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平

經過了一整個假期的休整后,學生黨們紛紛迎來一個新的學習階段。近些年在與大學老師的交談中,我常常聽到,不少孩子進入大學后,學業表現不佳、學習能力不高、學術追求不強,似乎丟失了目標、喪失了動力、迷失了方向。在探討中發現,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小學,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孩子的課業負擔過重、機械刷題過多、分數導向過大擠占了成長空間、固化了學習模式、消減了求知樂趣。用一位學者的話說,孩子們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累倒在起跑線上。所以,對于近年來的“雙減”政策,我高度支持。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把青春傾注于我所鐘愛的教育事業,傾注于每一個學生身上。當在今年的上海兩會上,聽到龔正市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健全義務教育‘雙減’長效機制,提高課堂教學、課后服務、課業輔導等校內教育質量,完善培訓市場綜合治理機制”時,我深感認同,也想談談我的認識和建議。
據我所知,2017年起,上海就已經試點“快樂30分”等課后看護服務,并大力整頓教育培訓市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2021年的中央“雙減”政策出臺后,上海各區學校整合資源、創新舉措、協同發力、扎實推進,校內活動提質增效,課后服務豐富多彩,培訓機構全面壓減,學生回歸校園,教育回歸本源,孩子們全面成長的生態環境更加健康,家長們課后看護的關切愿望得到回應。這里,我要給上海市政府點贊!
在鞏固拓展“雙減”工作成效的新階段,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義務教育‘雙減’長效機制”是抓到本質、切中要害的。機制建好了,可以固根本、管長遠,對此建議“雙減”工作可以從掌舵以下三個方向下功夫。
一是向內要質量,變革評價機制。深入推進“雙減”工作,育人模式要轉型,評價方式要變革。只有牽住“教育評價”牛鼻子,才能破除“唯分數論”,告別功利化傾向,根治教育亂象,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首當其沖的就是教育部門,建議要按照“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要求加快研制涵蓋道德素養、學習素養、體育素養、美育素養、勞動素養在內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撬動教育生態良性回歸。
二是向外要能量,建立共享機制。深入推進“雙減”工作,供給渠道要集中,配送模式要智能。目前,盡管各區各學校通過各自出招、深挖潛能,為課后服務引進了不少教育資源,但是品質難以保證、需求未必契合,有的薄弱學校、偏遠學校可能無力尋找優質資源。因此,在如何整合資源并充分利用上,建議要加快“數字化轉型”,依托“一網通辦”平臺,建立市級統籌的“課后服務資源供給配送庫”,經申報、評審后入庫,供學校結合實際、自主選擇、提前對接、納入計劃。
三是向上要力量,加強法治機制。深入推進“雙減”工作,人大制度要發揮優勢,人大代表要發揮作用。我呼吁,上海可以率先制定地方性法規,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維、法治手段為有關方面賦權、增能、定標、劃線;同時,市區兩級人大可以開展常態化專題監督,經常督,督經常,推動相關部門履行好教育職責。
舉網以綱,千目皆張。“雙減”政策是一招“先手棋”、一場“主動仗”,旨在以點帶面撬動整個基礎教育的價值重塑、技術重構、資源重組、策略重建,形成育人本位的教育新生態。要打好“組合拳”、出好“連環招”,立足當前破局治標,謀劃長遠強基治本,不斷增強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使各項改革舉措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讓“雙減”之舟行穩致遠,讓成長之花燦爛盛開。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市復興高級中學原校長)
389050102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