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斷涌現的初中生自殘、自殺現象,警示家長、教師乃至社會亟須重視引導初中生探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初中生“生命意義感”的提升需系統地從社會、家庭、學校三個層面開展,其中社會層面要凈化網絡環境,塑造良好文化價值觀;家庭層面要有意識采用民主教養方式,促進親子關系和諧;學校層面要創設公正、關愛的人文環境,開展豐富的課程、活動。
【關鍵詞】“生命意義感”;初中生;家校共育
【中圖分類號】G44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16-0041-04
【作者簡介】龔潔,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觀音山音樂學校(福建廈門,361000)教師,高級教師。
一、“生命意義感”的定義
“生命意義感”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在1967年引入社會科學范疇,他認為人類最關心的不是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而是尋找“生命意義感”。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生命意義感”,在生命發展的不同階段,“生命意義感”也可能不同。[1]國內現有研究普遍采用美國心理學家斯蒂格在2009年提出的“生命意義感”二維模型,他將“生命意義感”分為“擁有意義”和“追尋意義”兩個維度,前者從認知角度出發,強調個體對“生命意義感”的認知加工;后者從動機角度出發,強調個體朝著目標努力的內部動力。[2]本文綜合弗蘭克爾及斯蒂格等學者對“生命意義感”的定義,提出“生命意義感”是個體通過個人的生活體驗、主動探索生命的經歷,發掘自身的使命和價值,進而以負責任的態度面對生命議題?!吧饬x感”具有獨特性、主觀性并且會隨著生命的變化而變化。
二、探索初中生“生命意義感”的意義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社會競爭也越發激烈,人們對物質的強烈追求和意義感的缺失形成鮮明對比。北京大學徐凱文教授提出了“空心病”的概念,該概念用于形容那些“優秀”的大學生,盡管他們的家庭條件良好,沒有受到過明顯創傷,他們卻缺失生命意義感、缺乏動力。追根溯源,“空心病”的出現源于不少家長在孩子成長階段過于強調學習成績的重要性,卻忽略了引導孩子體驗生命,不少孩子并未發現或無法欣賞生命的價值,個別孩子害怕失敗,也不能體會生活中挫折的意義和價值。
依據埃里克森的發展階段理論,初中生處于青春期早期,存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3],如果初中生沒有獲得自我同一性,會產生角色混亂,其人格的健康發展會受到影響。弗蘭克爾認為,“生命意義感”在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根據已有的研究顯示,“生命意義感”對個體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有顯著的預測作用,缺乏“生命意義感”是產生抑郁、焦慮、空虛、無聊等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4]初中生自殘、自殺現象更是警示家長、教師乃至社會各界亟須重視引導初中生探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因而,引導初中生探索和追尋“生命意義感”,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幸福感,預防初中生自殘、自殺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依據系統論的觀點,初中生的“生命意義感”受到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以及個體自身因素的影響,它不是各個因素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5]秉持該理念,本文從社會、家庭、學校三個層面探索提升初中生“生命意義感”的方法,幫助初中生學會欣賞及創造生命的價值,克服對失敗的恐懼,理解生活中挫折的意義,進而促進初中生珍愛生命,活出生命的精彩。
三、“生命意義感”的提升路徑
(一)社會層面——凈化網絡環境,塑造文化價值觀
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初中生的“生命意義感”會受到社會制度、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特別是初中生因其身心發育還未成熟極易受到網絡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初中生構建高水平“生命意義感”離不開積極的社會文化、主流價值觀的引領。[6]一方面,全社會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通過主流媒體弘揚社會公德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嚴把娛樂明星網上信息內容導向,加強正面引導,制作如《感動中國》《少年說》等初中生喜聞樂見的優質節目;幫助初中生樹立健康向上的偶像觀,將各行各業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做出突出社會貢獻的人,如袁隆平、鐘南山、張桂梅等視為榜樣和楷模,使初中生熱愛生活。另一方面,社會應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監管,尤其對教唆自殘、自殺的網絡社群給予監管,不斷凈化網絡環境,把互聯網建設成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的陣地。
(二)家庭層面——父母有意識采用民主教養方式,促進親子關系和諧
《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顯示,“溫暖的家”被初中生認為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反映了初中生對于家庭的重視、依賴和對溫暖家庭的期望。[7]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提升初中生“生命意義感”的重要途徑之一。研究表明,父母的教養方式對提升初中生的“生命意義感”有重要影響。溫暖理解、平等接納、民主和諧的教養方式有利于培養高水平“生命意義感”的初中生;而否定專制、嚴厲懲罰的教養方式則不利于初中生“生命意義感”的培養。[8]家長要有意識地成為學習型、成長型父母,積極主動地參與“家長沙龍”“家長讀書會”等學習活動,通過學習活動發現親子溝通中存在的問題,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在周末、節假日家長主動陪伴孩子外出,走近大自然、走進圖書館,增進親子互動,和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家長還可以與孩子親子共讀,共同成長;家長作為監護人,也需要提高自身網絡素養、規范自身使用網絡的行為,以身作則地引導和監督孩子,嚴禁孩子接觸危害身心健康的網絡資訊。
(三)學校層面——創設公正、友愛的校園環境,開設豐富的活動課程
1.建設人文環境。
學校營造公正、友愛的校園環境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生命意義感”。研究表明,以學生成長為導向的學校,學生的“生命意義感”水平較高;而以學生學習成績為導向的學校,學生的“生命意義感”水平較低。[9]初中生更希望學校是提供情感關懷和溫暖陪伴的場所,而不僅僅是提供知識學習的場所。只有關心學生成長的學校,才可能提升初中生的“生命意義感”。教師不唯分數、平等地對待學生。主動關心學生,有意識地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提升初中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另外,教師也應有意識地構建尊重、和諧的班級氛圍,對家庭困難的初中生,在保護學生隱私、尊重學生自尊的前提下,依據相關政策及時給予他們生活補助。只有初中生切身體會到“以生為本”的校園環境,感受到公正、友愛、溫暖的學校人文氛圍,初中生才能提升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提升自身的“生命意義感”。
2.推進學科融合。
國外初中以課堂教學為核心實施生命教育,關注學科滲透,將“生命意義感”教育融入不同課程中。[10]國內初中各學科教材中,有關“生命意義感”的素材非常豐富,如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生命的思考”整個單元都是與“生命意義感”相關的內容;統編語文教材中《再塑生命的人》《永久的生命》《我為什么而活著》等篇目中都有關于“生命意義感”的內容。各學科教師在教授講解學科知識的基礎上,要提倡更多地關注初中生的“學”,從促進初中生生命成長和發展的角度思考課堂教學環節、教學活動的設計,挖掘與“生命意義感”相關的內容,幫助初中生實現價值觀內化的目的。語文學科教學中,讓初中生有感情地誦讀、品味與“生命意義感”相關的篇目,促進初中生提升自身的“生命意義感”;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初中生通過問卷調查、實地采訪等方式了解父母、同學及其他親友的“生命意義感”,借此促進初中生探索和反思提升“生命意義感”的方式;生物學科教學中,設置走近大自然等體驗性學習活動,要求初中生搜集落葉,制作樹葉貼畫等,初中生通過認識大自然的更迭,從中感悟生命的變化,反思生命的意義。
3.開展校園活動。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能夠幫助初中生切實體驗生命的美好,提升“生命意義感”。意義攝影作為一種新穎的干預方式,有助于初中生提升“生命意義感”。在此過程中,初中生可以發現生活中積極、美好、有價值的事物,從而體驗到積極情緒,提升“生命意義感”。[11]以此為依據,學校心理中心設計了一系列意義攝影活動,如在寒假期間開展“意義攝影——親子暖心瞬間”活動;在“三八節”前夕,開展“你好,我的李煥英”意義攝影活動等。學校還組織初中生學習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現的感人事跡,讓他們學會珍惜生命,關愛他人;組織初中生參觀“感受四季·感悟生命”攝影作品展覽,思考生與死的意義。
4.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以“生命意義感”為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是提升初中生“生命意義感”的重要渠道之一。依據弗蘭克爾提出的尋找“生命意義感”的三種途徑(創造與工作、感受與體驗、經歷痛苦)[12],設計了7節以生命意義感為主題的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其中,《生命中的給予》《生命的意義》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為自己、父母、班級甚至世界創造了什么,從而發現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有其獨特的使命和價值;《生命的花火》《生命中的天使》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感受和體會生活中的點滴美好以及生命中人與人之間互相支持的溫暖關系;《生命里的砂石》《我的生命我負責》《生命中小紅花》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學習面對生命中的挫折,尋找自己生命的獨特意義,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學習如何面對疾病與死亡。
【參考文獻】
[1]FRANKL V E.Psychotherapy and Existentialism: Selected Papers on Logotherapy[M]. New York:Penguin Books,1967:439-458.
[2]劉嘉宜.初中生生命意義感現狀調查與團體輔導干預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3]戴維·謝弗.社會性與人格發展[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44.
[4]劉明娟.初中生生命意義感的調查與干預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09.
[5]姜清.生涯規劃的重構:從系統論視角看高中生涯規劃教育[J].林區教學,2021(3):112-114.
[6]郭強. 維克多·弗蘭克的生命意義觀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啟示[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8,32(3):41-46.
[7]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發布[J]. 教育學報,2018,14(5):101.
[8]朱志紅,孫配貞,鄭雪,等.高職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生命意義: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1,25(9):695-699.
[9]范令一. 中學生生命意義感及其與良心、學校道德氛圍的關系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7.
[10]李路陽,朱伊男,苗振鋼,等. 美、英、日三國大學生生命教育實踐經驗及啟示[J]. 教育現代化,2017,4(23):150-152.
[11]黃曉佳,郜鑫,陳昕苑,等. 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影響因素及干預的研究進展[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0,28(12):1900-1905.
[12]方雙虎.弗蘭克爾意義治療理論及其在學習動機輔導中的應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7,(4):94-97.
[13]孫小紅.生涯教育中提高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實踐探索[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19):29-31.
[14]鐘靜.初中生家庭功能、心理資本和生命意義感的關系及團輔干預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1.
[15]魏靈真,劉衍玲.中學生生命意義感的發展特點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36):22-27.
339250190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