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童”在變,無論他們的身高,還是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理解力、價值觀,抑或是參與社會的意識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智能設備、海量的信息資源、龐大的社交平臺等構成的“新生態系統”催生了“新兒童”的出現。隨著“新兒童”的出現,教育要面對的問題有很多,但核心問題是如何能讓兒童健康成長。
【關鍵詞】新兒童;新教育;育人目標
【中圖分類號】G525.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10-0077-02
【作者簡介】陳平,江蘇省錫東高級中學(江蘇無錫,214105)原副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
當下,兒童不僅在身高,更在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價值觀、社會情緒能力等方面發生了很大變化。今天的兒童已非昨天的兒童,其認知能力、自我覺醒意識,兒童的心靈世界、性格特性等確實發生了深刻改變。
一、“新生態系統”催生“新兒童”
一個時代的兒童有一個時代的特征。兒童的成長環境,是他們成長的“故鄉”,構成了他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著名教育家瑪利婭·蒙臺梭利認為:兒童有強大的“吸心力”,“利用自己的心靈選擇周圍的事物,構建了一個精神世界,這種心理類型被稱為‘具有吸收力的心靈’”[1]。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智能設備、海量的信息資源、龐大的社交平臺等構成了一個“新生態系統”,“新生態系統”催生了“新兒童”。
“新兒童”成為“虛擬世界”的“公民”。網絡改變了兒童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兒童可以在“虛擬世界”中交往、購物、游戲、學習,可以盡情創造發揮,顯示出他們超凡的想象力。
“新兒童”有了自我定義“成功”的方式。互聯網時代帶給兒童更多自我展示的平臺和機會。一篇文章、一張畫作、一支原創歌曲、一段脫口秀,都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傳播,兒童通過自己的努力體驗成功的快樂,實現自己的夢想。
“新兒童”成為自我創造的一代。當下,兒童成為這個社會“積極的、創造性的社會行動者”。兒童是自我生活的主體,不斷地用自己的認知、天性、智慧,改變著自己的成長環境。他們也是“兒童文化”的構建者。在自我創造中成長,他們用自己的智慧、行動不斷否定“舊童年”,建設“新童年”,在不斷“解構”及“建構”中成長為“新兒童”。他們成為能自我創造的一代。
二、“新兒童”需要“新教育”
其一,“新教育”要把道德目標放在教育變革的首位。教育變革的首要目標是道德目標。澆花澆根,育人育心。我們的教育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科技進步推動了時代發展,“新教育”應當堅持五育并舉,引導“新生態系統”中的“新兒童”在提升自身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的同時,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正確的價值觀。“新教育”把德育目標作為教育變革的首要目標,一個關鍵因素是要轉變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評價標準,特別是要有科學的質量觀。
其二,“新教育”倡導讓兒童擁有幸福童年。“新教育”主張讓兒童重回“幸福童年”,追尋“童心”。“新兒童”有他們自己的幸福觀,他們未必在意學習是否輕松,但很在意學習是否有意思、有意義,很在意是否能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是否能讓他們充分探究自己所關心的問題。因而,“新教育”要拓展兒童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構建更加豐富的學習空間,使“新兒童”的好奇心得到保護、想法得到尊重、潛能得到發揮、成功得到肯定、個性價值得到實現。
其三,“新教育”要始終保障兒童權利。“新教育”把培養合格公民作為重要的育人目標,同時守護兒童的權利。“新教育”應引導兒童在具體的教育活動、生活實踐中,在自我決策及伙伴合作中培養平等、民主意識。只有尊重兒童權利,“新兒童”才更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的權利。
其四,“新教育”要關注“創中學”學習方式。在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迅速發展背景下成長的“新兒童”,是在不斷“解構”及“建構”中成就自我的。“新兒童”是善于創造的一代,他們有無窮的創想。“新教育”應關注“創中學”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創中學”,“是指學生為實現學習目標(自己的想法),以創意設計、合作探究、動手實踐、分享交流等方式進行的創造性活動”[2]。它通過創新實踐及創新過程,來培養學生包括思維、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在內的品質,并通過創新成果的交流分享,激發創新熱情及激活創新智慧。“創中學”可以視為杜威“做中學”的升級版,它讓學生“有創意地學”“在創造中學”“為創新而學”。這樣的學習貼近兒童的天性,符合兒童的學習特點。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如果我們仍用昨天的教育培養今天的兒童,那么我們就是在剝奪他們的明天。五四運動中的新青年們用自己的熱血推動社會的變革,而現在一種新的力量——“新兒童”,他們正在用自己年幼的生命應對當下的環境。“新兒童”,正在慢慢地改變我們的教育。
【參考文獻】
[1]蒙臺梭利.有吸收力的心靈[M].成墨初,芮青藍,編譯.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3:20.
[2]陳平.“創中學”:人工智能時代的學習之道[J].江蘇教育研究,2019(Z2):6.
205250118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