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瑩



摘要:文章利用改進的Tapio脫鉤模型,分析了我國2001~2017年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之間的脫鉤關系,評估了我國在這十六年間的碳減排效果。結果表明2001~2017年我國碳排放量總體上表現為正態分布,成倒U形狀。就脫鉤狀態而言,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強脫鉤和弱脫鉤階段,且大部分年份為弱脫鉤,總體上脫鉤效果較好,但是減排壓力依然存在,因此本文在研究的基礎上,對我國的節能減排、平衡發展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經濟增長;碳排放;脫鉤分析
經濟發展與碳排放關系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門話題,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具有碳減排的雄厚經濟基礎,同時也可帶動其他發展中國家協同減排,這也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十三五”規劃中對碳減排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脫鉤表示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會消耗更少的資源,這是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最理想的模式,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之間的脫鉤狀態是判斷低碳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因此,分析這一時期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之間的脫鉤狀態,能深入了解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碳排放在經濟轉型期間的變化,對制定以脫鉤為導向的碳減排政策建議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脫鉤彈性指標模型的建立
(一)碳排放量核算方法
碳排放量主要來源于化石能源的大規模燃燒,本文根據《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選取以下八種能源來計算碳排放量,碳排放量計算公式為:CO2=Ai*×(×低位發熱量×CO2排放因子×碳氧化率×標準煤轉化系數),其中CO2為碳排放量,Ai為第i類能源消費量。
(二)脫鉤指標的選擇與脫鉤模型的建立
脫鉤理論常被用于分析解決經濟與環境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脫鉤指標也被用作判斷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的工具。使用最為廣泛的是Tapio脫鉤指標,本文參考Tapio引入交通運輸業作為中間變量的做法,進行相應的變量變換,由于碳排放是能源消費產生的,而能源消耗主要是由工業、建筑業的生產引起的,集中在第二產業,故而引入能源消費量(EC)和第二產業生產總值(GDPI)作為中間變量,將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脫鉤指標分解為碳排放與能源消費量的脫鉤指標、能源消費量與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的脫鉤指標和代表第二產業發展狀況的第二產業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脫鉤指標。具體公式如下:
t(CO2,EC)=/(1),該指標衡量了能源消費量變化所導致的碳排放量的變化。各種化石能源的消耗是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一定會產生大量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增多,因此,這個指標也叫減排脫鉤指標。
t(EC2,GDPI)=/(2),該指標衡量了第二產業總值變化所導致的能源消費量的變化,反映第二產業對能耗的依賴程度。
t(GDPI2,GDPI)=/,t(GDPI,GDP)(3)為第二產業發展彈性指標,反映經濟發展對第二產業帶來的影響。
t(CO2,GDP)=/=t(CO2, EC)*t(EC2,GDPI)*t(GDPI,GDP)(4)
參考Tapio脫鉤指標,可根據脫鉤指標范圍將脫鉤狀態劃分為八種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當 ΔGDP>0 時,脫鉤彈性值越小,則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脫鉤效果越好。當△GDP>0且△CO2<0,t(C,GDP)<0時表現為最優的強脫鉤,說明碳排放增長率為負,經濟發展增長率為正,這是經濟發展與碳排放最理想的狀態。
(三)碳排放脫鉤效應結果分析
1. 我國碳排放情況分析
從圖1中可以看出,2001~2017年我國碳排放量總體上表現為正態分布,其走勢呈倒U形狀,即2001~2009年碳排放量呈波動上升趨勢,2010~2017年則明顯下降,不過碳排放增長率總體上呈現波動下降趨勢。從2008年開始,碳排放增長率一直為負值,即2008年以來,我國碳排放量一直呈下降趨勢,這說明我國這些年的碳減排治理效果非常好,正在朝著低碳經濟的方向發展,這與我國舉辦奧運會以來政府倡導的“低碳經濟,綠色出行”密不可分。能源消費總量整體上沒有明顯的波動,整體上看呈小幅上升趨勢。
2. 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狀態分析
從圖2中可以看出,2001~2017年我國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狀態大多呈現強脫鉤和弱脫鉤狀態,二者交替出現。整體來看,碳排放與經濟增長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惡化階段(2001~2010年)、改善階段(2010~2017年)。第一階段從強脫鉤逐漸惡化為弱脫鉤狀態,這主要是跟我國在“第十個五年計劃”期間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保持國民經濟較快發展有關,這一時期第三產業還沒有占據主導力量,而要促進經濟快速發展主要還是依靠工業、制造業等高耗能產業,從而導致碳排放量的增長速度加快。另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員聚集程度不斷提高,導致交通運輸業面臨較大的碳排放壓力。第二階段,脫鉤狀態主要以強脫鉤為主,這與我國開始優化產業經濟結構密切相關,在創新驅動戰略的推動下,我國開始加快科技進步的步伐,培育出了很多低耗能的新型綠色產業,大大降低了碳排放量。2015年,為落實北京的首都功能定位,黨中央提出我國要“走好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同時“十二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要通過節能減排來發展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這些政策的落實對實現我國碳排放強脫鉤狀態有很大促進作用。
從圖2可以看出,我國碳排放與能源消費量脫鉤狀態呈現多樣化,但總體來說表現為強脫鉤或擴張連結狀態。自2010年以來,我國該指標大部分年份處于強脫鉤狀態,這說明隨著能源消耗量的增加,碳排放量的增長有降低的趨勢,即碳排放增長速度不及能源消費增長速度,這體現了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減排政策逐步加強,并且能源消費結構也在逐漸轉變中。
能源消費量與第二產業生產總值脫鉤狀態多表現為弱脫鉤,僅在2014~2015年產生復鉤現象,其余年份脫鉤彈性數值大多都小于0.5,說明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高于能源消費量增加的速度,基本上實現了第二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能源消費量的相對下降,這與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不無關系。至于2014~2015年期間反彈回強負脫鉤的現象,其中的原因很復雜,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但國家新型工業化道路仍處于探索階段,還遠沒有達到制造強國的水平,最根本的原因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基礎制造水平也很薄弱。而為了達到調整經濟轉型和創新升級的戰略目標,過多地追求高端裝備制造業銷售產值的提高,市場滿足率卻不能達到相應的水平,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產能過剩,因此,出現了能源消耗增加而第二產業的發展卻在倒退的情況。而隨著“十三五”時期繼續提出的經濟增速指導性指標和環境保護約束性指標,以及“創新、綠色、協調”的新發展理念的貫徹,能源消費量與第二產業總產值又重新恢復到弱脫鉤狀態。
從第二產業發展脫鉤狀態的分布來看,大多處于弱脫鉤和擴張連結狀態,意味著第二產業增長速度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基本一致。2003~2004年處于擴張連結狀態,其脫鉤數值最高達到1.18,表示國內生產總值每變化1%,第二產業生產總值變化1.18%,國內生產總值對第二產業的影響較大,而處于弱脫鉤狀態的脫鉤彈性數值也幾乎都處在0.5以上,這說明國內經濟的發展對第二產業的依賴度還有待降低,GDP的“工業性”還很高。另外,弱脫鉤狀態和擴張連結狀態交替出現,GDP增長率和第二產業總產值增長率高低變化具有不確定性,這也體現出目前我國雖然總體上保持了經濟中高速穩定增長,但是第二產業的發展由于缺少核心技術和創新,還處在過度依賴投資增長的不穩定階段,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亟待加快。
二、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運用脫鉤模型,基于2001~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費量與碳排放量的相關數據,進行了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之間的脫鉤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技術革新速度的加快,我國碳排放的脫鉤狀態良好,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多為弱脫鉤,說明碳排放量增長速度不及經濟的增長速度;第二階段為強脫鉤,碳排放增長率為負值,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還實現了碳排放量的負增長。雖然我國的碳減排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脫鉤狀態并不穩定,第二產業對能源以及國內生產總值對第二產業的依賴度還很高,脫鉤指數有待進一步優化。
基于以上結論,對優化我國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脫鉤程度有以下建議:第一,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首先,要進一步增加第三產業比重,減少經濟對第二產業的依賴度,鼓勵科技型企業進行自主創新,掌握重點領域的核心技術,補齊我國先進制造業缺“核”少“芯”的短板,從而淘汰掉落后產能,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其次,要促使產業向低碳低耗能方向傾斜,出臺相關條例約束污染及能耗標準,擴大節能型綠色產品設備的使用,從源頭上降低碳排放量。
第二,優化能源結構。我國大部分地區的主要利用能源還是煤炭、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使用相對有限,因此,還應進一步推廣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的使用,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清潔能源生產技術,并鼓勵居民低碳消費,改變能源消費結構,減少碳排放。
參考文獻:
[1]王堯.京津冀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效應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9.
[2]朱歡,鄭潔,等.經濟增長、能源結構轉型與二氧化碳排放——基于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11):22-25.
[3]趙明軒,呂連宏.中國能源消費、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之間的動態關系[J].環境科學研究,2020(12):12-25.
[4]趙玉煥,孔翠婷,李浩.京津冀地區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研究[J].中國能源,2017,39(06):20-26+15.
[5]曹慶仁,李瑩.北京市居民消費支出與碳排放的脫鉤關系及影響因素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20(03):11-15.
[6]高志剛,劉晨躍.新疆經濟發展與碳排放量的脫鉤機理研究——基于tapio脫鉤指數的分解[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5(07):13-22.
(作者單位:華北理工大學經濟學院)
2445500783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