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梓桀
(上海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上海 20044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強調,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取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1]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合格接班人的“搖籃”,是為黨、國家和人民培養出合格人才的“主陣地”。輔導員是嚴把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口的“守門員”。新進輔導員面對新的工作環境,原有的學工經驗會產生沖擊,加上學理和實踐上的較大缺失,會導致其一段時間內,在思政教育和學生管理上有一定程度的脫節,面臨較大的挑戰,針對這一普遍情況進行相關對策的研究。
輔導員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大批來自各地高校不同專業的新進輔導員加入學生工作系統中來,給高校注入了一支強心劑,這能夠激活思政工作的新動能,推動思政教育進入新層次。新進輔導員對于工作具有極大的向往和熱愛之情,可以在崗位上將滿腔熱忱揮斥方遒,可以將經驗以及對學生工作的所思所感所想付諸實踐。
在高校,輔導員年齡結構矛盾日益凸顯。有的輔導員在崗位上一干就是八年十年,甚至更久。隨著工齡的增加,漸漸失去了進取的銳氣,不能很好地發揮輔導員的職能,沒有體現出應有的補位思想,使整個學工氛圍“死氣沉沉”。新進輔導員的加入,有助于活躍氣氛,引發話題,使得大家從瑣碎的學生事務中解放出來,開心工作。另外,由于學工崗位具有較大的流動性,老輔導員面臨轉崗、退休等實際問題,為適應新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求,輔導員隊伍“去老齡化”勢在必行。新進輔導員是一股充滿養分的“動脈血”,更容易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會有更接地氣的做法來解決各類學生問題。新進輔導員的加入,也有助于激發“鯰魚效應”,這符合高校人才管理的運行機制。也就是說,高校通過不斷補充新鮮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氣、思維敏捷的生力軍引入學院輔導員隊伍中和各部處單位,給那些故步自封、因循守舊的人帶來競爭壓力,喚起“沙丁魚”們的生存意識和競爭意識。每位輔導員都謀求職業發展,從而不斷學習進步,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學工氛圍。
學校里的師德師風、行政管理、學生行為、思想動態等方面均可以成為熱門話題。在全媒體的環境下,學生通過微博、微信、短視頻、帖子等,有了更多的發聲渠道。面對傳播速度快、波及范圍廣的輿情,新進輔導員思維靈活,善于斡旋,具有較廣泛的涉獵,對于網絡的風吹草動,十分敏感,有助于對網絡輿情及時發現,及時預防,及時解決,防止變成一個重大事故;其次,與學生年齡相仿,勢必更容易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與此同時,對于新媒體同樣具有熱情,甚至運營著自媒體,這十分有利于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的端正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學生個人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新進輔導員可以及時主動地開拓、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主動融入大學生活躍的平臺,及時追蹤學生關注的熱點事件和關乎學生切身利益的事項,做好言論和思想的引領工作,充分發揮網絡的思政育人功能。通過掌握更具針對性和更有效的方法,可以大大增強高校對網絡輿情的監管力度。
在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早在2014年,“課程思政”這一概念就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提出并在上海的一些高校進行了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課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2]新進輔導員對自己所學專業,仍然保持著較大的前瞻性和創造性,靜下心來仔細琢磨和研究,完全有能力提煉出符合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專業理論與思政教育的結合,將大大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給課程思政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可操作性;同時,有利于思政課程的開拓和課程思政的創新。新進輔導員結合形勢與政策以及時事政治,融入學生工作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此外,還可以輻射到其他課目,如:高等教育方法概論、心理學概論、高等教育學概論等,這不僅拓展了輔導員的知識面,增強了輔導員的備課、授課能力,為獲得相應技能打下堅實基礎,也可以加快了輔導員的崗位流動,向專任教師的轉變,增加晉升渠道。
高校輔導員招聘往往是校內外公開招聘。對于留校輔導員,無論在本院還是他院任職,上崗就能很快地投入工作中去;而外校入職的輔導員,憑借豐富的學生工作經歷,對畢業院校的學工流程、文化氛圍、思政教育十分熟悉,但對于新的學校和學院,因為對校情學風、學院的學工氛圍不是很清楚,會有一些定勢思維,對已有的觀念和風格產生極大的沖擊,進入新的工作環境,需要大量時間去適應,才能融入學院的學工文化中。更具挑戰性的是專業不對口就業,這種現象在高校輔導員隊伍里十分普遍。哲學、教育、文史類畢業的研究生進入理工科學院擔任輔導員,也有理工科的研究生進入不相隸屬學科的理工科學院甚至是文科類學院擔任輔導員。文理倒置就業,一方面需要新進輔導員在學科思維上發生翻天覆地的轉變,另一方面,也難以掌握學情和專業特點,難以從學科的角度,發掘學生問題產生的根源,進而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輔導員身上的思維模式和人格氣質與長時間的專業學習產生了極大關聯,這就導致其一旦入職與本身專業大相徑庭的學院,與學生之間會產生無形的隔膜,難以深入學生中間,同時喪失了以專業為契機和切入點了解學生、平和對話的絕佳機會,也對學生的學業和就業難以給予精確而貼切的指導。
新進輔導員在高校里基本都擔任過兼職輔導員,根據《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兼職輔導員工作量按專職輔導員工作量的三分之一核定。其工作可能只涉及某一方面,諸如,黨團和班級建設、日常事務管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危機事件應對等。這也意味著新進輔導員,不僅思政理論基礎參差不齊,更缺少實踐經驗。與輔導員思政教育特質相關的專業,當屬教育學學科門類下的3個一級學科和17個二級學科以及哲學學科門類下的1個一級學科和8個二級學科。而絕大多數新進輔導員不具備類似的專業背景,沒有系統學習過思想政治、高等教育學、高等教育方法、心理學等專業理論。所以,無論是實踐還是學理都缺乏經驗,只能靠摸著石頭過河,這樣會把有些問題想得過于簡單或復雜,對工作的正常開展產生極大的困擾和阻撓。在無法讓自己的個性充分發揮,也無法用自己的專業素養去引導學生的情況下,新進輔導員會對崗位的安排質疑,缺乏幸福感和獲得感,十分不利于思政教育,極有可能產生職業倦怠,甚至轉崗謀生、辭職深造,造成人才的流失。
新人剛剛入職,喜獲工作的同時,又難免與學校其他崗位的同行進行比較。新進輔導員會對不同地域的不同高校、同一地域的不同高校、同一高校的不同學院間進行各種橫向和縱向的比較,諸如:工作量、薪資、假期、工時、升職等。更有甚者,會與進入培訓機構和中小學的同屆畢業生相比,同樣都是老師,大學輔導員每天都要處理很多細微瑣碎的學生事務,不斷考驗著心力和情感。比較之后,可能發現工作是最忙的一個,不僅要做日常學生管理和思政工作,甚至還要涉及教務等其他方面的工作,而工資也可能是最低的一個。同行比較之后,總是有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足,會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難免在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后做出別的選擇。
大學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傳授知識、思想道德教育。兩大功能主要對應的是專任教師和專職輔導員。新進輔導員都希望能盡快與學院的老師以及其他學院的同事認識,打破尷尬的局面。從學校的層次來說,學工部門可以通過牽頭組織全校輔導員參與黨建沙龍和團建聯誼等活動,增加學院之間交流與合作,具體來說,可以通過運動會、聯歡會、迎新會等進一步打破新老輔導員之間的壁壘;從學院的層面來說,以工會的名義,組織生日會、登高、迎新跑等活動,增進院系教師與輔導員的了解。新進輔導員在參與校院兩級組織的各類活動時,多與其他老師交流,可以了解校史校訓,更加主動地融入學校和學院的學工文化當中去。
校院兩級還要堅決落實相關文件精神,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的建設,引導新進輔導員一入職,就要樹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觀念,提升職業能力和專業素養,不斷推動新進輔導員素質能力建設,提高新進輔導員隊伍育人水平,切實增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實效性和針對性。
首先,嚴把輔導員的入口關,提高數量的同時,更要提高質量。這勢必導致新進輔導員專業的多元化,這既有利于各學科交叉融合發展,也有利于各位輔導員進行獨具特色的課程思政教學及課題研究。其次,做好入職培訓工作,加強新進輔導員的理論學習水平,加大培訓力度的同時要優化培訓模式,不應僅局限于事務性相關的工作,針對薄弱環節,開展相對應的培訓。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崗前培訓、單課進修、社會實踐、現場觀察等培訓方式,還要開發形式更加多樣、內涵更加豐富的培訓活動,讓輔導員在培訓中切實提高理論素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新進輔導員的思政教育熱情。
具體來說,校內培訓要聚焦于政治理論和黨史校史的解讀、各職能部門的實務介紹、師德師風教育等;市級培訓,參與的高校輔導員較多,涉及的主要是工作職責方面的內容,如:黨團和班級建設、學風建設、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網絡輿情安全教育、校園危機事件應對、職業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等,這需要請各個領域里的資深思政工作者分享經驗,提高新進輔導員在不同模塊工作中,能夠獲得間接經驗,掌握應對不同問題的基本方法,提高工作的實戰性。
在各大高校,培養研究型輔導員的呼聲日益高漲,紛紛出臺輔導員晉升的文件。然而受到專業背景的限制,輔導員不了解做思政研究的基本范式。所以,要增加思政教育研究方法的培訓,讓新進輔導員掌握教育的研究方法,學會研究、熱愛研究,在大學里能看到謀求進步與發展的空間。
對學工部門來說,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刮骨療傷的毅力,通過新進輔導員來發現原有學生工作和思政教育上的漏洞和不足,配合其原有的經驗,在激烈碰撞中產生創新的火花,建立一套符合校情院情的特色學生管理體系。各高校也要緊跟時代步伐,出臺優厚的政策吸引人才,加快推進職務晉升、人事管理等關乎職業生涯和未來生計的政策改革留住新人。相應地,對學院來講,要加快對績效工資、崗位津貼、加班補貼的配套補充等方面的改革。要把輔導員作為儲備干部人才,提高薪資待遇,使其不用為了生計而疲于奔命,生活富足,心情愉悅而沒有后顧之憂,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思政育人的工作當中來。
此外,進一步改革優化高校輔導員素質拓展活動。輔導員的日常就是在事務性工作中游走,查郵件、看群消息、發通知、收表格、寫文案等,在電腦前一坐一天,缺乏運動。這項活動,是院際間、校際輔導員交流學習的極佳平臺,是新進輔導員拓展身體素質、增加人際交往的絕佳機會。一般比賽項目有:“繩舞飛揚”“一鼓作氣”“力拔山河”“陸上冰壺”“一圈到底”等。在原有的基礎上,要挖掘新的比賽項目,放寬組隊的限制,讓新進輔導員有更多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新進輔導員要堅定選擇教育行業的初心和使命。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對國家和民族來說,利在當代、關乎未來。高校每年都要為招聘新進輔導員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高校都希望在大浪淘沙中找到最適合的人選,而應聘者經歷了層層筆試、面試,也希望得到認可,進入輔導員的崗位。新進輔導員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學校、學院要嚴格落實相關文件精神,為新進輔導員素質能力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和資源支持,引導廣大輔導員牢牢把握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規律,增加輔導員對崗位的認同度,也要更加聚焦高校輔導員普遍關注的問題,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讓輔導員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幫助新進輔導員克服各種困難,讓他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學生工作和思政教育上,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輔導員隊伍,形成百舸爭流,百花齊放的思政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