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春
(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 江蘇·南京 210023)
《幼兒園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盵1]環境創設與利用能力是《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中教師專業能力之首。在幼兒園中如何創設出滿足幼兒身心發展的環境,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園環境的教育價值,是對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的一種挑戰。主題墻是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豐富幼兒園教育環境、優化教學手段、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2]
本文隨機選取N市Q區的4 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運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對104 位教師發放問卷,并對其中的25 位教師進行訪談。發放問卷共計104 份,回收104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99 份,有效率95%。有效訪談人數24 人,有效訪談率為96%。運用作品分析法對88 幅幼兒園班級主題墻照片進行分析,探討普惠性幼兒園教師班級主題墻環境創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為提升其班級主題墻創設質量,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提供一些啟示。
教師獲取主題內容的途徑較少。幼兒園教師在確定主題后查找資料獲取主題內容時,大部分教師會從網絡、書本上查詢有關主題的內容。編號17 受訪教師說:“我們確定主題墻的主題后就開始根據主題查找相關內容。一般都從幼兒用書、環境創設用書、網上查閱等方式找內容。其他的也沒有什么方式可以找到資料,只能根據現有資料進行班級主題墻的創設?!本W絡上的資料雖然多樣寬泛,但精準度欠缺,內容來源可靠性不強。從書本中查找相關內容比較費時費力,而且教師需要具有辨別書中主題內容與本班正在開展主題活動相關性的能力。
主題墻的內容選擇偏重藝術領域,比較單一,缺少領域之間的融合和滲透。對88 幅主題墻照片分析可知,偏重藝術領域,突出藝術形式的有24 張。但是幼兒接受的教育應該是全面的,是健康、社會、語言、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的共同學習,教師要從五大領域的教育目標出發,結合各個領域對幼兒的認知、學習與情感進行教育,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進行主題墻創設的物質材料單一。根據訪談可知,幼兒園的班級主題墻環境創設時一般都是提供A4 紙、顏料、貼紙、雙面膠、牛皮紙等等一些普遍且基本的材料,即使教師有創設的新想法與創意,也會因為材料的單一而放棄。如主題墻照片“我喜歡的幼兒園”創設就很簡單,內容就是幼兒參與主題時的照片和幼兒完成的畫冊。主題墻整體很簡潔,就是用牛皮紙打底,彩色卡紙上打印,使用的材料很單一。
主題墻展示高度較高,幼兒參與困難。從《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可知,3-6 歲幼兒的身高在一米左右。但在幼兒園參觀時發現,部分主題墻懸掛展示的高度遠超出一米五以上。如大班的主題墻“我是中國人”,其高度與懸掛在白板上的時鐘齊平。大班幼兒的身高在104.9-125.8cm 之間,而這個主題墻的高度遠遠超出了幼兒視覺高度。如此高度的主題墻面環境,幼兒需要抬起頭才能看見,可見,幼兒實際參與創設困難。
幼兒獨立完成的環創作品較少,缺少幼兒主體的體現。環境創設的目的是引發和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的積極作用。幼兒參與主題墻創設可分為兩方面,一是指幼兒參與的環節,包括主題與內容的選擇、裝飾材料的制作等等。二是指幼兒與主題墻面環境創設的互動情況。幼兒通過主題墻這個“窗口”,以各種作品記錄自己的觀點與意見、表現自己進而獲得主題中各種有益的學習經驗,也可以加強幼兒對班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然而研究者對88 張主題墻照片分析可知,其中幼兒作品僅占15%,教師作品占40%。這表明幼兒園班級主題墻上缺乏幼兒作品的展示。
主題墻的內容無味,幼兒無欣賞興趣。觀察班級主題墻環境創設時,不難發現,有些主題墻的內容較枯燥,設計也缺乏美觀性。主題墻環境創設,問題大多是裝飾成分過多、規劃不合理,例如一塊墻面上,文字與圖片擠在一起,顯示內容過多,需要適當刪減。如,主題墻照片“迎中秋,慶國慶”,整個版面中用碎紙拼成的五星紅旗占了整體的50%,其他部分是幼兒做水果酸奶、吃月餅、撕紙的照片,沒有關于中秋、國慶的具體內容,且墻面展現形式較單調。教師主題墻環境創設時會呈現平貼式創設方式,即墻面上貼滿幼兒創作的作品,將墻面大致分為幾塊,但沒有劃分依據,僅是一張一張地貼滿整個主題墻底板。教師的如此行為并沒有體現“以幼兒為主體”,反而忽視了主題墻環境創設的教育價值。
“幼兒參與”沒有真正體現出來。班級主題墻環境創設在展示主題內容時也要思考幼兒與主題互動的行為。
由圖1 可知,4 天時間內,幼兒與主題墻互動的行為下降比較明顯。可見班級主題墻環境創設過于裝飾化,幼兒缺少與班級主題墻環境創設的主動互動。
班級主題墻創設的評價方式關注評價結果,缺乏過程性和公正性。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科學、合理的評價。對幼兒園環境創設也是如此。研究者所選的普惠性幼兒園的墻面環境創設的評價一般都安排在期末,主要由業務園長對園部各班級的主題墻面環境創設進行整體性評定。每位幼兒園教師也都有評分權利,可對其他班級(非本班級)的主題墻創設情況參與評定。按照上述方法評比得出的結果主要取決于期末該班班級墻面環境創設的最終呈現結果,卻忽視了對本學期主題墻環境創設的過程的評價。主題墻環境創設過程中幼兒與墻面的互動、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程度等都是幼兒園班級主題墻環境創設過程中的重要部分,是影響評價結果的重要因素,僅僅以此創設結果作為評價依據,班級主題墻面環境創設的評價方式缺乏過程性和公正性。
研究者選取的幾所普惠性幼兒園處于該市郊區,有的幼兒園成立時間已超過20 年,整體環境稍顯老舊,師資水平與市區存在一定差距。幼兒園整體學歷水平不高,大專以上的教師占5.77%,大專學歷的教師占16.34%,還有大專學歷以下的教師。參與問卷的幼兒園教師大多是從教4年以下的教師,共占67.31%。幼兒園的部分教師在認知層面對班級主題墻環境存在偏差。具體表現為:
第一,大部分教師雖然能意識到環境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但沒有對其本質進行深入研究,班級主題墻環境創設時只是簡單地敷衍了事,或者是為了應對幼兒園各類檢查而匆忙進行環境創設。
第二,教師缺乏幼兒是主題墻環境創設主體的意識,對幼兒嘗試和參與環境創設有顧慮,忽略了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3]很多教師創設時更多關注的是墻面環境創設的美觀與裝飾作用,忽略了主題墻面環境本身的教育信息,割裂了墻面環境與幼兒之間有效的互動。還有些教師有時會為了省事或者應付園長的檢查,會將之前幼兒的作品貼在新的、與之毫不相關的主題墻上,進行“補缺式”創設。事實上,教師忽視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后果是,既忽視了以幼兒為主體的環境創設理念,又對幼兒的創造性發展造成了限制影響。小部分教師環境創設的基本技能不扎實,并且以不科學、不合理的環境創設理念作為指導,在進行班級主題墻環境創設時會出現如主題內容選擇不恰當、材料加工不合理、教育價值沒有體現等等問題。
環境在幼兒成長、發展的過程中擔任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幼兒園創辦時間相對較長,整體物質環境老舊,為教師提供的環境創設的材料匱乏,只有基本的彩紙、顏料、剪刀、雙面膠以及牛皮紙等等。很多教師想使用的材料幼兒園都沒有,物質材料的缺乏限制了教師創造力的發揮,因此大家都使用相同的材料進行環境創設,創設出來的環境也都大同小異,沒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幼兒園應該為環境創設的材料提供資金,滿足教師進行環境創設的需要,但教師也要合理地選擇材料,避免浪費。
另外,幼兒園還要重視教師精神層面的支持。如果幼兒園管理者沒有在精神層面上給予幼兒園教師足夠的重視,那么就會導致有時候教師腦子里閃現出了新的靈感,但幼兒園管理者卻對教師的想法不理解、不支持,最終教師無法將自己的創造力真正體現到主題墻環境創設中,長此以往將對教師進行環境創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帶來負面影響。
環境是幼兒園重要的教育資源,對幼兒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園教師不僅在班級主題墻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深陷困境,在最后的評比環節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編號21 受訪教師說:“教師班級主題墻創設結束后,領導并沒有第一時間來看我們的環創。而且在環創過程中也很少給我們建議。一學期快結束時,領導才會帶著其他教師到班級里對這一學期創設的主題墻進行評價。”可見,幼兒園對班級主題墻環境創設的評價方式缺乏公正性。幼兒園也很少給教師提供具體的參考或者指導,往往只是告訴教師主題名稱或者由教師自主決定,而且對班級主題墻環境創設的評比只有一次。
幼兒園沒有意識到環境評價制度的重要性,也沒有為教師提供足夠的機會和時間去系統學習有關班級主題墻環境創設方面的知識,這說明該幼兒園管理層的不足,沒有營造一種積極進行環境創設的氛圍。幼兒園要意識到建立健全幼兒園的環境創設評價制度能促進幼兒園環境充分發揮教育作用,針對班級主題墻環境創設的評價制度,幼兒園應該積極地探索,要科學地引導教師進行班級主題墻環境的創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