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玲
(煙臺大學 山東·煙臺 264005)
自媒體是指普通大眾通過網絡等途徑向外發布他們事實和新聞的途徑。這種傳播方式是由普通大眾主導的信息傳播活動,是“點到點”的一種對等的傳播概念。高校輔導員隊伍應探索如何將自媒體這種新型傳播方式與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相融合,在網絡意識形態領域做到“頂得住、打得贏”,進而維護國家政權安全。
高校輔導員隊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力量,是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主力軍和排頭兵,這一群體首先要科學認識推進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重要意義。一是從立德樹人角度認知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作用。高校一直處于意識形態安全前沿,面臨著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大學生政治思想是否堅定,能否認同國家主流意識形態,能否具備一定的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知識與技能,是國家能否守住意識形態安全乃至國家主權安全的重要保證。通過有效開展專題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辨析錯誤思潮,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增強“四個自信”,強化價值認同,夯實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基礎,培養一批批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才智的有用人才。二是從營造良好校園文化環境角度認知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作用。校園文化是意識形態的一個直觀表象,良好健康的校園文化是塑造大學生主流價值觀,整合、傳播與展示大學生意識形態狀態與現象的重要途徑。加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有助于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育人環境。三是從大學生自身健康全面發展角度認知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作用。目前網絡的信息、網絡的思潮、網絡的立場、網絡的價值觀都對大學生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大學生正處于拔節孕穗期,針對他們的意識形態教育需要精準滴灌。輔導員隊伍是大學生思想成長道路上的重要向導,教育引導大學生接受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有利于其形成正確的“三觀”,有利于培育其堅定正確的政治信仰,提升其鑒別不良網絡文化和西方腐朽文化的能力,提高其社會責任感和培育其愛國主義情懷。
自媒體與傳統媒體傳播方式不同,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速度、范圍。大學生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信息交流與分享更加頻繁,受地域影響漸淡。自媒體的即時性使大學生能夠及時接收到最新的資訊和信息,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便利。但是大部分大學生在使用自媒體的時候,接受與分享居多,缺乏對網絡道德、網絡責任、網絡倫理、網絡法規、網絡安全的全面和深入認知,在接受各種正面主流信息的同時,負面消息、虛假消息、低俗信息等非主流意識形態也會即時被大學生所接收,長期復雜的無鑒別的信息沖擊會加劇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也容易導致他們對于網絡安全問題的忽略。
輔導員隊伍缺乏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或者信息化教育的專業教師,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知識、素養參差不齊,大多數高校對輔導員未及時展開相應的專題教育培訓。面對大學生自媒體盛行的狀況,缺乏有創新力的教育手段和強有力的舉措,不能有效占領網絡意識形態自媒體陣地,與夯實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基礎,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有一定的距離。目前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多停留于理論宣講、理論學習與口頭強調階段,缺乏具有特色的,有實效性的實操活動。高校部分師生在面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問題時,缺乏甄別與應變能力,往往無法科學、及時、有效地認知與應變。
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貫穿在日常教學、科研和管理全過程,學校各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都負有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責任,應樹立“網絡安全,人人有責”的理念。但實際上有些部門或者教師認為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是學生教育與學生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事情,是學校學工隊伍的事情,是二級學院輔導員隊伍的事情,是學校保衛部門和宣傳部門的事情。大部分教師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的復雜性和艱巨性認識不足,對此項工作認知存在一定的偏差,認為自己專業與意識形態工作無關,講授好自己領域的課程,搞好相關的科研就可以了,缺乏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意識與方法。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全員參與、多方協同、有效推進的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工作架構。
顯性教育途徑是指傳統的現實教育途徑。輔導員隊伍將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黨課、團課、形勢政策課、軍事理論課等現實教育平臺。利用顯性教育途徑引導大學生群體知曉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在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意義。結合“四史”教育,充分運用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巨大發展成就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成果教育大學生,培育學生“四個自信”。通過案例與數據講清楚當前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面臨的形勢與挑戰,讓大學生群體明白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每一步彰顯、國家實力的每一步提升,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也將日益激烈或者白熱化。教育引導大學生遵守網絡法規,提升網絡思辨能力,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夯實大學生群體共同思想基礎,在網絡空間增強對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傳播的自覺性。教育大學生明晰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引導學生科學用網、文明上網。
隱性教育途徑是指輔導員隊伍通過日常及關鍵節點排查,做好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摸底,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消解影響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問題的隱患。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問題是來源于線下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思想、觀念和訴求的一種映射形式。輔導員隊伍通過做好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線下排查工作,充分發動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學生骨干或者各種學生信息員,深入大學生學習生活各個場所,及時關注學生在自媒體平臺的聲音,認真做好險情預警與排查,重點做好關鍵節點的輿情收集和研判工作,力爭把意識形態的問題消滅在“搖籃”。通過日常觀察、個別談心、朋輩教育、集體會議、沙龍、座談會等方法,找出學生產生負面聲音的原因,針對學生通過網絡反映的建議型、意見型信息,根據內容與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協調,予以及時說明、解釋和回應,將學生中的消極與不滿情緒及時排解,營造和諧穩定的校園氛圍,夯實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
實踐教育途徑是指輔導員隊伍將各種實踐項目的載體與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內容相融合,形式多樣地促使主題教育入耳入腦入心。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也是檢驗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成效指標之一,這種可見可操作性的方式有助于深化大學生群體對網絡中主流意識形態安全的認識。輔導員隊伍引導大學生結合專業優勢,挖掘社會資源,建立實踐教育基地,開展專題講座、教育培訓、主題沙龍、演講比賽、參觀學習、志愿服務、寒暑假社會實踐、自媒體大賽、黨團活動、社團活動等實踐環節的教育,通過鮮活的案例、新穎的教育方案、可操作性的工作流程、法律法規講解和實踐感悟,使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潛在的風險與危害一目了然。這種創新形式的實踐教育有利于大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升網絡安全綜合素養,升華對校內第一課堂的理論感知,化網絡意識形態安全主題教育于各種活動之中,在潛移默化中發揮教育的力量。
文化教育途徑是指在高校開展網絡意識形態文化建設,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入腦入心。意識形態是校園文化的靈魂與核心,校園文化是意識形態的載體與表現。輔導員隊伍引導學生開展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文化建設,積極傳播、弘揚、彰顯主流網絡意識形態,結合地域文化,凸顯校院兩級文化,深入推進“一院一品”,突出校園網絡意識形態文化建設的時代性、民主性、科學性和品牌性,創造出具有校院特點的精品文化、特色文化、安全文化。抵御各種消極、泛娛樂化及不健康的非主流意識形態和多元不良文化的在高校范圍內蔓延與滲透,豐富師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師生的精神力量。
網絡教育途徑是指輔導員隊伍提高用網治網水平,學會利用網絡媒體與自媒體平臺,在網上做好“潛水員”“宣傳員”“調解員”“引路人”。既暗中觀察發現問題,又主動發聲正確引導,經常瀏覽學生個人或者班級(團支部)、各類社團的自媒體平臺,或者通過各種信息員渠道,及時掌握了解大學生在網絡上對重大時事政治熱點事件和社會輿論爭端的反應。某些學生個人信息獲得具有局限性,加之自身政治素養、綜合素養不高,法治意識不強,在過度凸顯自我的意識下,會出現借助自媒體平臺發表發布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相悖的錯誤言論,如果任其擴散發酵,勢必給校園乃至給社會的安全與穩定帶來嚴重負面影響。輔導員隊伍要強化自身網絡知識學習,通過設立網上專題討論,轉發網絡精品文章,撰寫網文發布原創思想感悟,開設公眾號等形式正面發聲,提高校園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上的活躍度、影響度、認可度、搶占校園意識形態陣地,牢牢掌握校園網絡意識形態的主導權。
建立教育機制是指建立校院統籌協調的立體化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機制。通過建立工作機制框架、明確工作目的與流程、細化各級各自職責、確立考核指標、形成預警流程等環節,幫助輔導員群體在工作推進中尋求指導與幫助。高校輔導員隊伍是學生教育學生管理的排頭兵,其角色是多元的,是教育人、聯系人、排查人、責任人,在推進工作中輔導員隊伍需要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工作機制中各個相關部門的指導、配合。通過工作機制樹立全員教育觀念、明確責任主體、強化責任意識,細化監督檢查,有效發揮各部門的聯動與互動作用,使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實現校園全覆蓋。
做好高校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事關國家社會的和諧穩定,事關黨的執政地位與穩定、事關鞏固黨的指導思想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地位。輔導員隊伍需要立足崗位職責稟賦初心、牢記使命,從戰略性角度認知開展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的意義,增強陣地意識,主動適應新形勢新情況,探索工作規律,明確崗位責任,不斷采取新的有效舉措,在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領域中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