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柯
(洛陽師范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大數據對于經管專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大數據能讓教師們更加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學習路徑,推送給學生個性化以及更針對性的內容。同時,大數據也能幫助教師研究更符合所教班級特征以及行為習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從而有助于經管專業更好地發展。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一人的任務量十分大,不僅要負責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互動還需要對于教學過程進行記錄,稍有差池,可能會造成教學考核的結果不準確。同時,由于學生人數比較多,一個學期下來很多老師可能還是無法對號入座,更不要提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或是學習風格。教師一般會借助雨課堂等教學平臺,進行出勤考核、課后作業、小測試等考核,減輕平時成績考核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節約下來的時間可以更多地用于教學研究以及備課中。
學習風格、學習習慣或學習路徑這些模型對于非師范類專業的教師來講比較陌生。同時,這些模型的建立需要專業的工具以及大量的直接或間接數據,獲取這些數據,并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以及形成針對性的結論的整個過程都是不易的。所以,大部分教師在實踐過程中普遍沒有建立學習風格、學習習慣或學習路徑相關的模型。那么,如何促進這一過程的發展也是經管類專業轉型以及在大數據下發展的重中之重。高校普遍也缺乏針對這方面的教師培訓,一般的教學培訓或是針對某一類教學比賽的培訓,也不會涉及這方面的內容。高校應注重在大數據應用方面的發展建設,這不僅僅有利于經管類專業的發展,同時也會有助于其他專業或學科的建設。
大數據的應用不僅需要大量專業的人才,同時也需要相應的硬件設施建設,比如說數據儲存終端、處理器以及傳輸設備等。許多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不足以支撐大數據平臺的建設。許多地方性的學習辦學經費比較有限,缺乏對于大數據硬件設施方面的建設經費。
混合式的課堂教學已經在高校普及,教師們通過學習通、雨課堂、MOOC以及校級教學平臺等進行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教學的模式因專業、具體的課程、教師對于新技術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的接受程度等不同。經管類專業在地方高校中屬于比較吃香的專業,家長們一般認為會計這些專業實用性比較強,就業性強;其次是金融學、物流學、工商管理學或市場營銷學。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常常會感到疑惑,不知道所學的知識應該怎么去應用,其他專業也不乏這樣的現象。這就會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弱,自主學習能力欠佳,甚至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學生在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包含以下這些方面。
根據對洛陽師范學院2109級以及2018級國際會計專業195名學生的調查,61.25%的學生每周會花1-5小時進行線上自主學習,13%的學生會花少于1個小時的時間進行線上自主學習,以及24%的學生會進行超過5個小時的線上自主學習。同時40%的同學反映花時間最多的線上項目是瀏覽網頁與微博,其次才是線上學習、與朋友聊天以及看電影。所以,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學生在線上進行的自主學習還是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也就是進行課程學習或是考研考公考證,但是除此以外花費在學習上的時間較少,他們使用手機最主要的項目還是娛樂。
會計專業學生很大一部分比較注重書本上的知識以及教師的教學知識,且在考試過程中習慣性對會計知識進行記憶,而不是思維上的創新,也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校培養出來的大部分學生,他們較擅長會計理論,而實踐動手能力差,同時對數據的綜合分析、解決財務問題的能力偏差。再加上學校以及現行的教育體制也偏重會計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導致學生與社會發展需求嚴重脫節。所以學校必須加強培養學生對新知識的認知能力、創新能力,樹立自主學習意識。
地方高校的學生本來學習能力就比較差,自律性也不強,分析或處理信息的能力比較差。經管類的就業目前由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改變也比較大,機械性的工作被軟件或機器人替代的比較多,比如說會計核算工作或是會計對賬工作。而目前實際工作對于畢業生的要求已然發生了變化,以會計為例,管理層不再單單滿足于會計僅僅是做賬,而是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預算、合理地結合公司、行業等情況協助管理,提高公司的效益以及社會影響力。這就要求會計的綜合能力的提升。
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學生們的學業來講十分重要,甚至對學生們日后的人生同樣重要,因此教師應該主動培養學生們的自主學習意識。而在青年時期獲得的技能或是行為習慣,也能順利地會學生的擇業、就業甚至是終身學習打下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現在的學科教育中甚少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關注的點主要在如何讓學生習得知識,并將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對于如何習得知識,以及知識如何運用,卻沒有太多的關注。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大數據總結出的學生的行為習慣,而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制定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策略,并持之以恒地堅持,在施教過程中根據反饋適時調節,形成一套適合本課程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
現在各大平臺均能提供學生學習數據,比如說一個學生的簽到率、討論的發布數以及回復數、章節學習次數、課上回答以及作業次數,最后就是課堂積分。這些數據比較零散,需要教師注意收集。同時,有些數據可能這些平臺并不提供,教師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去收集。比如,每個學期都有評教,根據評教的分數以及排名可以大致知道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另外,現在有許多線上調查的軟件,如問卷星或問卷網,可以免費制作線上問卷、發布問卷、也可以免費提供數據分析的服務。教師可以根據自己需求,設計問卷,發布給學生并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通過收集到的數據,教師可以利用Felder-Silverman量表來畫出精確的學習者畫像,來做出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定制教學服務。
實際上現在的教學軟件如雨課堂或是課堂在線都有數據統計的功能,但是數據統計的不完善,而且高校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網上教育平臺,可以設計一款APP將這些教學平臺的數據統統收集起來,進行信息整合、分析以及處理,來幫助教師自主地利用大數據。這需要這些平臺愿意提供數據,也需要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地方很多高校可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所以如果平臺自身可以發現教學中的訴求,而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來增添這一大數據描繪學生學習習慣、學習風格或學習路徑的功能,會大大地使學生和教師受益。
在學生的調查中顯示,有60%多的學生用手機主要是瀏覽網頁以及看微博,其次才是學習,學生也有惰性,那么如何克服惰性去主動學習,這就需要強大的外在以及內在的動力。20%多的學生是在考研、考公以及考證等過程中,關注到了某些學習APP并進行線上學習的主要驅動力來自課程要求以及考研等訴求。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成長,學習會提升自身的素質,會滿足人們安全感、自尊、自我滿足等多方面的需求,可以將生活中、工作中的壓力通過學習的方式來化解掉,要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的趣味性、學習的重要性以及樹立正確的終身學習的觀念,而非為了學習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