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

節假日想看煙花也只能驅車前往迪士尼,這樣新的“年俗”似乎已經維持多年了。除了“禁燃令”,上海亦在綠色生態發展和環境治理中取得不少突出成績。由于高度重視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上海在本市“十四五”規劃中進一步明確了大力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要求,提出制定全市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著力推動電力、鋼鐵、化工等重點領域和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降碳。
但仍存在“產業轉型升級”“能源優化調整”“交通結構完善”等多重復雜交織問題的上海正處于綠色轉型攻堅期,在低碳發展上還存在不少短板:煤炭在全市一次能源中占比達30%;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占比與頂級全球城市相比有較大差距;道路交通“三高”(機動車數量高速增長、高強度使用、高密度聚集)問題突出,特別是重型貨車保有量顯著高于其他城市;汽柴油車車均燃料消耗量顯著高于美國、英國、西歐等地水平。
電力是未來能源供給的主要方式,上海是典型的受端電網,市外受電量接近城市總用電的50%,受到輸電通道飽和、市外可再生電力需求緊俏等因素影響,市外來電的增量爭取越發困難;加之上海本身可再生能源稟賦有限,電力的低碳轉型任重道遠。
有一種能源,它的能量轉化率高、排放低、能量和功率密度高,甚至被認為是適應未來能源和環境要求的理想動力源之一。它就是氫能,由于燃燒產物是水,無環境污染,因此一曰為“世界上最清潔的能源”。基于氫的優點與潛能,在應對氣候變化、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國際上普遍認為氫能在全球能源轉型及提高能源系統靈活性方面將發揮關鍵作用,亦不失為本市可開發能源利用的一項好選擇。
綠色能源發展,首先要加快推動能源低碳轉型。大力發展光伏、氫能等可再生能源,爭取加大市外低碳能源消納,降低上海電網平均排放因子。鼓勵各類建筑住宅建設光伏發電設施,加強可再生電力的系統集成,將充電網鏈接電動汽車形成儲能網,應對可再生能源的不確定性,確保維持電力供應安全。在工業、建筑、交通加快實現電能替代,有效減少碳排放水平。在新城建設、城市更新、工業園區開發中建立“源網荷儲”能源系統,充分利用余熱、廢熱,進一步加大資源的循環利用。積極推進虛擬電廠技術應用,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提高分布式能源使用效率。結合韌性城市建設在能源管理上的應用,科學謀劃促進煤電有序減少。通過合理布局氣電,降低能源排放源的排放強度和提升城市能源供應安全水平。
其次,要盡快率先將氫能源領域納入管理體制中。現階段,由于市場用氫需求較小,我國目前在管理體制上還未把氫納入為能源領域,傳統煉化行業仍把氫作為工業原料使用。實際上,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的快速發展正在促使現有供應體系向綠色經濟高效的氫能供應體系轉變,如今在上海街頭能看到越來越多行駛著的氫能源大巴、公交車、重型長途運輸車等;在嘉定已建成的加氫站中,充3分鐘的氫氣車能跑300公里,而世界上先進的氫燃料電池體積更小、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充3分鐘氫氣可連續跑600公里。如果我國針對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的研究開發走在世界前沿,將促進中國向綠色經濟高效的氫能供應體系轉變。
再次,大型城市中氫能安全管理、儲存及使用要跟上。近些年,全球資本、技術、輿論等因素正共同催生本輪氫能熱潮。但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還是處于“談氫色變”的尷尬狀態中。由于“易燃易爆炸”是公眾對氫能的第一印象,氫氣和液氫被列在危險化學品目錄中,儲氫、運氫和加氫方面有嚴格限制。只要在涉及加氫工藝等的項目實施中,確定重點監控的工藝參數,裝備和完善自動控制系統,根據國家規范和標準設施控制方案、裝備緊急停車系統,確保應急管理智能安全一體化所接收的數據達到一定技術標準要求,并合理合規設計和實施,建好“安全檔案”,氫能的運用是能做到安全運行的。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教授級正高級工程師,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特約監督員,市九三學社市委委員)
3477501026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