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夢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高鐵建設逐年增長,對于高鐵的規劃也越來越完善,人們對于高鐵的需求持續高漲。高鐵建設帶來的高鐵經濟,產生的高鐵效應影響顯著。高鐵的建設對于沿線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持續的推動作用,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城市空間結構區位條件的優化升級,使得勞動力、科技、生產、生活以及經濟要素進行了資源的重新分配。文章就高鐵與高鐵、高鐵產生的效應、空間結構等方面分別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高鐵;高鐵效應;空間結構重組
我國的高鐵建設是一項走在世界前列的技術,高鐵的規劃建設從無到有,從需要向發達國家進行經驗交流借鑒學習到現在的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這些都在向世界顯示著“中國經濟”“中國制造”,標志著中國產業建設的成功轉型。
隨著2021年的到來,中國高鐵建設逐漸發展成“八縱八橫”,中國客運鐵路網覆蓋范圍越來越廣,高速鐵路線不斷綿延成片,降低了旅客的出行時間成本的同時保證旅客出行的舒適度,另一方面,高速鐵路也將旅客與貨物進行分開運輸,降低了交通的運輸壓力,有效地解決了過去運輸能力不足和運輸時間長的問題。高鐵的小時可達性進一步提高,強化了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加劇了各種生產要素以及生活要素的集聚效應。
基于這個背景,產生了《中國高鐵對城市空間重組的影響》這篇論文。高鐵的發展歷程:
2004年1月份,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經過討論后通過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繪就了“四縱四橫”的鐵路專線網。隨后,2008年國務院又對該項規劃再一次進行了調整,并提出:到2020年,中國高速鐵路主干網絡時速將要至少達到200公里/小時,且運營里程數要超過18000公里。
2004至2005年間,中國政府先后從加拿大、日本、法國和德國引進技術進行學習,與他們聯合設計對高速動車組進行生產制造。
2008年至2009年間,中國京津城際鐵路開始通車投入運營,京港高鐵武廣段開通運營。目前,京港高鐵是世界上建成里程最長且工程類型最復雜的高速鐵路……
目前,我國高鐵建設已經掌握了應對多種復雜多樣地質條件和氣候環境以及長距離、高密度、不同速度等級共線跨線運行的高鐵建設與運營技術,我國高速鐵路已經研制了多種型號無砟軌道,逐步建成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線路,擁有世界上最全面的橋梁設計建造技術和施工器具;系統掌握了高速動車組的核心技術;建立了集基礎設施、移動裝備、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為一體的安全風險管理體系,實現對地震、風雨雪等災害的實時預警和監控。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全面掌握了高鐵核心技術,高鐵總體技術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一、高鐵產生的三大效應
高鐵產生后形成的區域串聯將會給沿線城市帶來巨大的經濟社會影響,其效應主要體現在:
(一)同城效應
同城效應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大趨勢下城市之間進行互相交流合作的必然產物。所謂“經濟發展,交通先行”,一個國家或地區要發展經濟,交通行業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
鐵路作為國家物資運輸的大動脈,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建成快速無阻的運輸組織能力,構建方便快捷高速的高鐵出行網絡,對于一個地區的城市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來說,是經濟資源拓展、資本積淀、資產增值的助推劑。高鐵的開通極大地促進了地區城市間經濟圈的融合發展,為地區經濟注入新動力,緩解了運輸能力飽和所帶來的壓力,充分發揮“經濟小時圈”作用。
高鐵的同城效應改變了城市之間的生活、消費和休閑活動的空間,推動了城市功能在城市內及城市間的重新布局,促使高鐵沿線城市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二)資源重新配置效應
高鐵的開通運營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是加快了生產要素的轉移,增加客運量。客運量的增加會刺激當地的服務產業的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拉動沿線城市旅游、餐飲、商貿等第三產業迅猛發展。
對交通運輸業、旅游業及住宿餐飲業等產業來說,對該區域內外的出行人群的吸引力越強,客運量也會增加,形成“高鐵開通運營--客運量增加--第三產業發展--客運量持續增加”的正向循環過程,促進資源的重新分配,打破區域經濟發展中原有的格局,帶動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進而引導相關產業重新布局。
從港口到高鐵,交通運輸的方式不斷進行變革,拓展城市空間和豐富城市功能,推動“城市樞紐”升級成為“樞紐城市”。以高鐵為核心形成的快速綜合交通樞紐,將顛覆傳統產業梯度轉移,改變中國城市發展格局,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經濟資源集聚發展的新型經濟形態。
發展高速鐵路對經濟結構的影響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西部地區的高鐵投資,有利于為鐵路途經城市的鋼鐵、水泥、混凝土等眾多行業創造大量市場需求,有利于化解該地區產能過剩的問題。隨著高鐵建成通車逐步發展,高鐵將帶動沿線物流業、旅游業等服務產業的發展,進而幫助中西部地區減少對重工業及農副產業的依賴,優化地區經濟結構。
(三)經濟社會變革效應
經濟社會變革依托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從高鐵建設來看,其中三個優勢十分明顯:一是縮減出行時間,降低交通出行的成本,提高社會的生產力;二是縮短城市之間的距離,形成“小時交通圈”;三是促進人員流動,拉動物資流動,加速和擴大了信息、知識和技術的傳播,使得高鐵成為匯聚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等的重要節點,成為發展商貿、商務、娛樂、醫療、科技、文化設施等現代服務產業的首選之地,從而帶動沿線區域的經濟發展;四是高鐵將旅客與貨物進行分開運送,降低了交通壓力,有效解決了運輸能力不足、運輸時間長的問題。
交通發展與城市化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城市化的發展會要求與之相匹配的交通模式;一定的交通模式形成后,城市化發展的范圍和進程也會隨之受到影響,進而拉動地區經濟增長,提高就業,保證社會持續穩定,形成正向發展的循環方向。
二、高鐵對城市空間重組的影響
(一)高鐵網絡覆蓋的經濟、人口密集區
從高鐵網絡來看,中國高鐵的服務范圍在空間格局上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自然社會條件等方面的空間特性基本是吻合的,高鐵建設無論是從長度、密度,還是從到達的廣度,乃至于與人民生活相聯系的緊密度、對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影響度來看,他們之間的聯系都越來越緊密。
從高鐵的運營速度以及高鐵可達的時間上來看,中國高鐵站點在短時間內可服務的經濟量達到經濟總量的接近70%,國內高鐵建設為社會經濟和人口需求服務的傾向性較為突出,其服務的空間范圍與國內當前的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狀況分布以及地形地質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基本吻合的狀態。
從現有的高鐵網絡來看,高網的空間水平由東向西呈現出遞減的態勢;從東、中、西部這三大地帶來看,高鐵網絡服務在東部與西部差異明顯,水平不一;從高鐵建設的時序上來看,已經建成的高速鐵路大部分都集中在東部中部等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經濟發展潛力較大,以及城市較為密集的地區;從高鐵站點可達的時間范圍和次數上來看,東部地區高速鐵路站點的可達時間十分密集,對比西部地區差異顯著。
(二)高鐵建設重塑城市空間結構
高鐵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縮短城市的時空距離,產生收斂作用。高鐵建設縮短了城市間的時空距離,為居民進行商品交換節約了大量時間,促進城市間經濟與社會相互聯系,有助于推動城市經濟區域一體化發展。另一方面,由于高鐵網絡在空間建設上具有非均衡性,從而導致城市區位條件發生變化,這對于重塑地區經濟和城市空間結構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高鐵作為一種新型的交通運輸方式,它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對沿線城市或地區的區域空間產生影響,城市空間結構向勞動力、技術、生產以及生活要素產生變化。中國高速鐵路規劃覆蓋的主要是經濟中高速發展區域、城市密集區和人口密集區。高鐵的規劃建設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城市空間結構格局的重組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在另一方面來看,高速鐵路的建設和發展也可能會使得東部西部地區經濟差距進一步拉大。
(三)加劇中心城市生產要素集聚
由于高速鐵路運行速度相對較快,運營里程長,沿線站點不會設置太多,因此一些較小的城市不會被設置為高鐵樞紐站,這些小城市必須通過它們所附屬的城市來增強其自身對外的可達性,增強對外溝通聯系。多條鐵路的匯聚進一步強化中心城市的區位條件,進一步加大它們與其他中心小城鎮或是地級城市的可達性的差異,從而產生“核心—邊緣”的效應。
從地理位置的區位上來看,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以及京津冀地區等大都市是未來高速鐵路建設的集中區域,這些地區交通區位條件的優化改善勢必會對人口的集中、生產要素集聚產生積極正向的促進效應。由此來看,從我國高速鐵路的選址規劃乃至建設來考慮,未來我國向北京、天津、深圳、武漢、廣州這樣的中心城市的鐵路可達性將會進一步提高,從而加劇勞動力、資源、技術和經濟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
三、結語
隨著高速鐵路的開通,核心城市與鄰近城市之間旅行的時間成本大幅度降低,城市間聯系加強,核心城市的“輻射范圍”進一步擴大,周邊的中小城市加入到核心城市的經濟體中,形成一個經濟集合體,使城市間的經濟內部聯系顯著增強。中國城市的競爭由原來的單個城市競爭發展成現在的以城市經濟群為經濟體的群體競爭,擴大城市群范圍,形成一種多元化的空間局面。
參考文獻:
[1]王姣娥,丁金學.高速鐵路對中國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研究[J].國際城市規劃,2011,26(06):49-54.
[2]廣佛肇黨校聯合課題組,王楚.高鐵時代的廣佛肇一體化發展[J].探求,2016(01):5-13.
[3]張超.既有隧道對臨近爆破的振動響應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4]廖晨曦.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探討[J].江西建材,2014(08):139.
[5]張婷婷.“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經濟合作”教學設計(中圖版)[J].地理教育,2016(11):21-22.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