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紅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現狀及解決對策
劉志紅
(余杭區杭州二中樹蘭實驗學校,浙江杭州311100)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作業設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經過實際調研發現,部分小學語文教學在作業設計中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并且自主性和層次性都存在明顯缺失。然而為了能夠充分激發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知識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如何才能夠設計出自主性較強的語文作業”,并且還要分析開放性且趣味性較強的作業布置途徑,以此充分展現小學生的優點,拓展他們的語文學科思維,最終調動他們積極的學習興趣。對此本文針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現狀以及重要性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現狀分析;基礎知識;學科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作業是基礎教學方法之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內容。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要求教學活動并不應該只局限于課堂之上,而是要延伸到課外生活與學習當中。通過合理的語文作業設計,不僅可以使小學生對基礎知識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還能夠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技能。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作業設計與評價都將以學生作為主體,同時具備鞏固基礎知識和發展能力的作用。此外,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過程中,需要讓學生在課后練習與評價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這樣才能夠充分調動起他們后續學習的自信心。然而,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通常都比較簡單,而且設計過程存在隨意化,小學生通常都在循環進行抄、寫、背,周而復始地機械性學習,限制了小學生個性的發展,以至于學生只是為了應對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而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也因此大大降低。因此,在新時代教育環境下,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在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師用來指導學生學習以及檢驗教學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做好作業設計工作,因為這不僅因為小學是學生啟蒙階段,更主要的是關系到小學生日后求知欲望的養成。
在小學生學習過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習過程失去了興趣,那么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小學時期的學生,內心存在很大的好奇心,如果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那么作業對學生而言就會成為一種負擔,最開始學生可能沒有明顯的感覺,但是長期如此,不僅會影響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會將這種厭倦心理帶入到其他學科當中。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首要任務就是要充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小學生慢慢感受到語文學習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此可見,語文不僅來源于生活,也能夠反映日常生活。此外小學語文教師除了要在教學活動中展現生活場景之外,還要在作業設計方面讓學生將課上所學知識點融入現實生活當中,這樣能夠使小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作業就是日常生活的另一種呈現形式,最終小學生也能夠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能力,提高語文課堂學習效率。所以身為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擁有提高小學生學習效率的能力,還要懂得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強化學生語文學習的強烈意識。如果教師只是將思想禁錮在教室當中,將眼光停留在課本之上,那么就很難使小學語文教學有突破性的進展。在豐富的日常生活中,語文是頻繁運用的重要工具,要想讓學生能夠有效利用這種“工具”,就必須要將教學思想拓展到實際生活中。那么對小學語文作業進行優化設計,能夠讓小學生在生活化作業設計方案中提高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同時也更加符合小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久而久之,將作業設計融入生活場景當中,就會成為學生日常學習中不可缺少的潛意識,自然而然地也就提升了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通常情況下,小學語文教師在單一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往往沒有過于重視小學生的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在作業內容設計方面也沒有投入過多的精力和時間。也就是說,統一標準模式的語文作業內容設計使每名小學生的作業標準與內容都一致。這樣一來就無法分析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和水平,也就無法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另外,在作業內容布置時,很多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經常會被分到一些簡單的作業,這樣就很容易導致這部分學生失去學習的欲望。而針對一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長時間接觸難度較大的作業內容也會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自信心,學生長期存在這樣的心理,日后也會對作業產生畏懼。由此可見,小學語文作業內容設計單一化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根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小學生每天至少需要在作業上花費三個小時完成,并且作業內容經常包括一些機械性的抄寫,并且很多小學生都十分反感背誦長篇課文。但是在教師眼中,這樣反復抄寫的鞏固練習對學生的知識積累很有幫助,只有在這樣的模式下,小學生才會將知識記得更加牢靠。然而事實與其恰恰相反,學生在這樣的作業設計模式下,會承擔非常繁重的作業壓力,從中獲取的收獲也會越來越少,部分學生甚至還出現了抵觸和厭倦的心理。
不管小學生基礎知識儲備多與少,接受能力強與弱,小學語文教師通常都會要求他們在相同的時間內完成數量以及難度都一致的作業。與此同時,市面上的大部分教學輔助材料與課后練習題的設計都是大眾化的,難度有高有低,甚至還有包含一些超綱的偏題,那么面對這些難題,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就會出現抄襲作業等行為。久而久之,不僅小學生的學習成績沒有得到提高,反而還會養成一種心理惰性。懶惰對于小學生而言危害性極大,所以在語文作業布置時一定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
如果小學生長期面對形式單一且讀寫訓練量較大的作業內容,那么很容易就會產生厭倦感和抵觸心理,而且這樣的作業布置模式也無法全面發揮出小學生的各項學習能力,也無法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是十分豐富的,教師要能夠將小學作業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設計出靈活多樣的課后作業,但是要確保作業中的每項內容都能夠具有針對性,使小學生能夠在這樣的作業布置中養成自主能力和實踐能力。具體來講就是設計的內容要包含讀寫與操作環節,利用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使他們能夠經過長時間的作業訓練之后,提高自身的學科素養與學習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在了解完課文知識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揣測作者寫作這篇文章的目的,讓學生能夠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引導小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續寫課文,結合實際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分析未來納米技術在其中的應用,以及應用過后能夠帶來哪些便利條件。這樣不僅能夠使小學生對文章內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同時還可以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與寫作能力。除此之外,在每一篇文章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先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搜尋與文章內容相關的資料,鼓勵學生親自觀察,然后將觀察之后的感想寫成筆記,對于一些課文內容比較豐富生動的內容,教師也可以讓小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讓小學生能夠在豐富有趣的游戲活動中掌握課文知識,并提升各個方面的學習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作業布置不應該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要包含趣味性和豐富性在其中,同時要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如果小學語文作業在設計時,只是為了幫小學生鞏固和理解課本知識,那么小學生內心真正的興趣和需求就失去了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之路也會受到阻礙,作業也無法成為學生綜合發展的平臺。這樣一來,一旦小學生失去了自主作業的權利,那么學生就無法擁有自我展示和自我反思的空間,教師也無法全方位地了解學生發展情況。所以,在小學語文作業布置過程中,教師需要提前了解小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詳細的教學內容,深刻認識到作業設計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鞏固學生學過的知識,提高語文學科素養等等。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芙蓉樓送辛棄疾》詩詞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實現鞏固字詞的目的,通常在第一課時教學完畢之后,教師需要讓學生抄寫詩詞中的生僻字,積累更多的詞語。為了能夠讓小學生養成在學習過程中收集資料的好習慣,大量積累語文知識,教師需要在新課程進行之前,讓小學生通過上網、翻閱數據等方式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并將自己積累的相關資料以照片、繪畫等方式記載到積累本上。為了能夠檢驗學生是否對所學知識有所了解,教師可以添加一些相關練習題,比如詩詞填空、文章默寫等。此外,學生也可以自己學會連句造句,模仿文章一些手法提升自己的文筆能力。
抄、寫、背是小學生日常接觸較多的作業模式,通常都是課本或練習冊中的習題,這樣的作業設計從形式來看十分單一,內容也缺少人文化。甚至還會有些教師采用一些作業量龐大的題海戰術,作業內容經常存在重復性和機械性,學生內心的需求沒有被關注。面對這樣的情況,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作業設計時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使新理念下的語文作業設計能夠營造出一種輕松愉悅的環境,讓學生能夠在歡快的氣氛下完成課后作業。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我們家的男子漢》教學中,教師先要為學生布置一個課后完成的作業:思考為什么文中提到的是一個幾歲的孩子,但作者卻愿意稱其為男子漢呢?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男孩是一個“男子漢”?當小學生完成這幾個問題布置作業之后,學生就會有所感悟,會從文章中小男孩身上的表現受到感觸。
此外,因為小學校園中每個班級學生智力、思維能力與生活環境都各有不同,所以語文日常學習成績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切忌“一刀切”。在具體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小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將學生分成ABC三個小組,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找到滿足自己需求的一個小組。比如基礎知識較差的C類學生,教師可以在課后作業內容中多布置一些難度較小的基礎知識訓練。針對中等B類學生教師可以將遷移學生能力作為主要目標。如果學生學習能力且吸收能力較強,則可以為他們安排一些難度較大的作業習題。隨后再根據小學生這樣的個體差異展開因材施教,讓成績落后的學生也能夠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在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師必須要精心設計作業內容,需要保證作業內容具有一定的啟發性,進行適當的分量,不能讓小學生存在機械化的抄寫行為,減少他們的作業負擔。同時在小學語文作業布置方面,抄寫語言最好不要超過三遍,如果部分課文中包含的生僻字較少,而且字形簡單,那么就可以不進行抄寫。當小學生在掌握了課文生字詞之后,教師需要在第一時間掌握他們的學習情況,對于一些完成較好的學生就不必再次抄寫了,而對于那些寫錯的學生,教師要與其共同探尋問題出現的原因,經過標記之后再進行多次修改,這樣就能夠將抄寫過程花費的時間節約下來。此外小學語文學科素養并不是講出來的,而是在大量閱讀、積累等過程中積累沉淀下來的,要想積累足夠的感悟,那么除了課堂教學中的讀、背等環節,還要讓學生遵守“以人為本”的原則,將以讀為主的意識延續到課外生活當中。
不僅如此,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教材內容大部分都選自名家著作,如果能夠從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人物命運等方面入手展開主體豐富的拓展閱讀,那么就能夠充分調動起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學習完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海的女兒》文章之后,可以像小學生介紹一些其他的安徒生童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裝》等等,這些豐富有趣且寓意豐富的故事內容都存在于安徒生童話作品中。此外,類似于這樣的主題活動并不需要每節課堂都要展開,而是要追求教學質量與成效,實現課內課外雙收獲的目標。
作業布置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創新。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優化作業設計時,只有進行不斷地探索,才能夠使小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中獲得收獲,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最終能夠愛上語文學習。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要始終遵循新課程改革后提出的要求,作業布置需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同時,也要重點關注因材施教,根據小學生不同的個體差異性分層次布置課后作業。教師在此過程中,要精心設計作業內容,融合課內外相關知識,把握好作業的難度和數量,使語文作業能夠在保證效率的同時還能夠便于小學生掌握,最終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使小學生能夠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
[1] 張萬華.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評價改革的思考[J].考試周刊,2021(46):47-48.
[2] 夏艷燕.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21(Z2):88-92.
[3] 艾秀萍.關于小學語文單元作業設計的思考[J].試題與研究,2021(8):154-155.
[4] 陳露華.淺談高年級語文作業的創新設計與實施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4):45-46.
[5] 潘雪君.探究小學語文拓展性作業的設計方法[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4):87-88.
[6] 李興忠.小學語文作業個性化設計淺議[J].學周刊,2021(10):47-48.
[7] 蔡美珍.小學語文前置性作業的價值及設計思考[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21(2):74.
[8] 慕春燕.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后作業的設計與實施研究[J].學周刊,2021(9):69-70.
[9] 劉曉婷.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批改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9):174-175.
G622
A
1002-7661(2022)03-01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