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淥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資本市場不斷完善,在股權分置改革的不斷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國有上市公司以及民營上市公司出現在資本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關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也越來越豐富,并集中于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后果、手段以及相關的投資行為等各個方面。文章將以ST上市公司A企業為研究對象,結合其實際情況,分析A企業盈余管理的動機以及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提出改進對策。A企業的做法在資本市場已經不是個例,目的是為了保住上市資格,但是實際經營情況還有待提升。為此,希望文章的研究能夠為廣大ST上市正確做好盈余管理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ST上市公司
當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出現異常現象,或者是經營不善導致各類異常情況的出現,且連續虧損兩年,那么該上市公司的股票代碼前將會標識“ST”,目的是為廣大投資者帶來一定的警示作用,同時也是督促企業能夠改善經營狀況。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的ST公司為了保住當前的上市資格會采取盈余管理,但是大部分都是粉飾財務報告,而未真正改善企業實際經營情況,對于企業可持續發展將會帶來巨大不良影響。基于此,本文將對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進行探討,以期望讓上市企業正確認識盈余管理的價值,并結合自身問題進行改進。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分析
(一)避免企業被退市
國內企業上市的程序非常復雜,而且審核條件也非常嚴格,所以對于一家上市公司來講,能夠上市需要花費巨大的時間、精力以及金錢。當成功上市之后,公司可以通過證券市場實現大量融資,非常有利于企業進一步擴大規模,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及市場占有率。同時,在政府補貼以及人才招聘等方面上市公司也有一定的優勢。如果企業經歷了連續兩年的虧損,如果第三年繼續虧損,將會面臨退市的困境,這就意味著企業之前所付出的心血將付諸東流,其相關優勢也會隨之消失。因此,對于已經標識ST的大多數企業來講,難以通過有效手段改善當前經營情況來講上市資格真正保住,而通常的做法是借助盈余管理粉飾財務報表,讓企業從財務數據上實現了“扭虧為盈”,從而達到預期的目標。
(二)在高管薪酬契約動機的激勵下實施盈余管理
兩權分離制度是大部分上市公司應用的制度,也就是上市公司的所有者會聘請經驗豐富、綜合能力強的職業經理人來負責公司的相關業務。為了能夠調動管理者的積極性,公司會制定激勵機制,主要目的是讓管理者能夠全身心投入經營,同時,也是為了將兩者之間存在的一些矛盾以及沖突消除,往往會將公司經營業績與管理者掛鉤。所以,從管理者角度來講,為了獲得更多回報往往也會通過盈余管理粉飾財務報表,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三)融資動機
當上市公司被標識“ST”之后,投資者已經投資的資金將存在極大的風險,同時,準備投資于該公司的資金也會有退縮的情況。對于ST上市公司來講,當企業連續兩年虧損之后,投資者將很難對其進行投資,加之企業自身沒有良好的經營業績以及財務指標,若要從銀行獲得貸款難度更大。如果企業沒有資金保障,那么生產經營將會止步,甚至影響其生存與發展,因此企業為了滿足融資需求,所有有著非常強烈的摘帽動機,會通過盈余管理手段達到預期的目標。
二、案例分析
(一)企業基本情況
企業(以下稱之為A企業)的前身涉及到軟件研發與銷售、餐飲、辦公、購物、賓館等各項業務,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并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現階段,其業務主要集中在藥物研發。2014~2015年,A企業凈利潤為負,意味著2016年如果繼續虧損將會面臨退市的問題,從而引發的風險與損失將無可估量。因此,對于企業來講2016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從實際情況來看,A企業在2016年通過盈余管理對財務報表進行了粉飾,讓投資者看到了企業良好發展的一面;同時,通過引進醫藥研發服務業務以及出售不良資產,使其在2016年的凈利潤達到了1.39億元,所以在2017年實現了成功摘帽。
(二)A企業盈余管理存在的問題
1. 經營業績不佳
A企業2012~2016年的企業利潤率(如表1所示)。
通過分析表1可以發現,由于自身盈利能力不足,整個經營成果并未得到提升。如果營業利潤率比較高,意味著因為銷售產品而獲取的利潤就會比較多,這也可以說明A企業有著較強的盈利能力。從2012~2015年,A企業的營業利潤率在逐步降低,其中2014年與2015年連續兩年為負值,由此可見,此時A企業的盈利能力已經到了很差的地步。
同時,通過分析A企業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可以明確其現金流水平,有關A企業近幾年的現金流量情況(如表2所示)。
通過表2分析來看,2012~2015年A企業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持續下降,特別是2014~2015年的經營活動,其現金流量凈額為-9.86百萬元與-5.82百萬元。當現金流開始不斷下降,也就說明企業的經營水平已經不斷降低。2012年,在政府補助的支持下,A企業的現金流量有大幅度的提升,2013~2015通過政府補助、減少酌量性費用等手段調節盈余,2016年通過出售大量不良資產以及資金重組對盈余進行調節,最后扭虧為盈,成功避免退市。但是整體來講,在通過盈余管理之后,A企業的相關指標應當實現提升,但是可以從表2中看出,在2017年明顯是大幅度下降,這就說明A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很差。雖然盈余管理幫助企業保住上市資格,但最終卻難以持續創造價值。
2. 監管與處罰力度不足
從我國證監會實施的監管與處罰手段來分析,主要問題是:第一,監管處于被動狀態,通常是事后監管,也就是當上市公司出現異常現象之后才開始進行監管,這種事后監管、被動調查的模式,將會為企業粉飾財務報表留下漏洞。第二,處罰力度有待提升。處罰通常都是在經過各方面調查甚至幾年之后再進行處罰,這樣的處罰周期必然影響到懲戒的效果。同時,在對違規公司進行處罰的過程中,通常受處罰的是企業,而對于責任人以及管理層的處罰并不明顯,相比通過盈余管理獲得巨額利潤來講,這類懲罰并沒有產生實質性作用。
3. 市場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是我國證券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投資者之所以投資,其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獲取應有的回報,在投資之前需要了解投資對象的信息,從而選擇風險更低的對象進行投資。但是投資者所了解到的信息,僅僅只是上市公司想給投資者看到的信息,很多真正的信息并未公布。投資者主要是從財務報表、董事會公告、控股說明書等途徑掌握投資公司的信息。因此,投資者如果所了解的信息不準確,意味著無法正確判斷投資,那么就有可能會出現失誤,并出現巨大的損失。
基于高管薪酬契約動機的原因,管理者與所有者成為合同雙方。但是管理者對企業盈利能力、主要財務指標等關鍵事務并沒有為所有者做全面、深入的解釋,甚至可能會有意模糊一些項目。同時,會基于信號傳遞理論,讓企業之外的一些投資者與利益者等無法對企業真實信息進行掌握,那么這就會導致投資者很難辨識企業調節利潤的具體方法,最終也就無法對企業的價值做出精準評估。
三、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改進建議
(一)企業自身解決措施
對于ST上市公司來講,唯有從自身入手找到解決方法,才能真正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第一,建議企業對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從A企業來看,現階段的利潤就是醫藥研發服務業所創造的利潤,而其他子公司,例如,部分賓館、購物、辦公等業務已經逐漸停產。面對這樣的經營現狀,目前需要做的是合理分配好企業的資金,也就是將資金全面集中到擁有一定發展空間子公司,或者是一些已經停產有發展空間的公司,從而形成企業旗下子公司相輔相成的運作模式,有利于對盈利風險進行分散。同時,建議企業多積累優質客戶,目的是將利潤來源增加,從而將銷售收益提升起來,可助力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使其保持穩定。整體來講,合理分配資源將是企業實現健康發展的關鍵手段。第二,注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從A企業的發展歷程來看,為了避免退市采取了盈余管理,雖然當年相關指標有上升的趨勢,但是第二年又迅速下降,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現階段,A企業將通過國內醫藥產業創新和轉型升級的契機,著力夯實仿制藥CRO業務,抓住這個機遇,通過技術創新研發具有專利、政府特許,通過具有差異化的醫藥產品與技術,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從而獲得更多經濟效益。
(二)加大監管以及懲罰力度
第一,改善監管方式。從證監會的角度來講,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自身的盈利質量指標等關鍵信息。例如,財務報告,必須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對每股經營活動具體產生的現金流凈額進行披露,同時加以指標的詮釋,其中一些重大行為更應該充分披露,例如,并購、資產重組、政策變化、資產交易等,因為這些行為會對企業經營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必須進行披露。第二,提升懲罰力度,例如,會計信息失真的上市公司,特別是審計造假行為,必須嚴懲不貸。此外,對于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變更事務需要進行處罰,而針對因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而遭到解聘的會計師事務所給予鼓勵,這樣才能讓妄圖收買審計意見的上市不能得逞。
(三)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完善信息披露
第一,堅持從最大限度保護投資合法權益的角度入手,促使上市公司充分披露相關信息,并接受社會公眾、媒體、證券市場的全面監督。尤其是對于ST上市公司來講,更要嚴格審視其信息披露質量,其中審核的重點應該是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
第二,加強《上市公司監管條例》的完善,并結合實際情況對《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進行適時修訂,還要對《股票上市規則》等其他條款進行不斷完善,這樣做一定程度上能夠改善信息不對稱的現象。
四、結語
綜上所述,從我國大部分ST公司摘帽經歷來看,當經營、財務等問題日益嚴重之后,為了保住上市資格,會通過財政補貼、關聯交易、資產重組等盈余管理方式達到預期目標。但是大部分ST公司只是粉飾了自己的財務報表,而生產經營能力沒有得到改善。僅僅粉飾財務報表,嚴格來講就是屬于欺騙投資者的行為,也只是管理層或者是所有者為了獲取巨額利潤的方式,但是企業在未來發展依然可能會陷入困境。從監管層面來講,重點是提升監管與懲罰力度,讓廣大上市公司不敢有非法行為,從而促進我國企業以及市場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洪一,王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24):107-109.
[2]程海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究[J].會計師,2020(18):29-30.
[3]楊露.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0(09):71-72.
[4]朱麗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案例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20(20):94-95.
[5]李平.ST上市公司“摘帽”成功概率與盈余管理相關性研究[J].財會通訊,2020(14):88-91+103.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
1824500783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