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北京冬奧會,將中國人對冰雪運動的熱情徹底點燃。
冬奧會不僅帶火了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及其周邊,甚至開幕式時運動員的入場服都成了搶購的對象。
史上最熱的冬奧會,讓以冰雪運動為代表的體育產業頗受關注。即便春季來臨、冰雪消融,體育產業的“5萬億風口”依然是一大話題。
“5萬億”一詞,來自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規劃提出,2025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要達到5萬億元。
從場景切入,冰雪運動是“5萬億”的重要一環。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相關規劃顯示,到2025年,冰雪運動產業總規模將達1萬億元,占5萬億元的1/5。
若跳開“冰雪”“綠茵場”等運動場景,從全局層面來考量,要實現“有質量的5萬億”,很關鍵的一點就是供給、需求雙向增長。
首先,要做好供給端培育,創造足夠強大的市場主體。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參與到體育產業當中來。但總體而言,我國體育產業龍頭企業依然不夠強。
以體育用品行業為例,2月25日NIKE公司市值為2171億美元,是當日安踏、李寧、特步等公司市值總和的3倍以上。
如何培育更多有很強競爭力的市場主體?除方向性政策外,還需實質性利好。
譬如,A股資本市場對以芯片為代表的高端制造業有具體利好,但對體育產業還未有明顯傾向性,使得投資人也缺乏出口,市場主體要靠自我滾動、自籌資源發展。
一個典型現象,就是安踏、李寧、特步均選擇在H股上市。未來,資本市場或許是培育體育產業龍頭企業的一個突破點。
其次,發展體育賽事,激發“可持續的體育需求”。
全球體育產業當中,體育賽事的位置非常重要。譬如,美國有數十個運動賽事進入市場。本次我國的冰雪運動熱也是因冬奧會而引爆。
對消費者而言,體育運動不是基礎需求,而是高端需求,要和看電影、逛街等愛好競爭時間。而體育賽事,能讓越來越多的人先成為體育愛好者、參與者,繼而成為消費者,為體育產業創造“持續性的需求”。
反觀國內,雖然有籃球、足球兩個相對成熟的職業賽事供人們欣賞,也從國外引入一些賽事,比如網球,但總體供給依然不充分,還需要更多讓觀眾喜聞樂見的高品質賽事。
再次,“5萬億”不能等同于“投資拉動”。
過去有些地方發展體育產業,會注重供給端投入,尤其是投資體育場館。然而,如果場館建設與當地體育消費需求沒有同步,那也是不均衡的。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體育場地和設施管理”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速為-20.2%,代表使用率不高,但同期“體育場地和設施建設”增加值依然同比增加。
上述現象有疫情影響,但即便在這類非常規情況下,也應注意需求、供給的平衡發展。尤其不能因“5萬億”目標,誘發不理性的投資沖動。
以冰雪運動為例,一場冬奧會,就能拉動長期穩定的冰雪運動需求嗎?這還需要時間觀察。即便冰雪運動能帶動教育培訓、家庭度假旅游、競賽表演等多種業態,但重資產、回報周期長,仍是投資者可能遇到的難點。
總而言之,2025年體育產業5萬億元、冰雪運動產業1萬億元,都是值得我們全力奔赴的宏偉目標,但這一過程需要頭腦清醒、穩扎穩打、步步為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