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雄
(福建省莆田市莆田媽祖中學 351154)
社會進步最直觀的反應就是群眾意識形態與社會價值觀發生了改變.政府以及社會各界逐步提高了對教學的重視程度,新課程改革的推行,使高中時期的物理教學充分得到了創新,教學重心逐漸向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方向偏移.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物理教材中規律以及概念含義的認識、學習,能夠使學生對實驗教學、物理模型等模塊學習內容具有科學的認知,從根本上提高物理課堂的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高中階段物理教學課程結構需要做出調整,將課程結構重建為重基礎、多樣化的教學結構,以及來滿足社會對人才需求.新課改所制定標準將高中階段物理教學課程結構劃分為12個不同的教學模塊,同時對物理教學課程劃分為高中必修物理教學課程與高中選修物理教學課程.必修課程是高中學生需要共同學習的課程,必修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學生對力學、運動學、拋體運動學和機械能與能源等核心物理知識進行學習,要求學生對物理課學的研究方法與特點有初步的了解,并熟悉物理知識在生活的應用,也為物理選修課程奠定基礎.選修課程是以物理課程作為載體,對學生的教學側重于物理與生活中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物理知識與社會、生活的相互融合,并且強調物理在生活中的重要影響.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水平,教師需在教學中,教師需在授課前,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除此之外,教師還需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帶領學生進行物理實驗,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還需發揮理論結合實際思想,兼顧學生理論知識學習情況的考察,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物理知識應用水平能夠得到全面提高.
高中物理教學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其對不同區域內的物理教學資源進行了整合,充分考慮了不同地區學生的認知特點,精心設計物理教學課程結構,不斷豐富物理課程教學內容,為物理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便利條件.在物理課程結構的設計過程中,每個單元教學內容既有自身特點,又有很多共性,突出了物理單元的教學特點,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按照自己的想法制定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物理知識的灌輸,對于這樣的教學方式效果較差.物理教師被物理課程教學大綱所束縛,教師缺少創新能力,教學通常采用較為陳舊的教學方式,因此,導致物理教師教學效果不理想.除此之外,物理教師受教學體制的影響,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為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與分數,通常采用大量的習題進行練習的方法,不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接受教育的時長與其學習情況存在一定聯系,如果教學時間過長,學生可能會出現厭煩心理,影響教學效果.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高中的物理教學方式與初中物理教學方式不同,要求學生對物理知識死記硬背.在新課改要求下,需要學生對教師所教授物理學知識有深刻的理解.受傳統教學方式和模式的影響,能夠主動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數量較少,導致學生所掌握的學習方式科學程度不高,教師也只是一味為學生灌輸物理知識,長時間如此,可能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不認真學習的行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否具備主動學習的能力,會對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進度產生影響.由于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能力不同,對物理知識的接受程度也不相同,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很難跟上物理教師的教學進度,并且在課堂上只能被動接受物理教師的灌輸.長時間的教學會導致班級出現兩級分化現象,這樣的狀況也不利于教師對學生的物理知識教學.
在高中物理教學課堂中,物理實驗教學是一大重要內容,但部分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過程中缺乏創新能力,無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以及創新意識,導致學生無法更好融入到實驗教學中,不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物理知識的積極性,這樣的現象不利于學生主動探究和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實驗教學中,教師不能在實驗演示的基礎上推動學生自主挖掘物理實驗原理,沒有重視對實驗細節的觀察,無法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在實驗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的通過實驗教學視頻為學生講解物理現象和原理,需要通過適當的實踐操作來模擬物理現象,以此來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高中階段物理教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需要擁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對物理知識有更好的掌握.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會感到比較困難,這也導致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缺乏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在教學內容中融入生活元素,提高課程教學與生活的契合程度,在這種理念下的教學內容,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中教師也注意引導教學課堂方向,把握對學生教學的節奏,在學生對物理知識了解的情況下為學生教授新的知識,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需要科學的對教學問題進行布設,對問題的設計需要遵循現實性、基礎性、啟發性、有序性以及針對性原則,并且需要以教學內容出發,根據實際生活、生產、科技等問題,對物理問題進行設計.
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需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并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使學生掌握更加科學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明確學習方向.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與學生建立友好的關系,拉近師生距離,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性.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互動較少,教師通常采用填鴨式教學,不考慮學生的心理想法與感受,導致物理教學課堂學習氛圍較低,課堂的教學質量較差.為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不斷對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理念進行優化和創新,從根本上提高物理教學課堂質量.
在物理教學課堂中與多媒體技術的有機結合,能夠達到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目的.在“摩擦力”教學過程中,對于物理教學課本中較為單一的概念知識,學生無法對摩擦力有很好的理解.因此,在教學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動畫為學生進行摩擦力的演示,為學生直觀的展示摩擦力的形成過程與方式.物理教師也可以通過視屏為學生演示摩擦力相關實驗,并配合課本所講內容為學生進行講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使學生充分的掌握摩擦力相關知識.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在提高課堂豐富程度的同時,也實現了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使中學生真正實現全面發展.
高中物理具有復雜性和多元性的特點,在教學中,學生與教師需要共同參與到活動中并進行互動,教師需要打破傳統教學角色定位,豐富物理教學內容、創新和完善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注重對學生知識技能、學習方法、情感價值的培養.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習方式,制定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出學生主體地位,幫助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積極探索的學習習慣,拓寬學生獲取和探索知識的渠道.
例如高中“磁感應強度”這一課時教學中,如何理解磁感應強度是教學的重點內容,首先教師需要分析學生的學習特征,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其次引入磁感應強度概念知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學習方法,以分析數據、猜想假設、建立概念、類比感受、實驗測量、概念理解等方式幫助學生掌握磁感應強度相關知識.此外,教師也可以開展課前預習活動,在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下,讓學生積極探索、主動發現、主動理解、主動嘗試,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讓學生在探索物理知識過程中體驗到快樂.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課外實驗活動,這不僅是對物理教學的一種延伸,而且也能夠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時也是提高學生操作能力的有效措施.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識大多與實際生活有緊密的聯系,因此極大的提高了課外實驗活動的可操作性.教師需要充分挖掘課本教材的內容,為學生創設具有趣味性的實驗活動,以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如“玻璃折射率測定”實驗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課外實驗,通過改進實驗方案來提高物理實驗的探究意義.課外實驗活動不僅能夠促使學生積極和主動參與到實驗中,而且也符合新課改對高中物理教學的要求.
任何新事物的提出和應用都會存有伴生問題,在新課改背景下,物理教學也存在一定問題.為有效解決教學問題,教師需不斷對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理念進行創新和優化,在教學中明確學生在課堂中的定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此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為學生打造豐富多彩的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需注重學生個人能力與學習能力的培養,使新課改背景下物理教學取得新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