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清華
(燕山大學,河北 秦皇島 066004)
大學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社會各領域也在主動打造一個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其中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創造能力的培養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為社會發展提供強大人才保障的前提。對比發達國家教育經驗,以提高畢業生知識能力與就業崗位相匹配度,增強畢業生工作過程中受到社會認可產生的強烈獲得感為主要目標的高質量就業,成為創新創業教育從理論到實踐、從校園到社會的關鍵所在。
從提高就業率到高質量就業的實踐證明提高個體就業能力,是解決現階段就業矛盾的現實要求,是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經之路。研究發現創造能力與就業質量密切相關,國外發達國家高校為推動高質量就業開設了各種形式創新創業教育。如:美國自20世紀40年代開始探索建立社會支持和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已形成精英型、大眾型教育模式;德國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已呈現聯合培養、校企合作、微觀指導等顯著特點;日本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建立了產、官、學協同培養分類指導模式,形成較完備的政策支持體系。清華大學在一九九八年首次設置創業大賽及有關課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及經驗依然處在初期階段,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被寫入國家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兩會提出“創新創業創造”的理念,表明我國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更為明確。
(1)美國的創新創業教育經多年發展分為精英型與大眾型。如哈佛商學院的精英型教育、康奈爾大學的大眾型教育都在美國產生深遠影響。同時美國的創新創業教育得益于政府和社會的大力支持,現有的140多個創新創業園區中的120多個有高校直接參與。美國高校里有眾多企業家擔任客座教授、同時政府支持教師開辦企業。美國先后誕生279項諾貝爾獎、掌握世界上70%以上的專利……2018年世界排名前20的大學中美國占11所。先進的創新創業教育締造了世界上創造力最強的國家。
(2)德國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大多數國家相比最大特點在于貫穿教育全過程。從小學階段開始成體系的實施。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主要以應用性和綜合性大學聯合培養為主,通過創新創業論壇推動理論研究、校企合作推動創業實踐。不斷推動創新教育與實踐緊密相結合,注重對大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微觀指導,培養了德國人嚴謹的思維,為“德國制造”“德國創造”奠定基礎。
(3)日本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立在高等教育分類培養的基礎之上。其教育理念多樣化,如橫濱國立大學注重培養創業思維;慶應義塾大學注重培養創業技能;大阪商業大學十分重視實踐能力訓練,并構建了政府、社會、學校之間的立體化協作體系。助力日本成為新興的創造型國家。
相對于那些發達國家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開展較晚,清華大學在一九九八年首次設置創業大賽及有關課程。一方面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具體表現在:(1)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不健全,研究成果指導性不強;(2)創新創業教育師資水平亟須提升,理論性和實踐能力欠缺;(3)各類協同支持體系有待完善,支持力度明顯不足;(4)創新創業教育成效的評價機制尚未建立,有待進一步完善。另一方面,近幾年國家創新驅動引起國家社會高度重視。
伴隨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在校大學生人數與日俱增從而導致畢業后就業壓力隨之加劇,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一些大學的創新創業教育依然流于表面,并沒有完成構建起較完善的教育體系,并且各專業教學及知識與真實的崗位技能需求相脫離。創新創業教育依然延續應試教育的方法直接導致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無法獲得真正的發展。在高校教育中依然將專業教學當作工作的重點,主觀認為創新創業教育相比專業教學不那么重要,該種陳舊保守的理念導致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及未來就業能力無法獲得真正的提高和發展。其次,另外應充分考慮到大學生群體的年齡心理特征,由于其自身缺乏創新創業意識并且心理抗壓能力較弱,缺乏社會經驗害怕失敗。最后也缺乏大學生創新創業有關的政策并在政策落實方面也存在問題。
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被寫入國家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2019年兩會提出“創新創業創造”的理念,表明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目標更為明確,也更為我國創新創業教育指明方向。
在借鑒的基礎上健全創新創業創造教育理論和實踐體系,使教育不流于形式,既要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興趣、創造性的思維,更要增強學生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同時積極推進與專業教育、素質教育以及跨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既要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又要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結合專業開展創新創業實踐的層次和水平。在此基礎上,各高校不斷優化教育體系、創新教育方法,形成具鮮明特色。
多方舉措優化教師結構、規范教學過程、提升理論水平和實踐指導能力。鼓勵教師開展創新創業實踐,豐富理論水平。同時選聘創新創業經驗豐富的企業家、技術骨干擔任創新創業實踐教師,對創新創業實踐教學環節進行細致指導,逐步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考核機制和體系,不斷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由政府牽頭建立協同聯動機制,匯聚共識、形成合力,構建多層次、多維度、多元化、立體化的創新創業創造教育協同體系。成立不同層次的創新創業產業園區、創業孵化器等,為高校開展創新創業創造教育提供必要支持和平臺;各類社會團體、行業協會積極為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提供行業支持和智力保障,如創新創業論壇、競賽、交流、合作等;各企業不僅創造創新創業實操崗位,更要深度開展校企合作的技術革新、項目投資等。國家對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做的工作應給予相應政策稅收等方面的支持。
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到“創新—創業—創造”充分體現了國家在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創新型國家的決心。如果說創新創業是過程,那么創造就是目標?!爸袊圃臁毕颉爸袊鴦撛臁钡霓D變將是質的飛躍。對創新創業教育而言創造力的提升才是最終目標。目前國內外對大學創造力排名尚無權威體系。單從大學創新力而言,2018年全球排名前100的大學中美國46所,德國、日本各9所,中國5所。從創造的貨幣財富而言,全球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福布斯。目前國內對大學創新力和財務創造的排名體系中,武書連、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和優客工場主要對學?,F有的科研能力等方面進行了評價,校友排名中是對個人財富進行了估價,這里所說的創造力是通過人的思維想象后而具備一種創造新生事物的能力。不僅包含物質,還包含思想文化。因此對學校創造力的評價不僅包括物財富還包括精神財富、不僅包括在校師生還包括畢業生等。在創新創業教育理論探索和實踐指導的基礎上,以高質量就業為導向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探索創造力評價體系,實現我國創新創業教育高水平發展。
綜上所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背景下大學生畢業就業問題現已成為一個社會熱點話題,大學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難等社會問題急需解決。為此,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必須加以重視,并制定創造能力提升的長效機制和模式,從而有效培養和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創造”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并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充分依據各個專業內容及特征有效優化和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培養和強化大學生自身“創新—創業—創造”能力提升意識,從而有效緩解就業問題的同時真正實現高質量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