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杰
(武漢體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當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已成為各高校共有的一個重要教育目標。新時代的大學生能否在大學學習中增強他們的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對他們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否積極正面傳播中國形象至關重要。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由于其專業特性,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在畢業后都會參與到國際傳播相關的工作中去,因此對這群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顯得尤為必要。在眾多高校的英語專業中,體育院校的英語專業又有其自身的特色。這些英專學生不僅會學習和英語語言文學相關的知識,也會學習和體育相關的知識。如何發揮本專業的特色,將體育和體育院校英語專業的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內容。
在目前對英語專業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研究中,研究者們關注的方向是多樣的。有研究英語專業翻譯類課程如何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董琇丁,愛華,2021),也有研究如何通過英語聽說課程進行思政教育的(胡小敏,2021),還有學者聚焦如何通過商務英語課程來開展思政教學(劉重霄,林田,2021)。英語專業的跨文化交際課程也是很多學者關注的對象,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和理論探討了如何通過跨文化交際這門課程來開展思政教育(李海燕,2019;劉曉露,2021;沈樂敏,2020;諶莉,2021)。但是目前為止,對具有體育特色的體育院校的英語專業的思政建設研究還很少,因此,本文以我校英語專業的《英語跨文化交際》這一課程為例,分析了我校英專在打造具有體育特色的英語專業的思政教育中所做的努力,同時也指出了未來本專業在思政建設方面可以繼續改進的方向。
武漢體育學院的英語專業(體育外事方向)著眼于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與科技人文素養,掌握熟練的英語語言技能、厚實的英語語言文學知識、文化知識和一定的體育專業相關知識,能在外事、教育、體育機構、競技體育項目賽事組織等部門從事翻譯、教育、體育信息處理、賽事管理與服務等各種工作的英語應用型人才。在人才培養中突出英語專業與體育專項知識的結合,辦學目標特色聚焦為大型國際體育賽事提供語言服務人才培養上。因此,專業課程設置中注重突出英語專業與體育專項知識的結合,重視將體育相關知識融入專業能力培養之中,圍繞為體育賽事提供語言服務和體育對外交流構建課程體系。
《英語跨文化交際》這門課程是為我校英專學生在大三上學期開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其目標是使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對英語國家的國情和英美社交文化有較為深入的認識,對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異同有較為敏銳的感知,更好地認識影響跨文化交流過程的各種因素,采取合適的交際策略和手段,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這門課程的特殊性在于教師幾乎在每堂課都會引導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的對比,這種對比使得整門課程都充滿了課程思政教育的機會。因此,如何將這門課程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功能和思政的功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思政教育和課堂、課本內容自然地銜接融合,貫穿每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將思政化于無形,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的道德價值取向、理想、信仰、信念及人格品質產生積極的影響,引導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文化觀以及愛國情懷,是我校這門課程的教師們一直在積極實踐和探索的方向。
就課程思政教育而言,我校英語專業《英語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思政目標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產生較強的認同感,提高他們的“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尤其是他們的文化自信。從此目標出發,我們一直有意識地在本課程中進行思政的教學,近兩年我們在設計優化思政教育內容時,結合本專業和本課程的特色,加入了一個特別的元素,即巧妙合理地將體育相關的跨文化交際內容和思政教育結合起來。事實證明,這個特別元素的加入在幫助我們學生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和思政素養上起到了非常正面有效的作用。
我校英專《英語跨文化交際》這門課程使用的教科書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許力生主編的《新編跨文化交際英語教程》。這本書一共有10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前兩個單元對跨文化交際進行綜述,后八個單元對跨文化交際的方方面面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分析。在教學當中,每個單元都會涉及不同的國家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對比,在進行這些對比的時候,會需要用到很多具體的例子。在教學之初我們所選取的例子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比如,在第三單元第二課里講到社會關系取向的時候,需要對中國的集體主義和美國的個人主義進行對比。筆者在教學之初用的是中國和美國的中學班級和課程的組織和設置的異同作為具體例子來說明。在進行授課的時候,會引導學生從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這個理論層次出發,來說明中國和美國的中學在班級和課程的組織和設置不同的根源在哪里,在這個對比分析的過程中,學生會意識到美國中學的組織和設置并不一定比中國的好,他們會結合自身的經歷和經驗思考,對這兩個國家的教育系統產生更加客觀深入的了解和評價,從而意識到中國的集體主義觀念的優勢和好處。在這一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知識面得到了拓展,價值觀、社會觀和世界觀得到了正確正面的引導,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對自己國家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也得到了提升。這樣的案例教學很受學生的歡迎,效果也很明顯,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類似的每個單元所選取講授的例子中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了學生。
但是,僅僅這樣還無法體現我校英語專業的體育特色,因此,我們的教學團隊也在持續地根據本專業特色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目標是使英語技能和語言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我們專業的體育特色以及學生的思政素養更加融洽地出現在教學里面。我們近幾年開始在教學中有意識地使用和體育相關的跨文化交際的例子,這既緊密貼合了本專業培養方案的要求,又進一步提升了學生體育相關的專業素養,增強了課程思政教育的特色和效果。比如同樣講解第三單元第二課里中國的集體主義和美國的個人主義的對比,除了使用上面提到的例子,還會使用中國運動員和美國運動員在獲勝后接受采訪或頒獎后接受采訪的內容來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兩國不同的社會關系取向來分析運動員話語。在這個過程中,還會引導學生比較兩國運動員培養體系的異同,讓學生意識到中國體系的優勢,從而增加對自己國家制度的自信。
又例如在第五單元第二課講解跨文化交際中談話方式和習慣的不同時,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學習和對比西方的,尤其是美國的“打乒乓球式”的談話方式和東方的“打保齡球式”的談話方式。以前用的例子之一是中美學生在參與課堂討論時說話方式不同的例子來進行講解,后來開始加入和體育相關的例子,在這個知識點上,用過姚明在NBA打球時和隊友一起接受美國電視臺采訪的視頻作為例子。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觀看視頻,然后分析姚明作為一個中國人,在美國去打球,和美國人溝通交流時,體現了哪些中美溝通交流方式的不同,同時還引導學生去分析引起這些不同后面的原因是什么。在這個過程中,也注意從思政方面去引導學生,首先會引導學生觀察姚明在NBA和美國人交往時,是如何展現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傳播中國文化、代表中國人積極正面的一面的;其次引導學生由這個例子出發分析中西方談話方式的差異,幫助學生意識到由美國人所代表的“打乒乓球式”談話方式并不優于其他的談話方式,我們東方式、中國式的“打保齡球式”談話方式有其自己的優點。通過對比,學生能夠更加深刻正確地認識自己本國文化及其社會組織溝通方式,對外國文化也能產生更加客觀的認識,學會批判性地看待問題,提高對自己的國家、文化和社會的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當我們把這樣的體育跨文化交際的例子融會貫通到整門課程的學習中時,就逐漸達到了將英語、體育和思政進行有機融合的目標。
此外,本課程的考核中有一項為專題匯報。專題匯報是將學生分成10個小組,每個小組以教材10個單元的主題為基礎,分別選擇一個單元,然后去尋找和這個單元主題相關的體育跨文化交際的資料,這些資料可以是一部電影(比如關于姚明的電影《姚明年》)、一個采訪(比如對郎平的采訪)、一本書(比如李娜的自傳)等,這些體育名人都有豐富的跨文化交際的經歷,關于他們的資料可以提供豐富的素材,然后學生運用在該單元學到的知識來對自己小組找到的體育跨文化交際資料進行分析,最后形成報告,在班級里進行演講展示。此項任務在教師運用和體育相關的跨文化交際案例進行講解之外,激勵了學生主動思考,運用他們在課堂上學習到的和跨文化相關的具體知識點和理論來進行分析,這一方面增加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一方面也幫助了他們活化、內化和跨文化相關的知識和理論,也拓展和提供了他們在體育領域進行跨文化分析的能力。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會主動自動地進行思政方面的思考,在他們進行作品呈現時教師再加以引導,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這一過程中學生是在下意識的思考,相比教師的直接講解,這種幫助學生在潛意識里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鞏固他們的文化自信的方式很好地強化了他們的思政學習效果和提高了他們的思政素養。
以上就是對我校英語專業《英語跨文化交際》這一課程的思政教學工作的一個簡單梳理,通過這一梳理,我們意識到還有很多我們可以持續改進的地方。首先,我們的教師團隊還需要更加深入地學習課程思政相關的理論知識,提升自己的思政素養,同時還需要更多地學習了解其他優秀課程思政案例,尤其是和跨文化交際相關的課程思政案例,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其次,我們需要更加系統地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工作。之前的課程思政教學雖然在每堂課基本上都有出現,但是內容仍不夠系統,有的有所重復,接下來我們需要梳理和每個單元相關的思政內容,使得課程思政內容更加具有系統性、邏輯性、多樣性和具體性。當然,除了《英語跨文化交際》這一課程外,我校英專的很多其他課程也都積極地結合融入了思政教學和體育特色,希望我們的教學工作能夠拋磚引玉,激發廣大英專老師進行更多的思政教育的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