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鳳花
(胡集鎮中心小學,山東 濟寧 272211)
美術教育是小學階段一門必修的藝術教育課程,是培養學生審美的開端,有利于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中小學生還處在身體發展的啟蒙階段,美術教育是提高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一課。同時,國家又明確提出了“強調立德樹人”“完善美術課程,提高審美觀和人文素養”的目標,進一步確定了美術教育在藝術教育領域方面的重要性與特殊功能??墒窃诂F實的美術教育實際中,也暴露出了不少薄弱環節與不足,急需進一步提高與完善。
在當今的學校美術教育中,存在著偏重于對美術技能技巧的傳遞,而忽略了對人的審美觀心理情感和審美觀才能的訓練與提升。父母和教師們更關注的是學生畫畫的技術好不好、畫得像不像。雖然這樣教育出的學生在畫畫技藝方面或許是很高超的,可是同時在審美觀素養和性格涵養等方面也存在著缺陷。
盡管不少學校的領導和教師都將很多精力都用來策劃、舉辦各類的美術文化交流活動,父母們也熱衷將子女們送去各類藝術輔導班進修,可是他們的目的卻有著很多功利主義色彩,要么是為了學生聲譽,要么是為了升學,與美術教育的實質與理念完全相悖。
當前美術教育的評估價值仍然是定量評估方式,即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人們仍然是習慣于重視測量的成果。美術既是天然的,也是人文的;是感官的,也是精神的,而美術內容大多是用于影響學習者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境界,承載著這種教育重任的美育課程又怎能用單純的數字、分數定義?又如何能簡單粗暴地用學生畫畫的感覺好不好定義呢?在量化評價越來越泛化的情形下,美術課承載的美育功用將會越來越被削弱、邊緣化,而整個美育教學過程也難免會趨向片面化。
藝術之所以在西方國家和地方引起關注,正是由于他們意識到藝術在培育人方面的意義。在我們國家的教學形式中,盡管學校在教學大綱上將美育置于最主要的地位,卻表現不出美育在學校整體教學中的教育功能,在學校、學生個性發展的角度上都不能反映。原因其實很簡單,美術教學作為一種長期性的、隱性的教育并沒有及時反映教學的結果而被置于其次位置,這是繪畫教育者的無奈與可悲,天長日久,人們認為繪畫教育工作者是閑人,是有很多空余時光的人,所以也干起了很多和繪畫教育不相干的瑣碎事情,這或許正是目前美術教學的狀況。目前,許多高校都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并以此為評價一名學員出色與否的關鍵條件。這也造成了中小學生注重文化課,囫圇吞棗般消化吸取了書上重要知識點,卻忽略了對自身文藝素養的訓練。學校中盡管開設有繪畫、聲樂、芭蕾舞等必修課,卻主要是作為副課的形式出現。大多都是每天安排一節美術課,但在這僅有的部分課中,教師只是簡短地講述書本知識,并教學生唱一首音樂或畫一個動、植物。這些做法都導致了學校缺乏美術的熏陶,學生缺少了對美術的熱愛,更主要的原因是教師缺失了提高素養的重要手段。
藝術學科是在中國當前教育學科變革的重大背景下產生的新興學科,它必須立足于中國藝術教育的長期發展,以符合21 世紀培養教學方式的重大改革,以契合中國素質教育的總體精神,所以,藝術學科在中國教育中具有關鍵的戰略地位和不能忽視的重要意義。而作為中國藝術教學主要科目之一的繪畫,對學習者的藝術發展又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藝術教學是學習者進行美術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習者必備的藝術課,是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難以取代的重要意義。首先,作為學校的藝術管理者來說,必須具備教育家的胸襟與視野,以綜合性教育的視角思考藝術的社會地位,不用功利化的目光看待美術教育工作,多為藝術教師們創造最基本的工作環境與教育條件,積極地為藝術教師們創造教學交流合作的機遇,以保證藝術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其次,作為美術教育最具體的實踐者,廣大學校藝術教師都必須充分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價值與重要性,并確定了美術教育的基本目標,創造性進行自己的繪畫教育,將繪畫教育與培養中小學生審美觀與社會人文素質緊密結合起來,并力求達到如下三點目標:一是培養中小學生的洞察力和能動性,本其天性,指導學生直觀審察自然界的真實;二是培養辨別力,讓學習者全神貫注而不會放逸;三是注重光色影響的基本原理,訓練學習者根據美的法則而加以創作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達到美術教育美育的本旨,認真地實現“立德樹人”。同時,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評判方法,不再以單一的衡量標尺衡量學員的繪畫學習。葉瀾博士曾講過:“要從生活的歷史高度、用動態發生的觀念看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應被看成是教師職業人生中一項重大的生活經驗,是他們生活的、意義的組成部門,要把個人思想精神生活健康發展的自主性交給學習者?!蓖恚诿佬g教育評價中,也必須堅持這一準則,將每個評價過程都視為學生生命中一個重大的經歷,并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這種評估當中。
最后,社會文化的美術組織機構,如博物館、劇場、電影、畫廊、藝術文化館、青少年宮等應當盡量地向中小學生開放,給中小學生們創造高質量的活動培訓和美術鑒賞的機遇,拓寬了中小學生的美術胸懷,以實現社會美育的目的。德國美術的奠基人席勒曾說:“唯有美才能使全人類快樂,誰要是遭到美的魔力的引誘,他就會忘掉自身的局限性。”藝術課程就是一個讓兒童們體驗到快樂的教育,如果通過美術課可以讓每個的兒童都具有美的靈魂和看到美的眼光,擁有快樂的生命,才是美術教育美育的真諦。
在當前小學繪畫課堂中,師資還停留在過去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講臺說,而中小學生卻在臺下聽,教師根本無法激發學生對學習繪畫的興趣,而迫于應試的壓力,以及教師強制灌輸的中小學生繪畫理論知識,更易使學生產生厭學心態。教師在課堂上過度強調繪畫技巧,不注重素質教育,與我國新時期下提出的素質教育背道而馳,學生對課堂沒有興趣,難以專心學習,對學生以后的發展也有著不利影響,而教學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在我國應試教育下,家長只注重學生成績的提高,認為美術這種學科是副科,沒有學習的必要,除了以后想去藝術院校的學生,美術對其他學生毫無幫助。還有的家長認為,學習美術花銷巨大,等以后上了美術專業的學校,花銷也比一般正常院校大。家長的這些心理,導致其不愿讓孩子學美術課,也得不到應有的美育教育,限制了學生喜歡美術的心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泯滅了一些學生對美術的天賦。在家長的引導下,學生也會慢慢對美術失去興趣,不愿上美術課,只愿意學習那些對升學有幫助的課程。
目前,我國教育一味追求升學率,大部分學校和教師都比較重視主要學科如語文、數學、英語的教育,沒有重視美術教育,有些學校沒有為美術提供應有的師資或教學設備,甚至還有少部分學校把美術教師安排到別的學科上去。甚至有的學校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主要學科的時間,會把美術課變成主要學科的學習,學生得不到應有的美術教育,導致其幾乎完全不能獲得美育教育。
小學教育階段是指學生對任何事情的啟蒙時間,而心理學研究則表明:在十八周歲以前是兒童人格養成與培養的關鍵階段,而八至十四周歲則是人格養成的重要期。小學階段正處在人類個性發展的重要期,在此時期,美術對人的影響不可小視,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情趣對塑造學生健全人格至關重要,因此,小學美術教育者應重視培養學生發現美的眼睛,描寫美,表達美。美術教育涉及的范疇非常廣泛,外在美、內在美、自然美和社會美等都是美的表征,但只有當學生內心真正認識了這些美,才能通過畫筆的方法將其描畫出來,例如,人們常常在電視上見到的演員,他每一次表演都光彩奪目,外在都很美,而當國家某些地區需要捐款的時候,有些明星會自發捐款,也體現了其內在美。在小學階段,各個學校都會有春游。春游時,一般都是帶學生去公園或者是爬山之類的,此時,小學美術教師應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在公園里,組織學生去河邊玩耍,使學生發現水的美,等春游結束,回到學校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憑借自己的所想所感,對自己感覺美的事物進行繪畫,再組織學生上臺演講,講述自己在春游期間的感受,感受到哪些大自然帶來的樂趣與美的體會。
在中國的傳統教學方法下,課堂通常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學員認真聽講,在美術教學上也不例外,導致很多學員都是依靠教師理解美,而不能自主發掘美感。在美術學習時,學員通常都是處在被動地位,被動地臨摹和感受美,這既不利于學員自我認識美,掌握美感,也不利于學生學會顏色的搭配。所以,在素質教育下,必須要打破這個現象,在教學上多傾聽學員的思考,不是以教師為主體,而且要讓學員自主反省,教師也應鼓勵學員勇于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并強調學員在課堂中的主體性。例如,在二年級下冊美術教材中有一課是《五味瓶》,在講述這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思考自己吃到這五味時的變化,誘導學生想到臉部的變化,讓學生畫出自己在吃到這五種味道時的臉部特征。比如吃到甜的時候,一般情況下都是開心的,樂呵呵的,而吃到苦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是不愿意的。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讓學生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跟著教師的思維走,激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有利于美育教育。
中國的傳統教學方法一般都是由教師按照教材講授,但現在,隨著中國的經濟水平日益提升,教育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多媒體教學近年來備受教師的喜愛。多媒體技術是集圖片、文字、視頻、聲像為一體的新型教學設備,更加生動形象地把要講述的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最理想的學習環境。例如,在小學四年級下冊的繪畫課本中,在介紹《冰川與晚霞》的這一課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下載一些冰川和晚霞的照片,讓學生不再局限于教材中僅有的一張或者兩張照片,還可以下一些視頻,讓學生更好地觀賞冰川和晚霞的景色,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對學生的繪畫水平也有所提高。學生通過自己的觀看,更懂得如何畫出來這些景色,學會運用合理的色彩搭配,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美育教育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時期是學生藝術思想形成的關鍵時期,美術課中蘊含了大量的色彩,還有五彩的線條都為他們的精神世界帶來了美感。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性格,以后為社會主義事業做奉獻,而學校的美術課教學也應從實際入手,使學生有豐富美的感受。在學校美術課中,要加強訓練學生的創新思想,多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美術教育,多拓展學生的認識能力。在學校美術教學中,強調的是學生的藝術悟性,而不是像其他文科一樣有些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上課時要多啟發學生、引導學生,不能讓學生照葫蘆畫瓢,要有自己的創造力。小學時期的學生差異性比較明顯,導致其對美術的認知也不同,教師要了解不同學生的興趣,根據這些特性選擇恰當的方法教學,挖掘出每個學生的最大潛能,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以后其他科目的學習也有一定幫助,有利于促進美育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素質教育下,國家也更加注重學生全面發展,而小學階段的中小學生正處在一種懵懂期,對很多事物都有好奇心。此時,學校美育教師就應發揮出其功能,在藝術教學上,滲透美育教學,多誘導學生進行發散思考,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靈活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多訓練學生進行創新思維,從而提升美術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