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質量發展是近年來學界熱談的話題,主要從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環境變革等方面來達到目的,旅游景區在新發展過程中也需做到高質量、新格局發展,方可有更大發展空間和發展前景為他們服務。文章從五臺山景區旅游發展現狀、五臺山景區旅游發展困境、五臺山景區旅游高質量發展路徑三方面來進行論述,提出五臺山景區旅游高質量發展概要供管理者和決策者參考。
關鍵詞:五臺山景區;旅游;高質量發展
提到五臺山人們大部分不陌生,山西人都知道其所在地,外省人能知道其大概位置,但對于五臺山景區旅游業來說,與中國其他佛教名山相比還是有點差距。特別是2019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五臺山景區于2020年1月24日關閉,直到現在(4月27日)其他旅游景點陸續開放,而五臺山景區僅是開放進山,對于寺廟還是管理封閉中,沒有對外開放,失去黃金旅游時機——春節、五一等重大節日。山西2017年提出大力發展以“長城、黃河、太行山”為主題的旅游,而五臺山正好在太行山之顛,而且五臺山本地領導和決策者也有強烈發展景區的欲望,所以乘山西發展旅游之東風,用自己的有限資源來大力發展旅游及相關產業,以產業帶動其他行業,最后達到共同富裕。
一、五臺山景區旅游發展現狀綜述
《名山志》載“五臺山五峰聳立,故曰五臺”,五臺山景區是山西省內八家5A景區之一,也是山西省內世界文化遺產之一,雖名目多,但發展過程不盡如人意,距離人們的期望還有一定差距。比如游客容量問題、車輛容量和通行問題等是難以解決的,且知名度不夠高,雖然是5A景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地,但苦于宣傳和人們的認知等原因,現在外省和國外人們對其認可度和知曉度不是太理想,沒有想象的高。
對于到了五臺山的游客來說,因過去各種原因,大部分人們僅在五爺廟附近游玩,把其他地方忽略或不去,這對于游客來說是一大損失,對于景區來說也是一大損失,花145元的進山費僅游覽一小部分景區景點,太不劃算。為何會出現這現象,可能是原來人們對于塔院寺內大白塔和五爺廟(又名萬佛閣)宣傳太多,讓游客認為游完這兩個景點就游完了五臺山全部,實則不然,五臺山景區有太多可以游覽之地。
僅在五臺山景區內,通過購買門票后進入可以游覽的景點就有塔院寺內大白塔、菩薩頂108個臺階和相關傳說,如大鐵鍋傳說、康熙尋父傳說等,殊像寺中菩薩頭像的傳說;代螺頂、顯通寺、竹林寺、南山寺、龍泉寺、碧山寺、金閣寺、普濟寺、萬福閣、鎮海寺、羅睺寺等等。不需要購票進入的有佛光寺,是唐代木建筑,還有徐向前紀念館和舊居等可旅游之地,這些景點景區加起來沒有一周時間根本游不完。此外還有五個臺頂,當地大部分人都沒去過,但五個臺頂各有特色,是旅游中難得的好景點。可見對于五臺山旅游行業來說,是游與留間的博弈,如何能把游客留下來并把全部景點游完或大部分景點游完成了一個問題,對于當地決策者和旅游管理者都是較傷腦的一個問題,很多人游山西,把五臺山僅當做一個景點,用時半天到一天時間,僅可以簡單地游覽菩薩頂、顯通寺、殊像寺、塔院寺、五爺廟(又名萬佛閣)等附近幾個寺廟,其他都沒有游覽。
面對如此現狀,就是五臺山景區發展中遇到的困境,可能也是其他景點景區共有的困境,如何梳理此類問題并解決才是硬道理,是學者和決策者共同面對的問題。
二、五臺山景區旅游發展困境
(一)空間結構小
說到空間結構,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房間大小,面積多少。空間結構是從區位論、經濟地理論、產來集群論、分形理論來說的,對于旅游景點來說,含目的地、客源地、旅游生態、旅游服務和旅游開發等理論。五臺山的空間本身并不小,只是游客游玩的空間人為性縮小,也就是當地人說的五臺山游縮小到臺懷鎮游,臺懷鎮游縮小到五爺廟游,逐步縮小,最后由幾日游到半日或一日游。
其次五座臺頂沒有開發,游客去不了,把較好的旅游圣地隱藏了。五臺山北臺頂,海拔3061米,可以稱為華北屋脊,但游客去的很少,極少部分朝客去朝拜;東臺頂海拔2795米,西臺頂海拔2773米,南臺頂海拔1217米,中臺頂海拔2893米,五個臺頂各具特色,北臺頂看雪、東臺頂看日出、西臺頂看日落、南臺頂看花,都有不同觀景熱點,但是現在沒有開發成為規模,人們知道的甚少,且路也是不很順暢,成為弱點,所以還有開發提升空間。且本身在開發過程中沒有形成環路,導致交通擁堵,下面細述。
(二)行車空間小
車輛行駛空間小,從石咀高速出來后到臺懷鎮五爺廟,是雙向兩車道,且是山路,沒有形成交通順暢的大循環。曾經試過車輛存放于進山口售票處,但景區內居民多,景區內涉及三個鄉鎮,往北跨縣涉及繁峙縣,管理難,所以在短期內沒法執行。而現階段的旅游旺季經常形成擁堵,車輛進出難。
與其他景點沒有形成循環路徑,比如說一個口進、一個口出的循環方式。景區內停車困難,熱點景點僅是五爺廟、顯通寺、塔院寺附近,而這里景點密布,空間狹小,停車空間有限,所以停車難、行車難、車輛調頭難三難疊加,有時民居還出來收高額費用停車,抹黑景區,游客有苦難言,官方處理困難。
(三)客棧賓館位置無序
景區內早期沒有對客棧賓館進行規劃,居民自行修建,現在看是雜亂無章,距離遠近不同,位置高低各異,有的部分民居客棧樓間距幾米遠,難成規模。早期沒有認真規劃,可能也沒想長遠到現在這么繁榮,現在發現這類問題就不好拆遷處理、重新安排。現在有必要改善當前雜亂無章的客棧面貌,形成條理清晰、環境美好的客棧賓館設置。
(四)寺廟管理困難
寺廟內僧人是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兩個佛系,且僧人眾多,其習俗、禮儀、飲食、住宿等都有差別,管理者基本上是本地人——漢人,所以管理起來有一定難度。且寺廟眾多,位置分散,給管理增加難度。這需要統一思想,發揮統戰力量,把兩者關系處理恰當,形成全力,共謀發展。
三、五臺山景區旅游高質量發展路徑
高質量發展要內涵高、原則高、路徑高、思路高,只有按這個標準發展,才能真正達到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各行各業發展的集中追求,也是人們從空間載體、產業體系、生態文明、公共服務、體制創新等方面來考量的,可以說是對不同行業的不同高要求和高標準,達到這類要求和標準,質量就可以提高一段,達到當前所需要。五臺山景區也同樣需要高質量發展,也需要按高質量要求來提供服務和體系,來維護創新和發展,下面從不同視角來闡述五臺山景區高質量發展的具體途徑。
(一)文化興景
文化是我國及至世界精神文明的象征,也是一地一方的各類文明體現,五臺山也在其列,也可以從不同文化視角來體現其高質量發展需求。
1. 飲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是存在我國多少年來的傳統思想,也是馬斯洛需求理論中提到人類最基本的需求——生理需求,吃好才可以談其他,才可以工作、學習、生活、旅游,可見飲食的重要性。而飲食重要是不僅僅是吃,還要具備“色、香、味、形、意、養”等特征才可抓住食客的胃,方可留下游客。五臺山也有本地較多出色的食品,如五臺燴菜、五臺蘑菇、五臺牛肉和驢肉等,在本地有一定的名氣,要按食品六要素做出來,做到色香味俱全,形意養具備才能有特色,讓游客食用后流連忘返,這也是美食的制做方面留下游客的手段。
在美食設立中,既要考慮特色,又要考慮方便,有人提出設立美食街或美食城來補充,這樣可以滿足不同食客的需求,也可以讓人們從虔誠的佛教文化轉為普通人的生理需求,到不同旅游景點享受不同飲食文化和美食帶來的快感,也可以當做禮品帶走回去送親朋好友,一舉多得。
2. 佛教文化
前面說過,五臺山是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集合點,所以其佛教文化豐富,內涵多樣,是研究考查學習之地,也有全國為數不多女子佛學院(黑龍江有女子佛學院),可以研究佛教文化,用佛系心理來解釋現實困難苦難。全面推廣佛教文化,每一年或兩年召開一次全國乃至全球佛教文化大會,在學習“取經”的同時可以推廣宣傳五臺山,讓研究者來五臺山。
3. 傳統文化
把傳統晉商文化和關于山西五臺的相關文化穿插進來,如面食、剪紙、雕刻、泥塑等,我們在創新的同時要“守舊”,不忘過去,把過去美好的傳統文化要發揚和傳承下來,不要丟棄。在五臺山景區旅游中也是如此,并且融合部分鄉村生態旅游,把傳統鄉村的生活習俗、飲食習俗等傳承發揚下來,讓后代人也能感受到傳統美德。
4. 商業文化
晉商是近代中國歷史上山西商人最輝煌時期,也是山西人向外走的成功典范,這些商人把銀行票號開到全國各省和東南亞部分國家,可見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多超前。我們現代人也要有超前意識,在五臺山景區把商業文化表現出來,在景區下一步規劃中把美食一條街、商業文化街、紀念品文化街、佛教宣傳街等規劃進去,讓景區擴大經營范圍和經營場所,增加當地人民的收入和總體財政收入。
5. 娛樂文化
五臺山景區內現在娛樂文化設施相對滯后,現在晚上只能看演出《又見五臺山》,當然五臺山本身是佛教圣地,是清靜之地,不宜有太多的娛樂活動,但現代游客中有很多人習慣于夜生活豐富,娛樂自然少不了,可以考慮向外延伸,把相關娛樂設施和場所設置在距離景區稍遠地,如景區入口處或更遠些,讓人們晚上也有活動之地,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供游客參與,提高夜生活質量。
(二)建筑興景
五臺山中有較多建筑是中國很早的建筑,且選用材料也有考究,有研究意義和參考價值。五臺山南禪寺的確切建筑年代無從考證,其大殿明間西平梁下的墨書題記證明這座建筑物重修于唐建中三年,據此推測其建于唐代初期;五臺佛光寺東大殿建于公元857年,時間上僅次于南禪寺,位居我國排名第二的木結構建筑,被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五臺山南山寺建筑的石雕裝飾藝術完成于清末到民國中期,現存有大量石雕和泥塑,其中影壁是五臺山景區最大的,寬17.3米,高約8米,石砌底座,細磨青磚筑壁身,中嵌漢白玉石雕;五臺山龍泉寺始建于宋代,其石牌樓通身以漢白玉為料,其照壁正中所嵌漢白玉石雕,可以看作五臺山主要寺廟的微縮示意圖。上述僅是五臺山部分建筑,可以做為研究者研究古建筑的素材,也可以當作五臺山境內古建筑參觀學習的典范。
(三)空間興景
拓展空間,擴大容量和體量,可以接納更多的游客,這樣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帶動整體發展。五臺山景區現在空間范圍小,沒有環路連接,游客承載量小,要想發展壯大,需大量擴大空間,把現有的景點向外擴散,分散游客集中度,道路形成環形或用其他交通方式,如小火車或其他軌道交通,讓汽車停于景區外,減少環境污染,可以適當增加游客的承載量。對于五個臺頂也要開發,挖掘資源,提升旅游空間,拓展觀景平臺,讓游客從五個臺頂上觀察到不同的景色,充分利用“五臺”的真正內涵與外延。
(四)生態保護
五臺山不僅是觀景和佛教圣地,也是植被覆蓋率較高的景點,對于生態保護是刻不容緩的一項政治任務,在開發過程中不可破壞植被,還要防火。2019年初五臺山五爺廟前香爐著火一次,2020年初佛母洞旁森林著火一次,后一次對于植被有一定的損壞,可見我們的防火任務嚴重。不僅如此,在后續的開發與規劃中也要保護自然生態系統,不可破壞,要響應國家號召“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緊密配合,不可舍一取一。
(五)紅色旅游
五臺山塔院寺內有抗戰時期毛澤東和相關工作人員路居館,此外五臺境內還有徐向前紀念館和舊居,有白求恩抗戰時期救治傷員之地,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八路軍總部舊址等,讓游客在佛教圣地也有紅色文化滲透,游覽過程中也可以感悟抗戰時期人民軍隊的艱苦與艱難,可用紅色教育來拓展佛教文化的外延。
(六)集中連片
景區景點集中連片,成為高密度的景點景區,把五臺境內的相關大量景區(除五臺山外還有駝梁山原生態景區),周邊定襄閻錫山舊居、西河頭地道戰舊址,繁峙平型關,代縣雁門關,忻府禹王洞等景區集中起來,形成旅游景點集群,旅游產業集群,讓游客來了后游玩的時間更長一些,拓寬游玩空間,延長游玩時間,形成一大型游樂區域。
總之,五臺山景區的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重大課題,也是當前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更是當局領導和決策者要考慮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這些理論觀點是筆者自己的一點思考,不一定非常成熟,可以當作決策者的一點建議,以供參考。對于上述觀點,有些可能與現實不匹配,但大部可以借鑒使用,以提升五臺山旅游景區的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任保平,張倩.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設計及其支撐體系構建[J].改革,2019(10):26-34.
[2]岳瑞波.山西黃河旅游景點可持續開發問題與對策分析[J].林業經濟,2018(09):77-82.
[3]連煜.堅持黃河高質量生態保護,推進流域高質量綠色發展[J].環境保護,2020(01):22-27.
[4]金碚.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8(04):5-18.
[5]王永昌,尹江燕.論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及趨向[J].浙江學刊,2019(01):91-95.
[6]楊瑞龍.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的制度來保障[J].經濟學動態,2019(07):63-68.
[7]蔡之兵.如何實現高質量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J].經濟,2018(08):96-98.
[8]范恒山.凝心聚力推動高質量發展[N].中國經濟導報,2018-04-4(02).
[9]岳瑞波.“一帶一路”背景下五臺山旅游業發展分析[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10):37-39.
[10]盧鴻雄.試論五臺山佛教文化與旅游經濟發展[J].經濟師,2019(03):291-292.
[11]馬巍,楊寶.國防視域下北宋五臺山佛教發展芻議[J].五臺山研究,2018(12):36-42.
[12]賀星.基于游客滿意度的五臺山旅游發展研究[J].商業經濟,2019(08):63-64.
[13]艾斐.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學術結晶——評《五臺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J].五臺山研究,2017(03):61-62.
[14]張友德.五臺勝境——龍泉寺[J].廣西城鎮建設,2016(05):108-121.
[15]岳瑞波,韓子貴.黃河中下游沿岸景點汛期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研究[J].社會科學家,2020(11):38-43.
[16]岳瑞波,譚丹.中觀經濟背景下的我國鄉村旅游業發展[J].社會科學家,2019(09):82-87.
[17]吳必虎.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0.
[18]安樹偉,等.山西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19.
[19]張兵.五臺山南禪寺[J].文史月刊,2016(01):57-61.
[20]張玨,李瑞君.建筑形式背后的意蘊——以五臺山佛光寺的場所精神分析為例[J].美術研究,2017(06):122-123.
[21]許春麗.五臺山南山寺建筑石雕裝飾藝術探微[J].五臺山研究,2018(04):43-47.
[22]張友德.五臺勝境——龍泉寺[J].廣西城鎮建設,2016(05):108-121.
*本文系山西省科技廳2019年軟科學項目(2019041037-1,黃河流域山西段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山西文化廳2020年藝術科學規劃課題項目(2020A050,黃河流域山西段文化旅游高質量開發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忻州師范學院)
10725005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