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化教育的推進中,南京市建鄴教育人一直走在率先探索的道路上。他們關注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全景應用,既注重新技術與新方法的嘗試,也注重技術的教育效能,以信息技術覆蓋人的整個成長過程,運用技術優化教學決策,在追求學習新生態的道路上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實踐。
【關鍵詞】學習新生態;信息技術;學習空間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10-0064-02
【作者簡介】沈書生,南京師范大學(南京,210097)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特定的教育樣式往往與特定的教育文化有關,區域教育文化的形成與其特有的教育生態有關。在教育改革與實踐過程中,建鄴教育能夠圍繞當前信息化變化的特征,從人與學習空間的關系出發,積極探索新時期學校發展與教學的內涵變化,通過大量的信息化教育實踐行動,不斷豐富和完善學校教育變革的路徑,形成了許多比較有價值的實踐經驗。
一、構建信息時代的學習生態
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人類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改善。在此過程中,學校教育中出現的許多低效能問題,也促使人類開始追求向技術借力,運用技術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
人們對于教育中的問題發現的程度有多深,那么對于信息技術的教育價值的認識水平就會有多高。當新的技術出現以后,教師從“站在岸邊”觀望,到“涉入其中”進行嘗試,再到游刃有余地應用技術來支持教學活動,從簡單地運用技術進行教學改變,到借助技術優化教學行為,技術正在從過去的“輔助者”變成當下的“支持者”,從過去的可有可無變成了當下的不可或缺。由于技術的融入而創生的學習新生態,正在改變教學關系與學習關系。
二、注重人與技術的協同發展
從投入與產出比的角度來看,教育信息化有沒有提升教育的效能呢?對于具體的學科來說,信息化到底解決了學科的什么問題呢?基于此,建鄴教育進行了一些具體的實踐。
1.發揮群體主體責任,創建現代學習空間。
建鄴教育能夠從不同群體的特定責任需求出發,面向不同群體建立與其角色分工相一致的信息化能力建設,為區域的信息化教育提供了保障,從而為設計并創建符合教育需要的學習空間奠定了基礎。這里有高速的網絡支持,有各種支持交互的電子大屏等。學科教師置身于新的學習生態中,他們在課堂中或課外嘗試運用不同的工具來支持自己的學科教學,不同的技術都能夠彰顯出獨特魅力。
2.關注技術價值變化,設計多種學習樣式。
在信息技術應用實踐的過程中,信息技術有多方面的學習價值:一是作為學習內容并成為人的基礎素養;二是作為學習工具并成為人的基本技能;三是作為學習特色并成為人的專業特長。基于上述多方面的理解,建鄴教育既注重強化信息技術相關知識或技能的學習,也注重引導廣大師生運用信息技術變革教與學的方式,通過線上與線下的結合,積極探索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個性化學習路徑。
3.重視學習風格差異,提供多重學習體驗。
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往往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學習過程就是要通過設計多種學習活動,幫助學生以符合其個性特點的方式完成認知行為。當學生置身于真實的世界,各種外部事物作為學習的刺激物,就有可能會引起學習者產生一定的反應。教師通過適當引導,讓學生對特定的客體產生認知。學生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產生認知沖突,這是激發學生產生學習欲望的重要動因。建鄴教育巧妙地向技術借力,通過建立多樣化的學習體驗場景,積極引導學生身體與心理的共同體驗,有效促進了“行為—認知”的共同發展。
4.減少個人主觀判斷,基于數據合理決策。
建鄴教育在實踐中注重培養數據意識。教師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軌跡,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差異性有了準確判斷,可以更好地診斷教學問題,做好教學決策,給予不同學生有差異的學習指導。
1011501186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