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摘要
散文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散文閱讀教學要以核心素養為指導,培養學生運用與建構語言的能力,提升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與創造力,引導學生理解和傳承文化。
關鍵詞
核心素養 散文教學 初中語文
溫儒敏先生在《“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中提到,“部編本”語文教材有七個創新點,其中一個重要的創新點就是“重視核心素養,重建語文知識體系”。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而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賴于語文課堂。我在設計與教授“部編本”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昆明的雨》一課時,正是依循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
一、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素養的語言基礎。《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規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鑒于《昆明的雨》在教材中被標注為“自讀課文”,課堂不便花費時間在字詞的朗讀與講解上,因而我在課前布置了生字詞的抄寫與注音任務作為預習作業。預習作業可以幫助學生解決生字詞方面的基礎語言問題,而其他問題則可以放在課堂教學中解決。在課堂教學中,我將“朗讀”與“默讀”穿插于教學環節之中,并在學生朗讀出現問題時及時正音。譬如“菌子”一詞,表示“蕈菌”一類意義時,都讀作“jùn”,這給學生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們在接下來的課文朗讀中便能夠準確朗讀出“牛肝菌”“干巴菌”的讀音。
二、思維發展與提升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思維能力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它包括直覺體驗、語言表達、觀點表達、邏輯表達等多個方面。直覺體驗方面,在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我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并圈畫出散文的描寫對象、描寫對象的特點,以及作者對描寫對象的情感。在學生進行默讀時,我用多媒體播放淅淅瀝瀝的雨聲,讓學生仿佛身臨昆明的雨季,進而體悟散文內容。學生有了直觀體驗,在尋找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情感時,便能迅速地找到首尾呼應的兩個“想念”。
在語言、觀點和邏輯的表達方面,課堂的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找一找作者除了寫到昆明的雨還寫到什么內容。這個環節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并能夠概括表達。學生在此環節的積極性也極高,都能清楚而明確地表達自己找到的內容。比如課文寫到“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到了飽和狀態”,還寫到“昆明各種各樣味道鮮美的菌子”,還寫到“雨季的楊梅和賣楊梅的小姑娘”……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有話可說,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他們的概括與表達的能力。
三、審美鑒賞與創造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和創造美的能力及品質。《昆明的雨》作為純文學性的文本,對這一能力的要求顯得格外重要。課堂的第三個環節,我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后的閱讀提示,歸納出本文的四種美——“景物美”“滋美味”“人情美”“氛圍美”;學生自由默讀課文,批注出景物、滋味、人情和氛圍到底美在什么地方;學生表達之后,我再引導學生對文本深入鑒賞、理解與創造。
在“景物美”的鑒賞部分,學生找到了“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一句,并批注認為這一句是對昆明雨季特點的總結。這樣的鑒賞顯得較為淺顯,于是我進一步追問:“為什么作者認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呢?”學生進一步解釋昆明雨季的這三個特點。借此契機,我讓學生對比昆明與南京的雨季,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三個用詞。這樣我們在鑒賞的層面逐層挖深,師生間也進行了良好的互動。
在“滋味美”的鑒賞部分,大多數學生都能抓住一些修辭手法從方法、效果、內容、情感四個方面鑒賞。比如作者把雞油菌比作雞油,把干巴菌比作牛糞和馬糞窩等。但是,幾乎沒有學生關注到作者描寫干巴菌時標點符號的使用。于是我讓學生多次朗讀作者吃干巴菌前后反應的兩個句子:“這東西也能吃?!”“這東西這么好吃?!”在朗讀的同時提示學生注意兩個句子所傳遞的情感有怎樣微妙的變化。學生一時還難以表達出來,于是我使用了“增字”的技巧,讓學生嘗試在這兩個短句前各加一個嘆詞。學生很快地感覺出在“這東西也能吃?!”前可以加上一個“咦?”,而在“這東西這么好吃?!”前可以加上一個“哇!”。帶上增加的嘆詞再去朗讀這兩個句子時,學生的情緒明顯高漲,一下子把兩個句子中“疑問”和“驚嘆”的語氣讀了出來。
四、文化傳承與理解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備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度。在《昆明的雨》的教學過程中,我不僅僅著眼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鑒賞,更對文本以外的內容進行了拓展。比如在教學的最后環節中,結合作者這篇散文的寫法,即寫昆明的雨,不花費大量筆墨寫雨,而多描繪雨季的事物、景物與人物,教師進行了拓展。清代學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結合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當中類似的寫法進行拓展。另外,由于本文所描繪的是汪曾祺回憶幾十年前在西南聯大讀書時期的生活場景,我也在課堂最后引列了一些關于西南聯大的背景知識。由此能讓學生對昆明西南聯大以及其深厚學術精神有一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