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陸環,張英娜,吳復琛,李洪濤,孫嘉偉
(石河子大學 醫學院,新疆 石河子)
隨著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深入理解與貫徹落實,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醫學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將德育和職業素質教育列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1],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以期培養醫德高尚、甘于奉獻的新時代醫療工作者[2-3]。
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恩格斯說過:“沒有解剖學就沒有醫學”,明確了解剖學在醫學中的重要地位。《局部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醫學專業基礎課程,目前,大多數高校人體解剖學的課程思政建設都聚焦于《系統解剖學》或《人體解剖學》課程,《局部解剖學》課程鮮少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4-6]。
因此,找準《局部解剖學》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的契合點,將“課程思政”的理念和方法融入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以增加各類綜合性知識的傳播,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從而充分發揮醫學基礎課程的育人功能[7-8]。
近年來,我校致力于在各方面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筆者作為人體解剖學專業基礎課的專任教師,在局部解剖學的教學中融入了相關思想政治教育,將教書與育人緊密結合起來。現將我校局部解剖學思政教學的課堂講授和實踐經驗與各位同行進行探討,以期共同學習與進步。
與學生在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完成的《系統解剖學》課程不同,《系統解剖學》是按人體的器官功能系統闡述正常人體器官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及其生長規律的科學,學習該門課程的目的就是讓醫學生掌握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正常形態結構與毗鄰關系、生長發育規律及其功能意義,《局部解剖學》則是一門基礎醫學向臨床醫學過渡的學科,課程學習最大的特點就是學生親自動手在實物標本上進行解剖操作,學生在《系統解剖學》的學習基礎上以人體的局部(如頭部、頸部、上肢、胸部、腹部、盆部與會陰、脊柱區、下肢)為單元,進行以學生動手操作為主、教師講授為輔的方式進行課程授課(理論與實驗學時比例為1∶4)。學生通過對“大體老師”的實地解剖操作,聯系理論講授知識,結合活體觀察與觸摸等授課方式,使學生掌握人體各局部的主要結構、層次和毗鄰關系,并建立人體器官及毗鄰的三維立體圖像感,同時,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人體的局部結構與整體關系的認識,并為今后手術處理重要神經、血管、臟器時奠定堅實的解剖學基礎,具有很強的專業實踐作用和實際應用能力。
本校《局部解剖學》授課對象為本科二年級臨床醫學專業和醫學影像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前,學生已在大一階段完成了《系統解剖學》的學習,掌握了人體各器官系統及所涉及該系統的各器官的正常形態結構與毗鄰關系,對人體九大系統的組成和各器官的主要定位和功能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與此同時,大學時期是學生由學生階段走入社會的轉折期,更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因此,探索局部解剖學課程知識與育人塑才的邏輯關系,挖掘、完善思想政治、育人素材,并將其融入至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是本門課程的重要任務。
本門課程對接我校新版臨床醫學本科專業培養方案,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深刻剖析目前局部解剖學的教學情況,擬通過教師課堂講授和學生實踐活動等教學活動的構建,將“課程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合,由現象(理論)到本質(實驗)再結合實踐的授課思路,線上、線下并配合各種教學手段及方法的運用,循序漸進的展開人體各局部的學習,并探索其相互之間的潛在聯系,與學生一起探尋人體解剖學的奧秘,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協同發展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整體上,使學生達到不僅專業課學有所獲,同時,思想上也得到提高和升華。以期將一門“冷冰冰”的《局部解剖學》專業課,轉變成“最有溫度的生命大課”,達到教書和育人的統一。
深挖課程中相關知識點所涉及到的歷史人物、科學家、名人事跡等,以榜樣為引領,深化知識點。例如緒論部分時,可講授人體解剖學學科發展史和古今中外為解剖學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如:安德烈·維薩里、哈維、扁鵲、華佗、張仲景、宋慈和王清任等。學習頭部這部分內容時,介紹我國神經科學的先驅張香桐院士,講述湯飛凡教授,為了觀察沙眼全病程,感染自己的眼結膜并堅持了40多天才接受治療的故事。學習胸部時,介紹我國戰“疫”中所涌現出來的時代楷模,如新時代的花木蘭李蘭娟院士、巾幗英雄陳薇院士、定海神針鐘南山院士,同時,還有各行各業中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抗“疫”英雄。講授腹部內容時,介紹解決我國人民溫飽問題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證明幽門螺桿菌和胃炎和胃潰瘍的發生有重大關系且以身試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馬歇爾教授;學習膽囊時,列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學習肝臟時,介紹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學習盆部和會陰時,列舉萬嬰之母——林巧稚事跡、我校校友張紅和肖占祥高空為患者口吸膀胱內尿液先進事跡。在學習脊柱區時,介紹在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的“糖丸爺爺”顧方舟教授,還可讓學生查閱 “中國的脊梁”并課前匯報。學習上、下肢時,介紹運動員科比、劉翔等人的體育精神。通過介紹這些偉大人物的勵志案例和事跡,來激勵學生積極健康、自強不息、努力奮進、樂觀向上、敢為人先的優秀品質,培養學生善于觀察、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激發學生勇于挑戰和創新、堅持不懈、為科學獻身的奉獻精神,并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結合時政新聞、社會熱點、真人實事中涉及的相關知識,進行引導性發問、討論,例如講述緒論時,可講解“遺體捐獻”“器官捐獻”“新冠肺炎逝者的遺體解剖”等。在講述上、下肢時,可聯系“奧運精神”“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等話題展開思政教育。在講述腹部內容時,可聯系與“吃”相關的各類話題,如:“光盤行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反食品浪費法”“切胃減重手術”等。在講述胸部內容時,可聯系“非典”“結核病”“新冠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進行延伸討論,還可對社會熱點新聞進行討論。通過相關知識點帶入的案例,引導學生對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科學技術等各類綜合知識的熟悉了解,引發學生進行人文思考、社會啟發,學會辯證的看待、分析、解決事物,并從中領悟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同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使命感。
緊密圍繞“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挖掘相關知識所涉及的思政要點,并將其融入到學生的健康宣教活動中。以“骨質疏松”為例加強醫學生大健康的理念,認識到加強醫學科普宣傳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畸形”概念的引入引發公眾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以胰腺炎—暴飲暴食、大胃王—浪費糧食、經常不吃早餐—易得膽結石等例子,向同學們進行科普及健康宣教,通過網絡上一些熱點話題“馬甲線”“人魚線”“A4紙腰”“切胃減重”等,引發同學們討論,樹立同學們正確的價值觀。同時,還可設置一些適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的話題,通過線上或線下的形式來進行討論或匯報,設置話題如:“久坐的危害?”“不吃早餐的危害?”“飲食習慣與疾病發生的關系?”“新冠狀病毒肺炎引起的思考”“猝死引發的思考”等,鍛煉學生發現、質疑、探索的科學精神和溝通、表達、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能力。
設置一些融入“思政元素”并且適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的話題,例如:“安樂死”“器官或遺體捐獻知多少?”“你對死刑的看法?”“人類的進化發展?”“久坐的危害?”“不吃早餐的危害?”“飲食習慣與疾病發生的關系?”等。小組成員集思廣益、各抒己見,最終形成綜合性答案,再隨機抽取一名小組成員進行匯報,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不僅鍛煉了學生溝通、表達、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能力,還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老師提前布置與下堂課所講內容相關的匯報題目,每兩周課進行一次小組匯報,每次安排兩個小組,以PPT形式進行5分鐘匯報,小組成員共同準備,課前老師隨機點名小組中一員進行匯報,其余成員補充作答,兩組經比拼后,大家一起點評討論。設置匯報題目如:“人類解剖發展史中杰出的科學家”“遺體或器官捐獻的相關理論和知識”“新冠狀病毒肺炎引起的思考”“宮頸癌疫苗”“生命的奧秘”“猝死引發的思考”等。
我校每學年都會舉辦致敬“無語良師”活動,每個班級在開課前,授課老師都會帶領學生開展開課宣誓儀式,進行醫學生誓言宣誓,通過這些具有儀式感的活動,讓所有的醫學生懷揣對生命的尊重,對大愛的感恩,對使命的熱忱。在誓言的見證下,同學們帶著一顆感恩的心進入神圣的醫學殿堂,于醫學漫漫求索路上砥礪前行,以感恩之心,面對“無語良師”;以恭敬之情,面對授業師長。培養學生醫者仁心,以德立身、厚德載醫,博學濟世的精神。活動結束后每位同學結合自己的真情實感手寫一篇心得感想,內容可以涉及:學醫的初衷、對待生命的看法、一封致“無語良師”的信等,題材不限,擇優進行宣展。
清明節對遺體捐獻者進行追思儀式,學生在親身參與和體驗中感悟、感受大愛和大義。學生感慨:他們雖是平凡人,卻都做出了不凡的壯舉,他們用生命的余輝照亮了他人的生命,展現了生命的價值,傳遞了人間大愛。通過清明紀念活動緬懷遺體器官(組織)捐獻者,進一步宣傳他們的高尚情懷,弘揚他們的人道精神,同時,也倡導更多的機構和個人加入到推動捐獻工作的行列中。
通過與紅十字會合作等途徑,建立學生與遺體捐獻登記者、捐獻者家屬的聯系,帶領學生走近遺體捐獻者家庭,收集、保存、留檔遺體捐獻者及其家屬的病歷信件,喚起學生感受捐獻者的高尚義舉和奉獻情懷,增強學生對生命的敬畏感和使命感。
組建幾支科研小分隊,設計并參與相關調查研究,如:《石河子大學學生遺體捐獻意愿調查研究》《醫學生遺體捐獻意愿調查研究》《石河子市市民遺體捐獻意愿調查研究》等的問卷調查,帶領學生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使學生初步接觸和熟悉科研,提升科研興趣。
我校每年都會舉辦“人體解剖學繪圖比賽”,比賽重在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創新、藝術等方面的能力,也可激發學習興趣。我校人體解剖繪圖比賽總共舉辦了六屆,并且每屆都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推選出來參加全國醫學生解剖繪圖比賽的作品,也每年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比賽有力地調動了廣大師生的積極性,推動了繪圖教學法的開展,搭建了醫學生才藝展示和人才選拔的平臺,促進了醫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夯實醫學生的醫學人文底蘊,不斷發現和傳播醫學之美,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弘揚醫學人文精神[9-11]。
立德樹人作為檢驗高校教育成效的根本標準,要求教師以“救死扶傷的道術、心中有愛的仁術、知識扎實的學術、本領過硬的技術、方法科學的藝術”的新內涵強化醫學生培養[12-14]。《局部解剖學》課程通過在課堂講授中對章節知識進行架構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在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中將所學知識外化于行,將課程思政教育、醫學人文教育和醫德醫風建設融入醫學教育、教學過程,最終,實現醫學教育、思想教育、人文教育的高度融合,讓學生達到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學習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