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麗麗,邵美琪,張 雯,顏雨蒙
(杭州醫學院,浙江 杭州 311300)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1]由此可知學生的健康水平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
(1)大學生處于生長發育的最后階段,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保證其順利完成大學階段的學業和順利踏上社會的一個重要基礎。[1]
(2)對增強醫學生的身體健康、豐富充實我們的業余生活,也讓醫學生更加深刻的明確“健康第一”的正確導向,提高對健康的理解,提高對良好生活習慣的再認識,明確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對我們學習質量及健康的意義。[2]
(3)近幾年來,研究關于大學生生活習慣及體質健康問題的學者同漸增多,相關文獻也是不斷呈上升趨勢。通過檢索中國期刊網、中文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及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和專著,發現跟大學生生活習慣及體質健康問題相關的文獻各達上千篇,其研究層面廣泛,內容全面。[3]如:徐元玉[4]等的研究結果:當代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總體較好,心肺功能還須加強,身體形態出現體重超重、偏胖與體重較輕、營養不良兩極趨勢,尹小儉[5]從吸煙的角度闡述不良生活習慣對健康的影響,指出:目前,中國有3.5億煙民,其中青少年的煙民達5000萬人。據預測到2025年全球每年將有2000萬人死于吸煙導致的各種疾病,中國將占200萬人以上。
杭州醫學院學生中隨機抽取500名同學,男生所占比例為1/3,女生所占比例為2/3,醫學生中參與問卷的同學,藥學、護理以及臨床所占比例較多,總共占總人數60%左右,分別占總人數的20%,醫學影像學、康復、檢驗和生物工程等其他專業同學占40%。
2.2.1 文獻和書籍研究
通過杭州醫學院圖書館大數據,廣泛收集有關健康生活規律的相關資料,以及評價標準。
2.2.2 專家訪問法
訪問學校內有關專家、體育工作者、高校管理人員、班主任輔導員等。
2.2.3 焦點小組法和頭腦風暴法
隨機選擇醫學生,例如選取該班30名同學組成一個討論組,在課下,按照頭腦風暴法要求,列舉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就醫學生健康生活方式行為進行開放性討論,采用內容分析方法,根據討論記錄,提煉出當代醫學生生活方式所存在的問題。
2.2.4 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通過網絡、期刊、專著、報告等多種形式收集權威性資料,尋找合適的問卷。在實驗中,隨機抽樣500人,發放問卷進行測驗。
2.2.5 歸納分析法
對調查的結果進行系統的歸納和分析。
2.2.6 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問題數據采用Foxbase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日常飲食習慣具有一定的規定性,這種規定性也是基于學生的合理的生活需要。而在調查過程過程中發現,飲食不規律的同學占到20%左右。例如,是否每日按時吃早餐?總是能夠做到的同學占42.43%,從不的也占到2.59%,專家指出,不吃早餐大大增加了患胃病的概率,可見我們醫學生當中有同學大大忽略了早餐的重要性;有關是否食用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蘋果、蔬菜等)?總是的同學占到了18.33%,經常和約半的同學占到大多57.18%,從不的占到了0.8%;但是抽煙喝酒的習慣上,該校醫學生基本上無此不良嗜好。同時,學生有基本的自我保護意識,身體出現不適大部分會及時就醫,且基本沒有喝酒抽煙等嚴重不良習慣。
根據問卷可以看到有55.18%的同學每周鍛煉3-5次,有27.49%的同學鍛煉2次以下,同時大多數同學每次鍛煉0-30分鐘左右。此結果可以看出該醫學生校園鍛煉情況比較樂觀,而且體育運動方式多樣,但是也有少數同學需要引起重視。
熬夜作為大學生不規律作息的主要因素,我們對大學生熬夜的原因也進行了問卷調查,占比最大的為上網娛樂,杭州醫學院有51.99%的同學上網時間為5-8個小時,約占學生人數的一半,同時也有部分同學上網時間為8-10小時甚至10個小時以上。有81.27%的同學都因為網絡熬夜從而導致的不健康作息。網絡及一些心理壓力導致了我校醫學生有不規律的睡眠現象,該現象可能會造成容易疲勞、精神不振,人體的免疫力也會跟著下降。
睡眠專家認為,睡眠是新陳代謝活動中重要的生理過程。沒有睡眠就沒有健康,睡眠不足,不但身體消耗得不到補充,而且由于激素合成不足,會造成體內環境失調。[6]如果經常熬夜,正常運行規律就會被打亂,激素的分泌規律也將改變,使生命器官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害,從而危害健康甚至縮短壽命。
根據問卷顯示,該校多數醫學生擁有積極健康的精神面貌,展現了當代大學生良好的精神姿態和優良的品質,27.69%的同學總是對生活充滿信心,37.05%的同學經常保持樂觀心態,僅1.39%的同學表示從不會這樣。同時,我們發現這1.39%的同學覺得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是沒有意義的,這表明大學生的精神狀態會直接影響日常的生活,一個消極的態度會導致自信心的降低以及對于自身價值的懷疑。而對生活有積極態度的同學里面,21.31%的同學總是感到每天的生活和學習具有意義,32.47%的同學經常,占多數。在處理壓力方面也是,超過半數的同學偶爾會受到壓力的影響,2.79%的同學總是被影響,13.94%的同學從來不會被影響,說明該校醫學生普遍都會受到壓力,多數同學都能較好地處理壓力??傮w上來說,該校學生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以及生活態度。
4.1.1 作息情況的安排體現了大學生活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活內容廣泛、種類繁多、豐富多彩。內容涉及專業知識的學習、知識面的擴大、校園文化活動、體育鍛煉、社會實踐、上網及其他形式的休閑娛樂等。大學生的生活體現了多元化、時代性的特色。
4.1.2 受自身精神壓力的影響在作息時間的安排上呈兩極分化之勢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醫學生受到的壓力與他們對自身的規劃有很大關聯。對于有規劃和作息時間正常的同學而言百分之八十的認為自己經常抱有樂觀的想法并對自己對時間的利用較為滿意。但對于未來發展沒有明確定位的學生而言他們的作息安排具有較大的隨意性而且睡懶覺、上網熬夜、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占用了大部分的時間。
4.1.3 網絡導致大學生持續熬夜
由我們的調查數據顯示,網絡對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影響較大。目前,大學生不健康的網絡生活方式使得自身的學業得不到保障。這表現在大學生群體利用網絡學習的能力低下,不能很好地利用網絡為自己的學業服務。不僅如此,富有吸引力的網絡娛樂深深吸引了當今大學生,降低了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大學生無心學業,沉迷于網絡,利用網絡更多的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不能高質量完成學業。[7]同時過度使用網絡對視力、頸椎、腰椎、身體激素水平、身體器官功能的發揮都有一定影響,不恰當的網絡生活方式,不僅增加了學業困難,更是危害了身體健康。因此,大學生養成健康的網絡生活方式,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對于其學習、工作以及以后的幸福生活都至關重要。
4.2.1 幫助學生找準自我定位,確定發展目標
個人是安排作息時間的主體也自然是提高生活質量的責任主體。我們發現學生生活閑散、虛度光陰的現象與學生沒有人生追求、缺乏有效的目標牽引有關。因此合理安排作息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
4.2.2 讓同學們樹立正確的健康意識
很多同學認為自己足夠年輕便不再愛惜自己的身體。我們發現,以前在中老年高發的慢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開始向更年輕的群體蔓延。所以,我們建議學校邀請專家來舉辦講座,專門介紹由于不健康的作息和飲食而導致的疾病以及患病群體的年輕化,讓同學們充分意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4.2.3 強化學生管理
增強自律能力主動克服外界的不良誘惑,人的發展的好壞主要取決于自由時間的有效運用。因此學會自我管理增強自律能力對學生的成長十分重要。
4.2.4 培育校園文化豐富學生課余生活
校園文化在人的成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可以促進良好的教風、學風、校風的健康形成,其次學校要為學生課余生活創造更多的機會和選擇并加強學生課余生活的引導和管理。[8]
4.2.5 養成健康網絡生活習慣
第一、確立目標意識。網絡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內容廣泛,以至于各種網絡活動都是無序的、盲目的,因此很多大學生容易沉浸在網絡世界無法自拔。因此大學生要帶著目的進行網絡生活,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自己在做什么,減少不必要的上網時間。
第二、約束自身行為?!坝媱澯兄趯崿F目標;計劃不周,行動失向,不知何去何從,必然會產生應激”。大學生有必要制定作息時間表,哪些時間用來學習,哪些時間用來上網休閑,慢慢習慣去約束自身,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
第三、充實個人生活。大學生上網大多漫無目的或者出于無聊,因此發展充實自己的生活,增加對網絡世界之外事物的興趣,會削弱網絡對于大學生的吸引力,更加健康生活。
生活方式影響個人健康已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WHO指出:“每個人的健康與壽命60%取決于行為與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形成總是基于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形態和背景?!痹诋斀裆鐣S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吃飽穿暖已經不再是人們的追求,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健康和養生。大學生作為中華民族的未來的希望和發展,他們的健康問題更是不容小覷,做這個研究的目的,也是為了讓更多的大學生們能夠規律作息、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