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雪晴 楊樹亞
【摘 要】互聯網發展給教育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沒有未來的教師,就沒有未來的技術,標顯了教師的未來教育之高位,更標注了教師“用信息技術托起高質量教學”的專業發展之要。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全景式教學,能融煉智慧技術,聚合生長力量,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全景式教學;深度融合;教育教學技術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10-0060-02
【作者簡介】1.戴雪晴,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黃山路小學(南京,210019)教師,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2.楊樹亞,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南京,210019)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一、全景式教學與技術融合的可能性與必然性
全景式教學,是基于整合場景、資源、平臺、時空、方式等要素,以整體實現學生學習全面升級及教師專業發展為目標,關注人與技術、環境場域的關聯融通,體現“全過程、跨邊界、多樣態、超時空、整體性”基本特征,讓學習可見、可聽、可感,全面展開的一種全員參與全過程的結構化教學方式。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黃山路小學積極探索的全景式教學,是在實施國家課程的前提下,貫通課內外的互聯時空,關注全過程的學習方式,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實現全體學生參與的跨界融合教學。就全景式教學而言,是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關注以人為本,多維度優化信息技術的支持過程,為促進學生全面學習提供了很大可能性;就信息化本身的價值來看,技術需要應用場景來實現,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合,以實現信息技術的價值。因此,用技術提供充分的學習資源,依托信息技術拓展學習體驗,為教與學開辟了新通道。
二、技術支持下全景式教學的價值取向
1.信息資源的全面調動。
全面調動信息資源,就是把各種資源要素進行整合,信息間相互作用與影響,形成全景信息場。在教學層面上,教師不以偏概全,更不是以一種簡單的技術與教學的混合或相加形式,而是全面調動資源。先是理性進行“四種分析”:一是學本分析,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規律、生活經驗和學習能力入手,找準教學融合的興趣點;二是技術分析,細心理清技術路線,從 “學習—應用—支持”自然架構學的橋梁,找準技術支持的支撐點;三是資源分析,精心分析信息資源、技術資源、人力資源以及課堂生成資源,找準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點;四是環境分析,用心對技術應用進行分析,選擇最大限度發揮作用的教學環境,避開應用過度依賴,找準全景源頭。
2.激發兒童的全面感知。
激發兒童的全面感知,不僅要激勵兒童自主探索學習,還要讓兒童生發由內而外的融合體驗學習,實現學習目標。學習總是發生在一定的時空中,就學校探索的項目式、主題式全景假期作業而言,完全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假期作業。如我們堅持以“金陵”人文環境為主線,圍繞 “走一走,做一做,秀一秀,學一學”四個主題,為兒童定制假期學習生活,突出實踐、閱讀、能量、堅持、創意、童話、夢想7個關鍵詞,并通過微視頻將所行之景在校園網絡空間傳達。
3.面向全體的全面體驗。
就面向全體的“面”而言,指向兒童學習活動參與的廣度。全面體驗指向在整體活動過程中有思考、有發現、有體悟。從某種意義上說,技術為學習創造了更多機會,特別是以技術融合課堂支持學習,讓靜態的學習更形象,抽象的知識更直觀;尤其是關聯到推理過程演繹、活動指令發布、變式對比解釋、表達模型建構的學科學習,無不顯示出技術應用的價值,使得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融合應用為主體的全面體驗更深刻。
三、技術支持下全景式教學的效能分析
一切現代教育教學都是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從這個角度看,發展人的探索路徑要摒棄單一方式和單向度思考,要積極營造新的學習環境,生發新的教學方式,實現教學內容可視化、學習空間易交互、教學方式可選擇、學生發展可測量,從而有效建構一種“多維、立體、開放”的教學全景。
1.教學內容可視化。
技術支持下的全景式教學內容可視化,是將抽象的內容轉化為易于識別與理解的可視化元素。在信息可視化的基礎上,重點凸顯學習內容的緣起、生成與架構,支持學習過程全程可見。如在語文教學中,音形義的學習、關鍵詞句的理解等,都可以基于形象化、直觀化的表達,使任務式的學習于“文”中而“語”;數學學習,多以畫圖、列舉、類比、建模等多種形式來呈現,借助演示、同步投屏、視頻微課等技術手段使教學內容可視化,體驗式的學習于“學”中可“數”。
2.學習空間易交互。
全景式教學中的學習交互,是跨邊界的教學融合與超時空的學習樣態,包含內容與學習環境的交互、資源融合與學習共享的交互、信息與學習方式的交互等。在當下以學為中心的互動教學中,如何讓學習注入互聯網思維,使在線空間可以對話,信息技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網絡同步互動課“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通過技術支持,以同一份“理學單”為抓手,讓學生自己理、自己研。數學與科學的融合教學探索,從實驗探究到驗證結論的過程中融合多種學習方式,且內容上也有層次性的互通互聯,如小球的滾動實驗視頻用于數學的立體圖形學習。
3.教學方式可選擇。
方式變革是全景式教學研究的要點。如數學活動課教學的練習環節,通過活動端口到分組競爭板塊,根據思維導圖、公式、統計圖表等選項,選擇輸入互動主題,教師可自主設計教學游戲,并結合游戲難度系數設定正確項和干擾項。學生分組進行游戲競賽,系統自動評價,形成正誤對比。顯而易見,常規學習方式在評價中透露出不平常的變革價值,即此項技術的應用不僅適用于教師備課系統,也適用于學生操作學習系統,并可同步手機端操作。
4.學生發展可測量。
新時代教育評價制度改革已從局部改革進入總體改革,學生增值評價與綜合評價的探索正逐步走向專業化。學校探索的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大數據測量與分析,是通過在真實的學習場景中,實時采集學生學習活動的數據,依托校園智慧平臺的信息錄入,進行數據化分析,以此判斷學生發展的狀況,進而清晰捕捉存在的問題,推動學生評價模式不斷優化。實踐中,在學生學業水平的數據收集方面,從整體上橫向評價班級學科教學水平,從個體上縱向觀測學生發展情況。不僅在平臺上收集分析數據,還適當利用智能化軟件結合細目表收集數據,自動分類處理生成分項系統數據,監測并及時反映學生某個知識點的漏失。
關注學業發展,更要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學生評價模式雖然不斷完善,但是也面臨一些問題,如針對學生德行素養、基礎知識、學習生活能力等評價要素,如何在評價中無間斷獲取數據,如何生成可信度高的評價等還需不斷加強研究。技術要為評價的進步提供全面的支持,成為測量學生發展的關鍵手段。
134050118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