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力
(廣東工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改革創新是推動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和建設教育強國的動力。加快教育強國建設必須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同時強調了加快學習型社會建設,充分發揮互聯網功能,拓寬學習渠道,創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環境。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互聯網+”的背景下,立足新時代新生的思想與行為特征,積極運用互聯網思維對現有工作進行分析和創新,對于提升新生入學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當前大部分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除軍訓外,大都局限于新生見面會、新老交流會。這種模式不僅形式固化,同時與新時代學生需求背道而馳。新生入學教育作為整個新生教育鏈條的首環,需要特色、技巧、接地氣來契合學生。單一的新生入學教育模式只會讓其流于形式。
當前高校新生入學教育主要集中在入學第一個月,之后學生工作模塊相對缺乏此類教育,但新生剛入學對于大學環境、學習和生活狀態沒有清晰的認知,因此效果不佳。入學教育的階段性限制導致后續工作中仍然頻頻出現相關問題,部分學生甚至在畢業前還在為宿舍人際關系、學習成績等問題而困擾。傳統教育模式涉及安排主講人、場地等因素,因此空間時間上都有較大限制,不利于入學教育的持續進行。
高校新生在入學之前就自發建立虛擬班級組織已經成了一種趨勢,但由于組織領導人的成分及缺乏正確引導,部分高年級學生個體或組織以及社會勢力,在虛擬組織中對新生進行錯誤的價值導向。因此新生在其中的交流往往容易導致對于大學學習、生活狀態的錯誤認知,也由此造成以輔導員為核心開展的傳統新生入學教育工作出現了很強的滯后性,削弱了輔導員教育的效果和質量。
同時學生工作團隊對互聯網及新媒體意識技能訓練不足,認識不深,相關的管理體系和指標要求仍然根據傳統狀態制定,使得教育的主要責任團體在面對教育滯后以及學生群體組織問題時無法利用新媒體手段解決。
“互聯網+”時代輔導員隊伍如果仍按照傳統教學育人模式進行職業培訓,那么對于新興技術與媒介的使用能力便會捉襟見肘,學校高層對于“互聯網+”時代各種技術、融媒體媒介的知識體系培養仍未列在培訓大綱中。在面對自主性較強的95后、00后的大學生,傳統教學方式和內容很難把學生的注意力留在課堂,這對老師的綜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互聯網+”時代媒介的便利性在促進知識分享的同時,也增加了授課的難度。“互聯網+”時代,教師除了必要的專業知識外,思政素養、時政知識等融入網絡教育手段中的能力也直接影響入學課堂教育效果。因此對于輔導員團隊的互聯網知識培訓和思想植入尤為迫切。
高校根據各二級學院入學教育特點以及品牌教育活動,將入學教育內容整合創建網上平臺,開展入學安全教育、思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播放入學教育課程、視頻等。例如易班系統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事務、校園文化等功能于一體。在系統架構上一般包括主頁面、學校頁面、班級頁面和個人頁面,每個層次都有細分的模塊。通常來說,高校入學教育系統都由學生工作處或信息中心承擔,由二級學院輔導員或者主管學生工作副書記擔任各個學院教育系統組織者、策劃者和實施者,并在每個年級、班級設立站長和分站長,在具體功能上,當前市場上高校網絡教育系統一般都融合了宣傳、教育教學等功能,但仍存在系統單一或是普及程度較低的問題,系統不具備休閑娛樂和交流互動等功能,在交互性和共享性上也存在缺陷,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
根據學院基礎打造特色品牌活動,利用微博、微信、QQ空間、抖音等社交媒體或網絡平臺,建立輔導員以及思政教師的互動──指導活動空間。
構建MOCC、微課、嗶哩嗶哩平臺課程等,充分發揮當前互聯網新媒體教育載體的優勢。通過慕課、微課等開放式課程的形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同時借助嗶哩嗶哩,甚至是抖音、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等短視頻平臺,投入教育課程,能夠更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參與度和興趣,將學習主陣地轉移到手機上也契合了青少年的習慣,提升了學習便利程度。
目前高校新生一般會在入學前通過QQ、微信登社交平臺以學院、專業或班級構建虛擬組織,因此往往輔導員還未介入其中,學生對大學學習、生活就開始進行交流。但由于缺少官方信息渠道和引導,導致學生很容易產生錯誤認知,造成以學工隊伍線上交流為核心的傳統入學教育存在嚴重滯后。因此如何提前正確有效聯系組織新生,正確對其進行引導,保證相關通知信息時效性和權威性,是提升入校教育效率和質量的關鍵。
根據目前入學教育存在困境,結合當前互聯網教育主要途徑,提出“互聯網+”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依托高校融媒體教育中心或者網絡中心,建設一體化信息工作平臺,從技術層面實現新聞素材、數據資源、課程內容集中管理共享,包括融媒體相關內容在線快速審核發布,負面輿情同步監測預警等功能。通過整合資源形成統一媒介的入學教育系統,目前國內高校對于此類系統是非常缺乏的,但只要包括在線課堂、課程視頻、教育專題視頻及互動留言板等技術層級不高的基礎功能,同時學校相關部門可以利用攝影設備制作高質量的教育節目融合進來,通過系統實現信息實時傳送,創造理想的線上學習氛圍,再配合各二級學院線下教育活動,將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互聯網+”時代新媒體、融媒體技術更迭日新月異,學生工作團隊必須與時俱進,永遠走在變革浪潮的前端。高校要及時將“互聯網+”相關技術及理念培訓列入教育工作者職業生涯培訓大綱中,并在激勵──考核機制中增加相應指標,對于資深教育工作者對新興網絡教育手段產生抵觸情緒的現象,高校要做好解釋與溝通交流,解決了“人”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提升網絡教育效率。高校應該鼓勵輔導員使用貼吧、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工具,并定期展開相關培訓,有效利用這些新媒體工具開展學生工作,讓輔導員教育團隊成為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的復合型學生工作者。
同時高校應該在隊伍建設方面注重校企合作,與互聯網和信息服務等市場公司共建培訓合作基地,作為教育團隊的第二受訓場所,接受企業管理者、技術科研人員的指導。輔導員、教師自身也應增強主動與社會行業接觸的意識,了解不同互聯網環境下教育形態、網絡平臺隨社會發展而產生的改變,讓平臺創設和思政實踐活動組織更貼合學生需要。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在深入挖掘多種教育載體同時,也要考慮到傳統教育載體的優勢,注重“新老結合”,發現兩者互補關系,傳統方式需要網絡媒體作為技術手段,而網絡方式也需要傳統的場地、人員、環境作為線下支撐。在大力發展新媒體、融媒體教育媒介同時,也要做好學校學院官網、官微和教育客戶端的建設。同時優化升級傳統新生入學教育,將班會、講座、考試等與“名人效應”和時下熱點元素結合起來,打造成為有吸引力、有創造力的教育作品。
建立新生入學教育計劃──節日主題教育──假期社會實踐及網絡社區教育鏈條,新生入學前后是關鍵的起始點,及時向新生答疑解惑。高校應該重視“學前教育”階段,從新生拿到錄取通知書開始就主動占領網絡陣地,發揮官方網站的信息輻射作用,在官網為新生入學設立專欄,提前確立臨時學生骨干,引導新生通過官方渠道及平臺了解信息和接受教育。同時開放平臺的在線交流功能,方便新生與老師或在校學長進行交流,確保營造一個干凈有序學前教育環境。
在假期教育方面以廣東工業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新生啟航計劃中理想信念及黨史學習模塊為例,以專題活動為載體充分利用講座、線上課堂等方式對新生進行教育。同時結合重要節日,在易班平臺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假期網絡黨史學習教育方面,以暑期為例,為進一步宣傳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豐富“三下鄉”活動宣傳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