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景麗
初中生讀寫教學中對思維能力培養的策略探究
韓景麗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第四中學,黑龍江哈爾濱150100)
在初中生閱讀寫作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一個人閱讀能力如何、寫作水平怎樣,主要看他的思維能力強不強。因為,思維是學習能力的核心。況且培養優秀的思維品質,尤其是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不僅僅是閱讀和寫作的需要,也是一個人的成長必需的。本文主要對如何培養初中生的寫作思維能力提出了幾點建議。
初中生;閱讀寫作;思維培養;方法
用思維創造奇跡的事例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因為思維靈活多變,所以往往能夠出奇制勝,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婦孺皆知的故事《司馬光砸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司馬光小時候和一群伙伴在后院里玩耍,一個小孩一不小心掉進了水缸里。有人落水,人們的常規思維大概率是“救人離水”,而司馬光卻急中生智,思維迥異,拿起一塊石頭去砸缸,“讓水離人”,及時地救下了小伙伴。逆向思維讓他救人于危急,也留下了千古美談。
當聽到美國人沃森特說想把冰箱賣給因紐特人時,估計有很多人都會嘲笑他,說他是癡人說夢,異想天開。因為北極零下五十多度的溫度讓因紐特人的冰屋簡直就是一個天然的大冰箱。把冰箱賣到這里,是很多人不敢想象,更是不能相信的。可是擺脫常規思維桎梏的沃森特卻沒有這樣想,他向因紐特人展示了冰箱的溫度檔位后,因紐特人就明白了冰箱的好處:冰箱不是用來冷凍的,而是可以用來很好地解凍。這樣他們就不會每天為食物凍得太硬難以解凍而苦惱了。很多事情就是這樣,看起來是那么的不可思議,但是換一個角度思考,就是有出其不意的效果。誠如《莊子》筆下的“有善為不龜手之藥”的宋人的故事,藥在宋人手,不過值數金;賣給“客”,可售白金;而“客得之,以說吳王”,吳王“裂地而封之”。同樣的藥方,在不同人的手里,運用的方法不同,帶來的結果也是迥然不同的,究其原因,關鍵在思維方式,“客”就是成功地運用了逆向思維:買藥不一定就是為了自己擁有,也不一定就是為了自己使用,而把買來的藥作為工具,作為戰爭物資,使之發揮更大價值。
思維是能力的核心,因為思維引領行動,不同的思維帶來不同的行為方式。那么,應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用好“讀寫教學”這個思維訓練場呢?
逆向思維就是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逆向思維”就是指擺脫常規思維的桎梏,“反其道而行之”,能夠從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給出新的觀點。“從認為是正確的觀點、現象中發現謬誤和不足,或從認為是錯誤的觀點,現象中發現真理的成分”。
逆向思維能幫助學生們在閱讀和寫作中看待事物更加客觀全面,抒發的觀點更加新穎獨特,想常人所未想,做到“領異標新二月花”。
那么應如何在讀寫教學中訓練逆向思維呢?
讀寫教學中經常涉及對人物的評價,評價是多元的,人物也往往是多面的,所以很多時候,評價人物可以幫助學生們訓練逆向思維。
《曹劌論戰》中“肉食者鄙”是很多人的共識,但對于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長勺之戰,如果從結果思考,不難發現:魯莊公能接見曹劌,用心回答,虛心地受教,用人不疑,放手讓其指揮,可謂知人善任,而且還不恥下問,其表現應該是不僅不“鄙”,而且還很高明、很有智慧,此戰之勝,魯莊公功不可沒。
所以評價人物時,從結論往回推,不僅能看到一個可能平庸但絕不昏庸的“魯莊公”,還對逆向思維做了訓練,當然,這樣的評價也更客觀公允。
安徒生在改寫移植《皇帝的新裝》故事時,結尾安排的是一個小男孩用童稚的聲音說:“可是他什么也沒穿啊!”而原本的西班牙民間故事和作家塞萬提斯在其戲劇中運用這個素材時,故事的結局都是那個國王一絲不掛地從人群中走過,而圍觀的百姓卻視而不見、一聲不吭,噤若寒蟬……
那么安徒生為什么會安排一個如此迥異的結尾?其實他是在運用逆向思維,以不存在的“小男孩”表達對存在的虛偽、奸詐、愚蠢的丑陋的諷刺,以稚嫩但清晰的聲音呼喚對無私無畏的向往和渴望。同時如果對這個小男孩出現與否的結尾,進行比較、思考和評價,也會對童話這個文學體裁對美好特別的向往有個很好的認知。
閱讀中用逆向思維訓練學生如何做到持之有據,言之成理。寫作中運用逆向思維也往往能獨樹一幟:曹操“割發代首”美名遠揚,但引導學生看問題要一分為二后,有的學生可能就會質疑:“割發代首”固然體現曹操軍紀嚴明,嚴于律己,但若處罰抓小放大成為“肉食者”們、掌權階級的特權,法律法規又何以體現它的尊嚴和平等?
事實上,受儒釋道的傳統文化影響,人們習慣的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合二為一”的“合”的思維,這種“合”的思維整體性強,擅統籌,也能顧大局,但不足是看問題比較模糊,在剖析具體事物,體察局部細微方面不夠清晰明朗。李政道先生在人民大會堂發表的《情系中華》演講詞中明確提出“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在哲學上,事物作為矛盾的統一體,通常都包含著相互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如果問題按常規思維正面無法解決導致角度不夠嚴謹全面時,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把事物換個位置或倒過來換個角度進行思考,一分為二地看待,尋求解決方法,可能角度更全面、觀點更新穎、問題就更簡單,也更容易解決。
當學生讀到一心“直搗黃龍”“雪恥靖康”,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岳飛在風波亭中引頸就戮時,無不悲憤交加。不明白忠肝義膽的一代將星為何能就此隕落?不明白縱然當時有吞沒人心的黑暗,可是趙構怎么能無視岳飛的赤膽忠心和赫赫戰功?可是引導他們換個角度一分為二地思考時,學生就會懂得正是他的功高震主讓趙構想要殺了他收回兵權;正是他一心直搗黃龍、迎回二帝觸動了趙構的利益才讓他動了殺心。所以,如果能一分為二地換個角度看問題,往往更能看到事物的核心和本質。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正言若反”“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也是典型的用“一分為二”的思維角度評價的話,至今人們也覺得深刻。所以現在人們也延續這種思維評價某些人“大智若愚”“大器晚成”“大巧若拙”……也會用“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這樣“一分為二”的評價勸誡別人。有意思的是,古羅馬神話中的門神也是有兩副面孔,同時能看向兩個不同的方向,這種后來被演化成的兩面神思維,似乎都在告訴人們,看事物要一分為二。
眾所周知,評價是多元的,維度也是多面的,只有將多個維度結合起來,評價才具有客觀性,而這,就更需要打破常規思維,具有逆向思維了。
例如,嚴歌苓的《媽閣是座城》,筆者和很多人一樣,對從勵志典型到賭徒囚徒的“段凱文”特別有感觸,有種遺憾又悲哀的復雜之感,想寫點觀后感什么的,卻無從下筆,心中有感說不出,不知道該如何形容。直到筆者偶然中讀到李商隱的《憶梅》:“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才豁然開朗,對于梅花,人們主流認知和評價基本是:“嚴冬到了,傲骨梅花俏然屹立,在寒霜中開放,經受住了嚴寒和冰雪的考驗”……但如果摒棄常規看法,也會想:春暖花開,萬物復蘇,經歷了嚴寒的梅花卻凋謝了。因此“梅花”是不是也可以影射“段凱文”一類的人:在經受了無數考驗,克服了種種困難,功成名就后,卻經不住誘惑,喪了志、失了節。可以說,運用了逆向思維,無論是對梅花的認知,還是對“段凱文”的評價,都賦予了新的內涵,也更客觀更全面。
“真理之川從他的錯誤之溝渠中流過”。生活中常規思維和逆向思維并不矛盾,因為真理和錯誤不僅不是涇渭分明的,更多的時候是交織在一起,有時甚至如沙中金,需要大浪淘沙,所以人們在擁有常規思維的基礎上運用逆向思維,就可以“吹盡狂沙始到金”。
卡爾·波普爾也在“天鵝定律”中說:“不管你看到了多少只白天鵝都不能說明‘天鵝是白的’這個命題,而你哪怕只看到過一只黑天鵝,就可以證明‘不是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個命題。”所以逆向思維,如果合情合理,往往會給人帶來柳暗花明的驚喜。
尤其是常見的故事、熟知的成語,都是用來評價事物,培養逆向思維的契機。比如老婦人晴天為他的大兒子賣不出雨傘、雨天為他的小兒子草鞋生意不好而憂愁時,有聰明人告訴她:可以在晴天為小兒子草鞋好賣高興,雨天為大兒子雨傘生意好而開心。老婦人聽了果然開心起來。這一次的確是聰明人用逆向思維幫助老婦人改變了心態,可是,并沒有改變什么結果:晴天大兒子的雨傘仍然賣不出去,雨天小兒子的草鞋也依舊滯銷。那如何用逆向思維把結果也改變了呢?回答是為什么兩個兒子一個只能賣雨傘,另一個只能賣草鞋,為什么不能同時賣雨傘也賣草鞋?
發散思維就是從不同的方向、途徑、角度考慮問題,尋求解決辦法的思維方式。觀察,常常能用不同的感官調動人們的發散思維。
“哪個圖形與其他三個不同?”其常規思維是從四個選項中選出一個與其他不同的作為正確答案。可是,通過觀察不難發現:每一個圖形都有與其他圖形不同的理由,也就是說,四個選項,每一個都可以是答案,從而證明《事物正確的答案不止一個》。羅迦·費·因格這個觀點如一個個種子,植根于思維的土壤,讓思維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孕育、生根、發芽,從而結出發散思維的果實。
發散思維應用于作文,有助于拓展學生選材的領域,尤其是提高作文審題的速度和命題準確性,也有利于幫助學生架構、選材、組材。同一問題,通過對不同過程、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例如,有一個看圖作文,內容是觀察滑冰者,從不同的滑冰姿勢中找出觀點,題目自擬。仔細觀察后,不難發現:從“初學——熟練——成熟”不同階段可以得出不同的觀點:對于初學者:(1)沉下去的身子才會穩;(2)會低頭才能抬頭;對于比較熟練的;(3)知行合一才是最好的統一;(4)平坦地面就不會摔跤嗎。對于比較成熟的滑冰者:①學會轉彎才算成熟;②要想“揮灑自如”就要有良好的基礎;③花樣滑冰應“花”在哪里……
觀察滑冰的不同階段,分析判斷每個階段的動作引申出來的體驗,就會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觀點。觀察是前提,但是觀察不能單一,要在觀察中找不同,在同中求異,在異中歸納相同點,如此才會有新穎而又獨到的觀點,觀察不僅要觀其行,更要調動不同的感官察其色,甚至聽其音,辨其味。
又如,《觀舞技》的一個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關注卡拉瑪姐妹舞蹈的動作,掌握人物描寫方法。但還有老師更進一步,別出心裁,化身為魔術師,現身說法,教會學生要注意觀察角度、觀察方法、觀察重點、觀察時機等觀察要素。學生被魔術的神奇強烈吸引,認真觀看,然后將觀察到的動作表情描述出來,趁熱打鐵,從理論到實踐,邊學習邊運用,將動作描寫掌握得很到位。也曾見到有老師拿著吉他,用樂理講文章結構的起承轉合,讓學生去聽、去感受每一個組成部分對整個樂章的作用,觀其音,從而獲得了對議論文的論證結構最直觀、印象最深的體悟,在以后的議論文寫作中,對論證結構格外敏感注意。
再如,學完《差不多先生》,還有一位老師反其道而行之,帶學生告別馬虎,用實驗教會學生如何通過比較感官的細微差別完成思維的判斷:觀察三個分別嘗試水、糖水、鹽水味道的同學的表情,找出差別,完成判斷。從感官的觀察到思維的判斷,從細微表情甄別過程中的“眼觀六路”,到不同路徑、不同角度的獲取信息,無疑都是對發散思維一個很好的鍛煉和提高。
觀察可以幫助學生真實體驗,累積鮮活的材料,不僅可以有效提高組織材料的能力,幫助學生寫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在讀寫教學中進行思維訓練就如潤物無聲的細雨,在潛移默化中滋養著心田,假以時日,終將枝繁葉茂,繽紛絢爛。有個故事啟人深思:一天,莊子與他的弟子走到一個山腳下,看見一株樹木,枝繁葉茂,高聳入云。莊子問旁邊工作的伐者:此樹如此高大,為何不砍?伐者回答道:這樹雖高大,但卻沒有用處,所以就不砍伐它,也因此它才有如此之久的壽命。莊子于是說:“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思維訓練,似乎不同于閱讀量,不等同寫作技巧,也沒有讓分數立刻有提升,也許看似無用,實則卻是大用。因為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的思維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區別,思維方式決定人生高度。而在讀寫教學中注重思維訓練的老師,已經不只是“經師”,更是“人師”。
初中生寫作教學中的思維訓練,不能單純地靠提高閱讀量解決,也不能等同寫作技巧,沒有讓分數立刻有提升,也許看似無用,實則卻是大用。因為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的思維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區別,思維方式決定人生高度,而在讀寫教學中注重思維訓練的老師,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則更加突出,課堂教學效果也更加明顯。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初中生讀寫能力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學校和老師應重視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學生讀寫思維能力的培養問題,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創新讀寫教學方式,提升中學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從而使中學生在讀寫學習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1] 歐陽煒.打開思維深化的教學“黑箱”[J].語文學習,2018(7):4.
[2]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飛鳥集[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8.
[3] 卡爾?波普爾,波普爾,李本正,等.科學發現的邏輯后記[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4.
[4] 歐陽煒.明辨概念深化思考[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9(9):4.
B014
A
1002-7661(2022)15-00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