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李延杰,陸藝杰,王磊
(安徽理工大學 空間信息與測繪工程學院,安徽 淮南)
課程思政改革的主導力量是教師,特別是專業教師[1]。在各專業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教師教學的理念和教學方法,以及在授課過程中傳達的價值觀、方法論和行為規范等都在潛意識中影響著學生,而學生在接受新知識和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所體現的理解能力、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樣會被教師接收,這就呼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身體力行,在不斷提升自我品質的同時,發揮教學行為的思政教育功能,感召學生,強化對學生的行為塑造,把思政教育引向靈魂層次[2]。
黨的百年光輝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3],黨史學習教育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4-5]。盡管第二個百年征程開始啟動,但黨史學習教育不能放松。黨史學習不僅僅是黨員的任務,更是中華民族的自覺意識。高校承擔著為未來培養人才的重任,在知識教育中應首當其沖地融入黨史學習教育,充分發揮黨史育人作用,這是高校課程思政的崇高使命和重大責任[6-7]。
專業課程在高校課程體系中占比最大,應該成為思政教育的主力。專業教師應在教學全過程中貫穿黨的光輝歷史和優良傳統,培養學生愛國奮斗精神,增強學生政治定力[8]。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以理為主,理工融合,以“注重實踐、強化開發、突出應用”為專業特色,培育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度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中國特色地理信息專業人才。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教師應主動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抓住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發展的新機遇,融合思政教育建設,教學相長,構建愛國愛黨,強開發重創新,能學會寫的復合型科技人才。
黨的百年歷程是最偉大的奮斗史、奇跡[9]。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推動高校課程思政工作全面發展,正當其時,十分必要。
高校不僅需要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更需要加強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師風建設[10]。教師應把貫徹落實黨史學習轉化為實際行動,在思想上提升責任意識,在學習實踐中提升能力,夯實立德樹人的思想政治基礎,以老一輩科學家、優秀教師先進事跡為精神動力,加強思想道德引領和品德修養。
推動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創新授課模式[11]。恩格斯說:“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 從黨史中挖掘豐富的教學素材,引導學生體悟黨史精神,堅定學生政治自信,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基于當代中國大學生和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學子的培養實際和特點,加大課程內容的改革力度,更多采用黨建設中優秀人物和故事,指導學生化知識為德性,以身作則,促進文化的積淀[12-13]。結合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特點,在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中,融入老一輩和新時代的“地理人”家國情懷,突出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黨史蘊含偉大奮斗精神,是師生精神養料[14]。要用辯證唯物主義思維對待黨史,既要實事求是,又不能歪曲歷史、詆毀英烈[15]。深度挖掘黨史中的教學素材,潤物細無聲地將黨史融入到專業課程中,建設教學案例庫,講好學科故事。教師需要以身作則,強化政治擔當,探索基于黨史學習教育的立德樹人長效機制,培養學生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理念[16],是推進“三全育人”和落實“五育并舉”的途徑[17-18],充分發揮高校育人功能[19]。在課程思政實施途徑中,不是在課堂中灌輸黨史,而是要將黨史有機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要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動力[20]。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學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失去基本的判斷力。在應對新時代的沖擊時,高校在育人方式上應實現改革創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21-22]。
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形成的先進文化,凝聚了黨的艱苦奮斗精神,是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食糧。在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改革中,深度融入紅色文化,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和感悟,增強廣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使廣大學生得到了革命精神的洗禮,有利于紅色革命精神的弘揚與發展,為傳承紅色革命精神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23]。
在大綱修訂時,融入課程思政,特別是引入黨史育人的機制。充分挖掘黨史素材,將知識點與黨史學習教育結合起來。比如在講述《自然地理學》的“人地關系”時,梳理黨史各時期的我國生態環境工程以及相關的法規、方針和思想,闡明黨領導下的生態文明史,以點帶面滲透黨史學習教育。在講述《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應用》《GIS空間分析》《GIS應用開發》時,以黨史素材為例進行實驗操作。比如收集紅軍長征、解放戰爭等素材,開展數據矢量化或柵格化實驗,將收集到的數據轉換為矢量數據或柵格數據,利用GIS手段進行空間分析,開發百年黨史地理信息系統。
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信息化教學手段。比如利用超星學習通、雨課堂等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黨史可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并向學生共享這些素材,包括百年黨史空間數據、百年黨史地理信息系統源碼等等。并收集老一輩地理學家,尤其是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視頻,給學生提供精神動力。線下課堂結合線上學習的體會,實行課堂討論、案例教學,增強知識學習,加深紅色文化的洗禮。
地理信息技術的日趨強大和處理時空大數據的靈活性使得在世界經濟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逐漸成為研究社會環境的首要選擇。基于疫情防控的地理信息專業課程思政,教師要指導學生充分發揮時空大數據治理優勢[24-25],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不斷進行系統優化[26],對于國內零星病例做好及時分析,為防疫措施制定提供精準決策支持。加深學生對于地理信息專業的具體認識,提高自身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和協同合作和組織工作的能力。
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主要是培養學生分析并探究復雜地理現象的規律及驅動機制[27],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通過講授“地圖學”相關知識,不僅讓學生基于地理信息的專業技術與我黨發展歷程描繪出各類專題地圖作品,還要讓學生基于地理信息的專業術語與我黨發展歷程寫出具體的實現過程和作品的現實意義,挖掘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特別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重要論述里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思想精華,為新時代新征程新奮斗服務。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文字是最好的傳達思想的媒介,加強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學生的科技論文的寫作能力,增強文獻檢索、資料整理和調查研究的水平,不僅能夠凝聚黨史的精神力量,更能激發學生對于科學研究的興趣和學習思政課程的主體活力,使之能更快融入之后的學習生活。
組建教學科研團隊,瞄準企業需求,建立實習基地,開展科研合作,實現實驗設備、空間數據的共享。將教學過程置于企業的職業環境中,建立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合作企業選擇上,傾向選擇黨建工作比較扎實的國企,以我校為例,選擇淮南礦業集團、銅陵有色集團等大型國企,將紅色文化融入職業教育中,充分發揮黨史學習教育的作用。
結合企業難題,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項目、學科競賽。通過“學、研、做”相結合,將學科競賽與教學科研、科技立項、產業發展進行融合,實現本專業全覆蓋,鼓勵與其他專業合作參賽。實施賽課結合的梯度培養機制,并依托科研項目建立針對不同年級的創新創業競賽項目孵化體系。以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為例,建立不同年級的學生參賽計劃。鼓勵本科一年級學生參與 ArcGIS Online 地圖制圖項目,實現零基礎、零代碼即拿即用應用程序的構建,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并孵化挑戰杯、 GIS 競賽項目。競賽項目從黨史中尋找素材,比如利用ArcGIS Online制作黨史地圖故事、紅軍長征地圖故事等等,通過作品的完成,不僅深化了學生對黨史的認識,而且作品的推廣可以使更多人接受黨史教育。鼓勵大二和大三學生參與地理設計、遙感應用、GIS應用開發等組別的比賽,在競賽選題上同樣融入黨史素材,但也鼓勵學生自由選題,引導學生結合企業實踐進行選題,在競賽過程中用黨史中的奮斗精神指引學生堅持不懈地完成比賽作品。鼓勵本科四年級學生分享比賽經驗,在比賽中結合黨史學習的體會,為低年級學生灌輸黨史學習思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評價體系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針對教師,一部分是針對學生。針對教師,通過督導組聽課、同行聽課、學生測評與反饋、教案評價等方式,重點考核教師師德師風和知識傳授水平,對于違反師德師風、發表不當言論的教師進行嚴肅處理。對于學生的考核,注重學生接受專業知識和形成思想意識的雙評價。通過課堂討論、實驗、實習過程中學生的綜合表現,評價學生對思政元素理解和踐行的程度。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應建立評價反饋制度,提出有針對性地持續改進措施。反饋前,需要對評價結果進行置信度檢驗,反復核實結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根據專家建議、督導組磋商,提出合理改進建議或方案。反饋中,注意反饋的時效性,對于重大問題第一時間反饋,注重師生情緒,使師生樂于接受反饋,指導師生有針對性地改進。反饋后,建立持續跟蹤制度,為教師配備領導和優秀教師幫扶,定期開展培訓;為學生配備學業導師,學生間建立一對一幫扶制度。讓師生感受到組織的關懷,讓師生感悟到身邊精神的力量,讓學生明白這種力量正是黨史學習教育的結果。
囑托催人奮進,責任重逾千鈞。高校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應積極從黨史學習教育中汲取素材,圍繞黨史學習開展教學過程,建立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和評價體系,實現立德樹人長效育人機制。樹立正確黨史觀,堅持為中華民族矢志不渝地走向偉大復興提供信心和動力,堅持為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獻出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