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辰星
(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浙江 杭州 310058)
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是在校學生接觸社會、積累社會經驗的有效途徑。根據社會需求合理地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能夠極大提升大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1]。學校志愿服務活動是學生德育的重要載體,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中華文化引領道德風尚的有效途徑。在志愿服務行為過程中,大學生不僅開闊了視野,增加了見識,提高了各方面能力素質,實現了自我價值[2]。
大學生志愿服務指的是在校大學生出于自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在不為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社會需要或福利事業而提供服務[3]。一般而言,在校大學生都具備參加志愿服務的素質,志愿服務內容涉及范圍廣,主要集中在扶貧開發、社區建設、環境保護等各類社會公益服務。教育部于2020年1月印發的《教育系統關于學習宣傳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指出,志愿服務也是扎實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徑。民政部數據顯示,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注冊志愿者超過1億人次,全國標識志愿服務組織1.2萬余個,記錄志愿服務時間超過12億小時[4]。
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和各類公益服務活動的過程中,既能實現社會價值,為社會做出貢獻,同時還能提升個人在技能、素質、心理等各方面的自我價值,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志愿服務的落腳點是履行社會責任。社會責任主要包括環境保護、社會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的責任。大學生志愿者在志愿行動中,引導更多的公民參與到對社會公共事務的關注中來,進而增強全社會、全民族的社會責任感。在具體志愿行動中,以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為例,大學生志愿者作為社區義工參與活動等各種形式的志愿服務工作,從多個角度全面深入社會生活,在活動中收獲經驗的同時,培養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2)擴大大學生的社交網絡。大學生在參加志愿服務過程中,往往伴隨著融入一個團體,并實現與團體成員的融洽相處。志趣相投、興趣相近的人相對來說更可能會選擇同樣的服務項目和內容。這個過程是擴大社交網絡的絕佳途徑之一。新一代的大學生被稱為“Z世代”,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群體,伴隨著網絡的發展,“宅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日益風靡,部分大學生過于宅懶,缺少運動,損害身體健康;過度沉迷于網游,陷入虛擬世界圈套,影響正常社會交往能力。對良好心態的養成帶來消極影響[5],志愿服務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志愿服務行為過程中,大學生通過分享知識、情感、技能,共同關心同一目標和克服困難,增強集體意識,維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效鞏固社交圈的忠誠度、親密度,進而贏得他人認同,獲取滿足感。
(3)提升大學生的幸福感。參與志愿服務,服務的對象通常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或是社會服務中亟須的領域。在參加的過程中,大學生志愿者通常能收獲滿足感,從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幫助大學生處理內心的矛盾、無助感以及社會認同的焦慮、感情的需要等問題。這對于心理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解決手段。同時,有一些志愿服務,是志愿者本身所渴望經歷的一種體驗,在此過程中,實現其體驗某種類型生活的愿望和理想。
(4)積累大學生的工作經驗和能力。大學生志愿服務伴隨著體力上和精神上的挑戰,大學生通過經歷并克服這些挑戰,自身能力便能得到提高,增加了社會閱歷經驗,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提高了實現自我價值和目標的能力。據有關機構對部分志愿者的抽樣調查表明:現階段從事志愿服務活動的人員中,大學生、研究生的比例最高,占38.8%[6]。志愿服務為大學生提供了學習機會、技能磨煉甚至可能是職業培訓,是積累工作經驗的絕佳機會。如今在大學生群體中較為火爆的選調生考察,非常看重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經歷,而在基層工作,更要求應試者具有較強的一線工作能力,志愿服務則是非常適合的平臺。
大學生志愿服務主要依托于各高校團委及院系團委開展相關工作,目前志愿服務的基本組織形式有如下幾種:一是官方機構組織的志愿服務工作,由組織方招募志愿者,定期組織相關志愿者前往組織機構進行志愿服務,如運動會、峰會等大型活動,敬老院、圖書館、博物館、醫院等社會公益機構,由組織方提供統一的任務及培訓,此類型的志愿服務對志愿服務者數量或綜合素質要求較高,有一定的專業技能要求,因此志愿服務通常有效期限相對較長;二是大學生個人聯系的志愿服務,這種類型的志愿服務通常的特點是成熟度較低,自由度較高,并且有效期限相對比較短,如大學生假期返鄉參與當地公益服務、特殊時期的社區志愿者、交通引導等工作,對于專業技能的要求也比較低,但是都能在特定時間發揮出社會服務功能;三是在勞動過程中體現志愿服務,教育部2020年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全面加強學生的勞動教育,大學生也應組織參與校內外的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勞動教育的工作需納入志愿服務的組織體系中。
每個大學都由團委直接對志愿服務工作進行管理和監督,但是仍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第一、大學生志愿活動存在行政化的現象,使大學生在活動中獨立自主的能力大打折扣。第二,志愿者招募隨意不規范,造成高比例的注冊會員無法真正參與志愿服務,志愿者的參與熱情受創,影響其育人功能的發揮。第三,志愿者培訓機制不完備,大多數志愿服務組織往往只是在志愿者招募后進行短期的培訓,且培訓多是流于形式,導致志愿服務的技能儲備存在嚴重不足[7]。
而目前想要真正完全解決這些問題仍存在很大的困難,但是在幾個點上可以做到一定的改進。第一,將志愿服務與高校思政工作考核績效脫鉤,更多地引導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避免因為行政手段引發學生的叛逆心理。第二,進一步完善全國志愿者工作系統聯網,做到信息互通,無論在任何高校,本科生或是研究生,每一次的志愿服務工作都能做到全過程追蹤,目前高校推行的“志愿匯”系統已經初步實現目標,但是仍存在不同地區和高校的系統不互通,數據不共享等問題。第三,將就業工作與志愿服務相結合,專業技能的培訓更加完善,真正使參與的大學生志愿者實現自我價值。第四,要將志愿服務的成果體現在大學生評價激勵體系中,不僅定期舉行表彰,還要根據工作勞動強度及完成情況評選星級志愿服務者、“年度優秀志愿服務”,同時頒發榮譽證書及相應加學分,星級志愿服務者或優秀志愿服務者在評獎評優過程中應體現出一定的加分和優先權。第五是保障社會對于志愿服務工作的認可,就業過程中應引導企業關注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經歷,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有志愿服務經歷的學生,同時在社會上開展各種無償志愿服務的公益性宣傳,使得大學生志愿者獲得一定的滿足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