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濤,曹琦,孟蒹蒹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江蘇 揚州)
資料顯示,全國開設法學專業的高校多達600余所,近年來法學專業數量規模持續擴張,更是成為文科生日益青睞和報考的熱門專業之一,卻在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中,因其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墊底而被列為紅牌專業。究其原因,除了人才培養規模相對過剩之外,更是與目前法學人才培養中存在的社會適應度不足、特色化不明顯、實踐性不夠等有很大關系[1]。新文科背景下, 地方高校法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應跟蹤和研判社會對法律人才需求,遵循法律人才培養規律,聚焦提高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度、目標達成度和教學有效度,優化課程體系,改善辦學條件,強化師資隊伍、課程和教材建設,改革教學手段和方法,探索構建適應地方(行業)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地方或行業特色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本研究實證高校歷經20 余載,持續探索法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形成了目標精準化、課程模塊化、教考融合化 “三化融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高,創新實踐的做法和經驗具有一定的借鑒指導價值。
目前,地方高校的法學專業課程體系較多存在如下兩個方面問題:一是課程設置停留于開設教育部規定的法學16 門核心課程及相關部門法課程,少見體現地方經濟發展、自身學科優勢和專業特色的課程[2];二是重理論輕實務,理論性課程開設較多,實務、實踐性課程相對較少,學生參與法律實踐的機會較為缺乏。
受制于辦學成本和教學條件,較多地方高校的法學專業培養規格、課程設置等往往同一標準,培養路徑高度統一,無論在知識結構、培養模式上都存在著“千人一面”的狀況,定位不清,特色不明,過度同質化,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同時,地方高校的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學習發展目標不明確,自主學習自我成長的動力不足,服務地方經濟的意識更是缺乏。
雖然當下地方高校的法學專業也注重通過社會調查、實習、法庭觀摩、模擬審判等方式加強專業教學的實踐性,但受制于投入不足、計劃安排欠合理以及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流于形式和口號。
從新文科、新法學建設理論和政策指導入手,在進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緊密聯系實際,通過不斷創新和探索,凝練了“一本+ 雙核+ 特色”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路:“一本”,即以“立德樹人、德法兼修”為根本,樹立“讓學生有使命地成長”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個性化發展;“雙核” 即實施價值引領、知識為基、能力為要、素質為魂全面教育的同時,突出實現以價值導向為核心的使命涵育、需求導向為核心的能力培養雙重育人目標;“特色”即以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需求為導向,通過構建“預防式”教育與“治療式”教育并重,法律與經濟融合,校地協同育人新機制[3]。
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和修訂,注重邀請法律實務單位和機構專家學者參與設計和論證,課程設置注重全面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實踐應用能力、人文科學等素養。實證高校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通識+ 專業+ 專業拓展”課程體系結構,學時精簡、學科整合,總學分160 左右。第1~6 學期,設置思政教育、養成教育、專業教育、雙創教育等必修課程,專業課程倡導分層分級教學、模塊化教學、項目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問題式教學、任務式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4]。第7 學期,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設置各16 學分的4 個拓展選修模塊,對接研究生學習、對口就業、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等發展通道的差異化需求,供學生自主選擇其中一個模塊進行學習:學業提升課程,涵蓋思政、語言、數學、專業等4 類考研課程,第6 學期暑期開課;技能提升課程,面向到專業密切相關企業頂崗實習實訓5 個月以上;素質拓展課程,促進學科知識交叉融合,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選修;創新創業課程,鼓勵入住學院創業孵化園并實訓1 年以上,取得相關證照。第8 學期,結合頂崗實習真題真做畢業論文。
以關注法律人才培養對地方的貢獻、關注地方政府、社會的獲得感為出發點,對地方高校應用型法律人才核心要素等界定,探索構建了“123+N”的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1”即一個目標,指培養法科學生“能說善辯、能訟善斷、能寫善論”的核心實踐技能。“2”即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指在時間維度上,在不同的年級分別設置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實踐教學環節;在空間維度上,整合實踐教學資源,構建起校內校外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統一的實踐教學網絡。“3”即法科學生漸次掌握“基礎技能、專業技能、創新技能”三個層次的實踐技能。“N”即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方式。
實證高校法學專業1999 年開辦以來,歷經20余載,以內涵化發展導向,持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持續加強自有師資隊伍、課程教材、實習實訓基地等教學基礎條件建設,不斷深化產學研用教學改革,逐步形成了目標精準化,即以“培養應用型法律職業人才和打牢高層次法律人才專業基礎”為專業目標;課程模塊化,即設置“法律專業基礎和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課程模塊”課程;教考融合化,即專業教學“寓考于教、以考促教,分類指導、全程服務”的“三化融合”專業特色,專業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2020 年獲評江蘇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目標精準化,即以“培養應用型法律職業人才和打牢高層次法律人才專業基礎”為專業目標,結合學生志向、市場需求,設立考研、對口就業、靈活就業、創業等四個畢業就業目標,符合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辦學定位,緊貼職業導向的應用性法律人才培養和法學專業學生發展的需要。本專業開辦20 多年來,堅持“知行合一、德法兼修”,強調“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體現“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5],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應用型法學專業本科人才,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尤其近年來本專業第一志愿錄取率90%以上,學生參加法考通過率遠遠高于全國和江蘇省的平均通過率,考研升學率超過14%,就業率100%且94.84%的人在法學專業領域就業,創新訓練競賽獲獎率等體現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數全面攀高,為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充分的適恰性印證。
課程模塊化,即設置“法律專業基礎和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課程模塊”課程,對標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從事法律職業或升學深造為高層次法律人才知識儲備,支撐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為服務學生研究性學習(考研)、對口就業、跨專業就業、自主創業等個性化發展需要,實現學業追求、職業追求、社會適應、個性發展的多元教育效果,實證高校現行的所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均相應設置了學業提升、技能提升、素質拓展以及創新創業等四個選修課程模塊,法學專業根據需要,重點強化了在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中面向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和考研升學的課程模塊構建。
一是專業必修課程設置面向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和考研升學的課程模塊,為學生順利通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和考研升學,打牢法律專業知識基礎。嚴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法學類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開足核心課程,保證培養的學生符合國家對法學專業畢業生所具備的專業知識體系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根據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和法學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要求,適當調整相關課程的課時和課序,加大了《法理學》《民法》《刑法》《行政法》《行政訴訟法》《商法》等法學專業的基礎性和主干性課程的課時,促進學生打牢專業基礎,掌握堅實的法律專業基礎知識,同時也能為學生掌握法考、考研的重點和難點,順利通過法考和研究生入學考試提供針對性的支持。
二是專業選修課程設置面向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和考研升學的課程模塊,重點強化學生法考和考研知識的掌握。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課程模塊根據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安排了《法理憲法專題》《民法專題》《刑法專題》《商經法專題》《行政法行訴法專題》《民事訴訟法專題》《刑事訴訟法專題》和《國際法專題》等8 門課程,在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上加以整合,根據法考要求進一步深化、細化和實務化法律專業知識。考研升學課程模塊開設有《英語強化訓練》《政治理論強化訓練》《法理憲法專題》《民法專題》《刑法專題》等5 門課程。學生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專業基礎知識,彌補充實專業課程教學中對有關法學原理和實務分析能力培養不足的缺陷。
教考融合化,即專業教學“寓考于教、以考促教,分類指導、全程服務”。
寓考于教、以考促教。一是在培養方案和教學實施中貫徹寓考于教、以考促教:將法考和考研的內容和要求與具體的專業教學緊密結合,及時學習了解新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理論,關注社會中現實的法律問題,不斷地補充、拓展和更新教學內容。在課程教學大綱中參考法考和考研的內容確定教學要求和重點,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法考對實務能力的要求,有意識地培養和訓練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指導下,正確和準確運用相關法律原理、觀點和方法,對法治理論問題、社會法律現象和實務進行分析、判斷、綜合、評價[7]。專門針對法考和考研開設的選修課程,安排在第六學期的雙休日和暑假開設,便于保證課時,充分學習,營造氛圍,提高效率。二是在專業課程考試和考查中貫徹寓考于教、以考促教:吸收法考考題的形式、內容和思路設計試題,特別強調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等主觀題完整性和充分性的答題要求,訓練學生學理性的表達和論述能力,使學生在專業課學習中就能夠熟悉和適應法考的方法和要求。三是在教學方法手段上貫徹寓考于教、以考促教:采用講授、視頻、答疑、練習、測試、解析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增加測試次數,加大學習強度,督促學生高標準嚴要求,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并加以改進。對低年級學生,在教學上特別強調規范性和嚴謹性訓練,要求學生主動學習,背誦重點法條和基本原理,及時理解掌握專業知識點;對高年級學生強化論題研究的學術概括和綜合能力訓練,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
分類指導。法考和法學考研在國內都是難度很大和競爭性很強的考試,需要較長時間的準備。而對應屆畢業生來說,每年這兩個重要的考試的時間間隔只有2 個月左右。本專業認真研究了法考和考研各自的內容和特點,根據本科學生學習的習慣和特點,按照單法考、單考研和法考考研雙考三種類型制定了不同的學習方案供學生參考。對于考研和雙考的同學,則針對每個學生自身學習的情況予以個別指導,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適合其自身情況的合理選擇。為了幫助考研的學生選擇適合的報考學校,本專業每年都收集招生學校的有關信息加以整理,按照地區、學校類別、招生專業、考試科目、復試錄取分數分別加以匯編,字數達10 多萬,提供給每個學生參考。對每一個考研學生的志愿填報,逐一加以評估和商定。本專業還組織考研成功的學生介紹自己考研的做法,專任教師“布衣教授”張老師常年針對考研復習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及時予以分析,連同報考學校信息匯編推介給學生,被學生奉為《考研寶典》,受到人民日報客戶端、江蘇教育發布、交匯點、江蘇電視臺、揚州晚報等多家媒體報道,獲得社會好評。
全程服務。學校通過設立學恒獎學金,所有專業培養方案設置學業提升(考研)選修課程模塊,配備24 小時個人考研復習專位自習室、考前免費配發牛奶雞蛋營養品等組合措施,鼓勵學生考研。本專業也將法考、考研指導服務工作列入日常教學活動之中,常年堅持精心組織考情介紹、課程輔導、測試、報名、送考等各環節服務工作,指定專人安排校車接送學生到考點參加考試,聯系安排考試期間中午用餐和休息復習的場所。考研成績發布后,本專業及時匯總成績分析預判,布置準備復試和調劑;多渠道了解調劑信息指導學生積極參加調劑,推薦初試上線的學生參加復試,遇到一些招生單位對地方高校考生有歧視的情形,及時通過各種路徑與招生單位直接溝通,全面介紹本專業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爭取錄取的名額。有特色的努力已經取得特別的成效。本專業2019 屆和2020 屆畢業生,通過法考客觀題人數分別為36 人和65 人,通過率為當年參考學生(84 人、128 人)的42.8% 和50.7%;通過主觀題的人數為27 人和43 人,通過率為32.1%、33.5%,遠遠高于全國和江蘇省的平均通過率;分別有11 人和20 人(含1 名出國讀研)考取東南大學、暨南大學等20 多所高校研究生,考研成功率分別為11.83%和14.18%。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既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任務,更是地方高校法學學科(專業)建設和發展的迫切要求。解決目前地方高校法學人才培養中普遍存在的社會適應度不足、特色化不明顯、實踐性不夠等問題,關鍵在于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接法治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確立“德法兼修、明法篤行”的應用型法治人才培養目標,通過深化產學研用教學改革,精準定位專業培養目標、健全模塊化課程體系、實施教考融合化的專業教學,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和專業建設發展能力的全面提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