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悅
渤海船舶職業學院,遼寧 興城 125105
高職院校專兼職教師共同體是指以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人才為目的,以專兼職教師作為核心成員的高校合作團體[1]。構建教師共同體就是為教師搭建分享專業科研知識及教學經驗的平臺,以便協同更多教師去培養人才,促進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成功構建共同體之后,團隊中的教師應相互依賴、相互信任、相互協作更好地完成任務,毫無保留地為高校的教育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積極互賴。另外,在團體互動過程中,專兼職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分享自己的知識、參與團隊的活動,且在活動中相互協作,這樣有效促進教學的團隊才可以被稱為共同體。
高職院校專兼職教師共同體中部分教師年紀較長、閱歷和經驗豐富,但信息技術相對落后;部分教師相對年輕、教育理念新、教育方式新且符合大數據時代的教學要求。構建高職院校專兼職教師共同體可以將各位教師的優秀教育方式相互融合。年長且經驗豐富的教師需要向年輕、教學模式新穎的教師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而年紀較輕、閱歷和實踐能力相對較弱的教師,應向經驗豐富的教師求教,以做到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2]。如此資源互補,不僅有利于真正建立起資源互補、能力互補、積極互賴的專兼職教師共同體,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推動學校不斷發展。
在專兼職教師共同體中,有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專職教師偏重于課堂理論知識教學,而兼職教師則偏重于企業實踐知識教學。所以構建專兼職教師共同體有利于發揮專職教師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兼職教師不可多得的實踐能力。高職院校可以跟兼職教師所在的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共同促進人才培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共同體中,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各自發揮效用,促進師資力量發展及教學水平提高,這可以為高職院校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3]。
積極互賴的專兼職教師共同體中每位教師都會積極應對各項教學任務,不僅提高了教學任務質量,而且推動專兼職教師之間的合作,使得每位教師都能夠積極投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有利于提升專兼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從而推動教學水平的提高。
目前,高職院校不同程度存在兼職教師的地位被邊緣化的現象,這使兼職教師難以從內心深處產生對組織、對學校的認同感。另外,在兼職教師的聘任過程中存在程序不合理、制度不完善等問題,使一部分并不具備高校教學能力的“教師”進入學校,造成專兼職教師共同體結構不穩定的局面,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利于充分保障教師和學生的切實利益[4]。建立專兼職教師共同體的初衷是培養專兼職教師的學校認同感,以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水平,達到為國家培育人才的最終目的。但若是將建立共同體作為一種表面形式,那么這樣的共同體就會形同虛設。
團隊中的每個成員由于背景不同、經歷不同、能力不同、知識框架不同,在團隊中發揮的作用也會有所不同[5]。所以我們最需要做的是先選出團隊的“領頭羊”。作為“領頭羊”教師必須同時具備優秀的教學能力和優異的組織團隊、推動團隊發展的管理能力。同時,需要“領頭羊”在團隊中不時地做出語言激勵,增進教師的組織認同感。這樣,團隊以優秀的成績共同完成的任務績效才會大于組織內部成員的個人績效,讓組織內部成員感受到組織的重要性[6]。
良好的團隊文化氛圍是團隊持續發展的前提,也是教師在團隊中真正感受團隊力量的依托條件。為此,我們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工作:一是院校方面必須營造出合作、共享的團隊文化,同時加大在教學、科研技術服務中的投入。《2019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3/4院校的技術服務到款額不到100萬元,而且約有半數院校在10萬元以下,橫向和縱向技術服務到款額為0的院校分別占到了40%和20%,所以加大資金投入刻不容緩。二是團隊內部成員需要將個人的發展目標融入團隊的發展目標,當前多數高職院校在團隊建設過程中僅將兼職教師作為外來人員看待,未能將其發展納入團隊建設目標。所以兼職教師的作用僅限于課程教學,并沒有參與其他任何教學事項,這也是當前建設專兼職教師共同體的一大難題。
良好的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可以促進專兼職教師形成積極互賴的團隊關系。而制度體系不健全、激勵機制不完善則會導致高職院校專兼職教師共同體形同虛設。所以,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說,有必要為專兼職教師共同體建設制定并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提供更加具體的政策依據,從而保障專兼職教師的切身利益;從高職院校自身的角度來說,學校內部也應落實和完善專兼職教師的激勵制度,引導專兼職教師形成積極互賴的團隊關系,推動專兼職教師共同體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