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紅偉
(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東街小學,甘肅 涇川 744300)
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方法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之下,發揮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讓學生在分析、實踐、討論、歸納中,建構數學概念并解決實際問題,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小學高段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會呈現出具體思維躍至抽象思維、數學語言代替日常語言、經驗與數學認知相融合的特點。為了培養其良好的學習探究精神、創新意識、實踐技能,教師應當致力于創設優質教學情境并活化教材,引導學生快樂地學習,提升探究式教學成效。
新課程理念下的探究式教學,需要教師創設合適的情境,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從而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探究,在滿足其好奇心的同時,順勢激發其學習熱情,使之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情境的設計,致力于激發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充分保障其主體學習地位,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熱情。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小數乘法》部分內容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完成“購物”活動,讓其在整數乘法的基礎上遷移出小數乘法的概念,懂得小數乘法與整數乘法的區別。接著教師創設直觀情境,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呈現小數乘法算式,分別展示煩瑣的加法計算步驟和豎式乘法計算步驟,讓學生進行對比,使之能夠直觀了解乘法豎式計算的便利性。教師再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觀察豎式計算步驟,提出問題:“在計算中,積的位數不夠怎么辦?”學生通過對比后,結合教材提示回答:“積的位數不夠,需要在前面補0。”由此,教師通過創設不同的情境,可以充實探究式教學內容,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活化教材是在情境教學的基礎上,將靜態知識動態化的一種教學方法,可以在激發學生探究熱情的基礎上指導其完成一系列理論學習活動,將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轉換成數學概念,用數學思維研究實際問題。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活化教材,引導學生進行細致思考問題,根據實際需求增刪教學內容,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教學資源,促進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知識。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因數與倍數》部分內容講解的過程中,根據教材提示,教師讓學生結合算式的結果對不同的算式進行分類,引申出倍數與因數的概念。接著讓學生以完成“隔位報數”趣味活動的形式,體會倍數與因數的關系,使之懂得二者相互依存。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對照教材“做一做”中的四組數,再次按照“隔位報數”的形式,鑒別因數和倍數,從而活化教材,讓學生在趣味活動中,加深對因數和倍數的學習印象。最后教師圍繞教材練習中的“猜數游戲”,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體會“完全數”的意義。由此,學生能夠在完成練習的同時,在不同的數中找出“完全數”,可以結合具體情況認識“因數與倍數”的關系。
在創設情境與活化教材的同時,教師還應組織學生開展探究類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快速解決學習問題,使之能夠在探究活動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從而消除學習疲憊感。如此看來,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反饋,及時了解學情,從而根據實際的教學進度和學生的學習狀態開展實踐探究活動,融入適量的趣味探究內容,使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營造快樂學習氛圍。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分數除法》部分內容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先出示月餅圖案,引導學生開展“趣分月餅”活動,讓學生思考“每人各吃了半塊月餅,五人一共吃了幾塊月餅?”再引導學生通過繪圖和討論的方式進行探討,鼓勵其各抒己見,教師則給予學生適度的指導,幫助其列制算式“”,引導學生快樂地進行學習,使之在懂得“五人吃了兩塊半月餅”的基礎上初步了解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接著引導學生以搶答的方式回顧整數除法,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再列制算式“”,引導學生逐步探究分數除法步驟,使之能夠掌握約分技巧,懂得計算方法。由此,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學習,能夠從生活的角度思考數學問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一般處在五至六年級之間,其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仍舊以具體思維為主,但在學習、發展中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跨越。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看,小學高年級學生歷經了直觀、具體、抽象三個思維發展階段,正處在抽象邏輯思維的形成時期,其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會在動手實踐之后根據教師的提示理解、掌握數學知識。與此同時,數學學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學生在學習時,可以不斷鍛煉自己的抽象邏輯思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一種外化形式,在生活中應用的日常語言與數學專業語言不盡相同,而數學語言與日常語言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如,生活中的角可以用數學語言概括為“銳角”“鈍角”“直角”。小學數學知識中有部分抽象知識需要通過符號進行表示,而在吸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小學生需要學習不同的抽象符號,這使得其會在原有日常語言表述的基礎上掌握運用數學語言表述概念或分析問題的技巧,從而促進自己的數學語言不斷發展。由此可見,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呈現出利用數學語言代替日常語言的特點。
數學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階段性特點,在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展結構”中,可以了解到小學高段學生正處在“具體運算階段”,其思維具有守恒性,能夠進行群集運算。該年齡段學生的數學學習,以經驗為基礎并不斷與現有數學認知結構相融合,小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出發來審視問題,在理論結合實際的過程中,達到學會、學好數學的目的。簡而言之,處于“前運算階段”的小學生,將學習經驗與數學知識相融合,能夠促進數學認知發展。
小學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部分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會長時間應用“灌輸式”教學方法進行授課,以至于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充分消化抽象數學知識。部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相對淺顯,在長時間的理論學習中會導致自身的學習興趣下降,難以提高學習探究的積極性,這不僅對課堂教學質量造成了影響,而且會使得教學效率不斷下降,不利于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
在對落實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一些教師對探究式教學方法理解存在偏差,仍舊過度主導課堂,未能給予學生充足的探究實踐,導致學生產生了學習依賴思維,很難自主把握探究方向,致使教學難以取得開創性進展。學生在教師過度主導的課堂中只能被動聽講,由于缺少思考的時間,其無法自主解決數學問題,甚至產生了思考惰性,難以把握探究方向,這對學生思維的健康發展非常不利。
受到應試教育的深遠影響,一些教師選擇采取單一講解的方式進行教學,在臨近考試的時期還會采取“題海戰術”,導致學生學習的負擔不斷增加。長時間的習題訓練會限制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以至于其在被動的狀態下進行解題,無法主動地進行探究,很難結合實際情況思考問題,不利于提高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這將對學生日后的學習、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
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新時期,教師在加強教學改革力度的同時,需要不斷完善教學方法,方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在完善教學方法的同時,一些教師未能做到與時俱進,而是一直采用“說教法”講解知識,以至于課堂范圍相對消極,學生難以提升探究學習熱情,不利于教學質量提升。
小學高段學生在初次接觸數學知識時,仍舊需要通過直觀感受才能對所學知識深刻地了解,而創設直觀情境,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示抽象的數學內容,可以降低學生的探究學習難度,從而激發其學習探究的興趣。由此可知,面對學生學習興趣較低的問題,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運用多媒體教具直觀呈現趣味數學知識,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探究指導。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多邊形的面積》部分內容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動畫軟件繪制不同的多邊形,直觀呈現抽象的幾何圖形,再通過利用剪切軟件剪、擺不同的圖形,展示經過剪切的平行四邊形磚塊,引導學生直觀學習平行四邊形,使之在直觀情境中懂得平行四邊形的部位名稱和性質。然后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S=a·h”,出示底長為3cm、高度為2cm 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列式求解,學生能夠將數據代入公式中求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為6 平方厘米。學生能夠在直觀情境中理解抽象的幾何知識,在教師的引領下,直觀求解問題,不斷提高探究學習的興趣,為后續學習奠定牢固基礎。
創設問題情境是提高小學生問題意識的有效方法,可以科學地指導其完成探究學習活動。問題情境中的小學生能夠變被動學習為自我需要,因此,對于學生難以把握探究方向的問題,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創設問題情境,適度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完成一系列探究學習活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折線統計圖》部分內容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先出示教材中的“機器人大賽參賽隊伍統計圖”,讓其思考“條狀圖是最直觀體現數據變化的圖嗎?”適度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之結合教材思考教師問題,教師根據不同回答講解折線統計圖的畫法,幫助學生化解認知沖突,讓其通過動手操作,將條形統計圖中的頂點連接,了解折線統計圖的清晰、明了特征。接著教師提問:“條形圖與折線圖有何區別?”學生通過動手繪制并思考后,回答:“兩種圖坐標軸、項目、標題可以相同,但數量、變化情況不同。”由此,學生能夠在問題情境中科學展開探究活動,正確解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把握正確探究方向。
生活情境可以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從而為探究式教學提供良好的載體,合理地切入探究活動,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從而強化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針對學生無法結合實際思考的問題,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探究活動中引入生活知識,激起學生廣遠的聯想,幫助其從生活的角度審視教材中的數學問題,從而活化教材,提高教學的趣味性。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圓》部分內容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先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往裝有水的盆中拋小石子,觀察水波紋特點,再引申出圓的概念知識,使學生能夠從水的圓形波紋遷移出圓的概念知識。然后引導學生利用圓規繪制圓形并剪裁下來,進行多次對折后,出示雨傘并讓學生對比經過折疊后的圓和雨傘傘面,合理切入探究活動,使學生能夠從生活的角度理解圓心、直徑、半徑的含義,知道圓有無數條相等的直徑。由此,學生能夠在生活情境中增強認知能力,在教師引導下完成探究活動,切實提高學習質量。
表演情境可以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根據教材的指引扮演不同的角色,將靜態知識動態化,體會學習的樂趣。為解決課堂氛圍相對消極的問題,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明確當前階段學生的興趣愛好,圍繞實際的探究內容設計表演活動,讓學生根據教材提示進行表演,使之通過再現故事情節的方式進行學習,切實加深學習印象,營造快樂的學習探究氛圍。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百分數(二)》部分內容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先根據教材中的“折扣”故事,創設表演情境,鼓勵學生分別表演參與售賣的不同角色。教師再根據教材內容和課程目標適當增設表演環節,使學生在表演中復習打折銷售中的乘除法計算知識,懂得“打九折”就是“按原價的90%出售”。接著讓學生回顧表演過程,教師板書“分數形式”的百分數,讓學生圍繞教材設計自己喜歡的節目,并在課后與他人配合表演,活化教材中的靜態知識,營造快樂的探究學習氛圍。由此,學生能夠靈活、合理地選擇學習探究方式,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綜上所述,探究式教學符合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將創設情境、活化教材、快樂學習三者有機結合,可以充分發揮探究式教學的優勢,進一步擴大教學成果。面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學生學習興趣較低、難以把握探究方向、無法結合實際思考、課堂氛圍相對消極的問題,教師采取創設直觀、問題、生活、表演情境的策略,調動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科學指導其進行學習,合理切入探究活動,從而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保障教學質量的同時,能夠促進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