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學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你知道課文是如何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嗎?
一、提出觀點
作者在題目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在第1自然段再次強調了這一觀點。緊接著在第2自然段中,從千百年的科學技術發展史,簡明扼要地說明了這種觀點的實質——從常見的現象出發,不斷發問,追根求源,最后找到真理。
二、論述觀點
3~5自然段通過三個事例來論述作者的觀點。
第3自然段講了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濺上鹽酸的紫羅蘭花瓣變紅了。他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疑問,并進行研究、實驗……最后發現: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遇酸變成紅色,遇堿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制成了石蕊試紙。
第4自然段寫了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在住院無聊,觀看世界地圖時,突然發現南美洲東海岸的凸出部分和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為什么會這樣呢?于是他開始細心地搜集資料研究……最后提出“大陸漂移學說”。
第5自然段講了俄裔美國睡眠研究專家阿瑟林斯基的事例。有一次,他發現兒子睡覺時,眼珠忽然轉動起來。他由此產生了一連串的疑問,便對兒子進行實驗……結果表明:腦電波的變化與做夢有關。他又對二十名成年人進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最后得出結論:睡眠中眼珠快速轉動的時候,人的腦電波也會發生較大的變化,這是人最容易做夢的階段。最終,這一研究成果成為心理學家研究做夢的重要依據。
三、總結觀點
第6~7自然段進行總結性說明,再次強調了觀點。其中,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話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闡述了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就能夠發現真理。第7自然段,引用了數學家華羅庚的話補充說明:科學發現需要獨立思考和鍥而不舍的精神。
396950190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