活選擇。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主要考慮能達到什么樣的愛國主義教育目的,開展哪些具體的教學活動,如何組織安排,如何達成教學目標,如何評價教學效果等。這里面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多,包括經(jīng)費預算、部門之間的協(xié)調、目的地的聯(lián)系與安排、實踐教學具體內容設計、教師的作用、學生的任務等。有了好的教學設計,實施起來會更加容易。實施效果的考核形式一般有實踐心得、實踐報告、實踐記錄等,考核是引導學生做好實踐活動的標尺,絕不能敷衍了事。
思政課作為高職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應該發(fā)揮主導作用,影響、帶動、指導、參與學校的大德育。學生的日常生活過程就是其行為的養(yǎng)成過程。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才能不斷影響學生的行為,直到把愛國作為一種習慣。思政課教學管理部門可以和學工處、團委等部門相互配合,參與學生日常管理規(guī)范的制定,組織策劃開學第一課、黨日團日、主題班會等主題教育活動,把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xiàn)納入思政課考核范圍。
網(wǎng)絡教育是新媒體時代教育發(fā)展的新趨勢。開展網(wǎng)絡教育主要是借助各類新媒體平臺,通過視頻、圖片、文字、互動等形式,幫助學生隨時隨地自主學習。“新媒體在思政課中的運用,有助于克服傳統(tǒng)媒體及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有限性,能夠最大化地實現(xiàn)資源整合,實現(xiàn)教育方式的多樣化和教育內容的多元化。”[6]00后大學生群體都是網(wǎng)絡原住民,網(wǎng)絡教育是他們最易于接受的一種教育途徑。
微信公眾號、在線開放課、超星學習通等移動學習專業(yè)平臺是目前思政課中應用較多的幾種形式。微信公眾號的主要優(yōu)點是便于更新資源,同時適合00后大學生網(wǎng)絡學習習慣,也能與學生互動。在線開放課建設的資源屬于精選、經(jīng)典資源。移動學習平臺的特點是不受時空限制,互動交流方便,資源更新方便。以上幾種在線學習途徑可以在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同時使用,以發(fā)揮各自的特點和優(yōu)勢。
原創(chuàng)資源如微課等,可以在建設在線開放課過程中把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融入其中。來自網(wǎng)絡、書籍等渠道的資源要注意甄別和選擇,選擇的標準既要看政治性、思想性,也要看其對學生是否具有吸引力。網(wǎng)絡學習主要由學生自主進行,學生對其中的資源以及資源呈現(xiàn)形式是否感興趣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首要因素。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網(wǎng)路教育是高職院校思政課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途徑,每種途徑都有其特點和優(yōu)勢。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管理部門要綜合利用上述途徑,全方位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精神,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內容抓緊抓好,這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客觀需要,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現(xiàn)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