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哲,王繼紅,孫 瑞,賈文瀚
(廣州中醫藥大學,廣州 510405)
摩法是推拿中最基礎的手法之一,也是最早應用于推拿治療的手法之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記載,《素問·病能論篇》:“其中手如針也,摩之切之”[1]。摩法具有理氣活血、消腫退熱、消積導滯、溫中健脾等作用[2],廣泛應用在臨床治療中,特別是其調理腸胃功能的作用。補瀉是中醫治療的核心概念之一,《靈樞·經脈》曰:“盛則瀉之,虛則補之”、《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補瀉反則病益篤”,均闡明了中醫治療應遵循“據病之虛實以決補瀉之分”的基本原則。摩法在臨床應用中也遵循這一補瀉原則,而明·周于蕃曰:“急摩為瀉,緩摩為補”,論述了手法緩急(頻率)與補瀉密切相關[3]。本實驗前期研究已表明[4],不同頻率的摩法存在頻率—效應差異,每分鐘100~150次為最佳補益頻率段,而頻率在每分鐘200次以上則起到瀉實的作用。基于此,本實驗通過觀察脾虛家兔炭末推進率來探析上述兩個頻率段摩法的效應關系及其實現的作用機制。
選用成年新西蘭家兔72只[山東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許可證編號:SCXK(魯)2016 0002],體質量(2.0±0.5) kg,雌雄各半,分籠飼養,兔籠貼標簽編為1-72號,1-36號為雄兔,37-72號為雌兔。家兔置于溫度24 ℃,相對濕度50%~70%的環境中適應性喂養7 d后,從1~36號、37~72號中隨機各抽取6只組成1組,每組12只,共6組,分別為:空白組(K組)、模型組(P組)、摩法低頻組(A組,頻率每分鐘101~150次)、摩法高頻組(B組,頻率每分鐘201~250次)、抑制劑組1(I-1組,A組方法+腹腔注射ML-9)、抑制劑組2(I-2組,B組方法+腹腔注射ML-9)。K組繼續常規飼養,其余進行脾虛造模,其中A組、B組、I-1組、I-2組進行手法治療干預。
實驗采用灌飼小承氣湯和饑飽失常法造脾虛家兔模型[5-6]。1)將190 g大黃放入900 mL水中浸泡20 min,大火煎至沸騰后改小火再煎10 min,液體量補至1 140 mL,用紗布過濾。2)將190 g番瀉葉加入1 140 mL沸水中攪拌浸泡5 min,用紗布過濾。3)將大黃液和番瀉葉液各1 140 mL混合,加入152 g芒硝溶化,湯液最終濃度為12 mL含大黃4 g、番瀉葉2 g、芒硝0.8 g(大黃5:芒硝1)。連續灌胃7 d,根據家兔體質量,灌胃量為24 mL·kg-1;同時喂飼量減半,自由飲水,造模同時記錄家兔體質量、進食量變化,觀察臨床表現及大便情況,家兔便溏后改灌胃量為18 mL·kg-1。
1)實驗主要儀器:實驗采用上海邑成測試設備有限公司生產的調制器和校對器、動態數據采集器、Tekscan研制的MFF多點薄膜壓力測試系統壓力傳感器、疆越科技研制730C型人工智能機械臂。2)實驗主要試劑:ML-9、含5%炭末和2%CMC-Na的炭末混懸液。3)壓力值校對:本次實驗選取10名測試者,每名測試10次,選取10次中手法壓力曲線均值較接近的5組為樣本,根據以上方法求得平均值,再將10名操作者的平均值作為機械臂操作的壓力標準操作值。將數據采集器連接電腦,調制器連接采集器,傳感器連接調制器,將傳感器置于家兔腹部進行手法操作,頻率控制在低頻每分鐘150次、高頻每分鐘200次,同等壓力值下操作1 min并觀察電腦壓力曲線變化,建立力—電壓之間的擬合函數模型y=a+bx,并通過校對器得出曲線的標準力量值和頻率值。將本次實驗全部治療組手法壓力均值、實際頻率及整個過程的平均頻率都提前在電腦Dobot Studio系統上設置,采用智能機械臂模擬摩法操作,采用MFF多點薄膜壓力傳感器對手法操作過程的幅度、壓力和頻率進行監控,以保證機械臂模擬摩法的頻率和力度嚴格控制在標準值上下不超過5%。
1.4.1 穴位定位 采用比較解剖學和模擬人體經穴定位法結合進行新西蘭家兔穴位定位[7]。中脘的腹中線上,臍與劍狀軟骨連線中點處;天樞的臍旁開3 cm處。
1.4.2 手法操作 家兔仰臥束縛在操作臺上,2名助手握持住動物前后肢,剃除家兔腹部毛發,充分暴露穴位,并用標記筆標識穴位,將傳感器用醫用膠布固定在穴位上。在電腦上打開Dobot Studio軟件輸入機械臂力值參數,使機械臂遠端人體拇指模型與家兔腹部皮膚表面垂直,于中脘、天樞(雙)上行摩法操作,操作時觀察電腦顯示的壓力曲線變化以保證手法力量與波形穩定。每穴操作5 min,共15 min,每日1次,連續10 d。K組、P組不進行手法干預,A組、I-1組使用頻率每分鐘150次進行手法操作,B組、I-2組使用每分鐘200次進行手法操作,I-1組、I-2組每次手法干預前進行腹腔注射ML-9(2 mg·kg-1)。
所有新西蘭家兔炭末灌胃前24 h予禁食不禁水,24 h后用含5%炭末和2%CMC-Na的炭末混懸液2.5 mL灌胃,30 min后將家兔麻醉、采血、處死、解剖,測量小腸總長度、炭末前沿長度,取胃稱胃全重,將胃體剪開(沿胃大彎),將胃內殘留物洗凈,濾紙拭干稱胃凈重。
1)脾虛觀察指標:記錄所有新西蘭家兔每日的精神狀態、毛色、體質量、飲食、二便等情況。2)小腸推進率:在最后1次干預治療后照前法繼續飼養,第2天晨起所有家兔禁食不禁水24 h,第3天早晨用含5%炭末和2%CMC-Na的炭末混懸液2.5 mL灌胃,30 min后將家兔麻醉、腹主動脈采血法采血,處死家兔,剖開腹腔,將幽門至回盲部的腸管取出并測量其長度,此即小腸的總長度,然后測出炭末推進長度,即幽門部到炭末前沿的長度,計算小腸推進率,計算公式為:小腸推進率(%)= 炭末前沿的長度(cm)÷小腸總長度(cm)×100%。
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比較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用方差分析,統計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選擇Bonferroni法檢驗。
造模前各組精神良好,動作敏捷,毛發光滑潤澤,飲食正常,大便成形;造模后家兔精神萎靡,反應遲鈍甚至膽怯易驚,毛發枯燥無光澤,體質量減輕,進食減少,大便或干硬或稀溏,難以成形;通過10 d的摩法干預治療后A組、I-1組、I-2組家兔反應較前靈敏,毛發逐漸恢復光澤,體質量、飲食較前好轉,大便成形。
各組小腸總長度、炭末前沿長度如表1所示。摩法對各組小腸推進率的影響如表2、圖1所示,其中:1)K組、A組、I-1組、I-2組小腸推進率均優于P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K組、A組、I-1組、I-2組兩兩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3)B組與K組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與P組、A組、I-1組、I-2組沒有統計學差異,且B組小腸推進率高于P組但低于K組、A組、I-1組、I-2組;4)I-2組與P組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B組與P組無統計學差異(P<0.05)。
圖1 各組小腸推進率組間比較
表1 各組小腸總長度、炭末前沿長度 cm
表2 摩法對各組小腸推進率的影響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存在上腹痛、餐后飽脹不適、早飽感、食欲不振、噯氣等癥狀的功能性腸胃疾病[8]。FD在中醫屬“痞滿”“胃脘痛”,其病機為脾虛氣滯、胃失和降[9]。本實驗通過苦寒瀉下饑飽失常法對成年新西蘭家兔進行造模,造模后家兔出現精神萎靡,反應遲鈍甚至膽怯易驚,毛發枯燥無光澤,體質量減輕,進食減少,大便或干硬或稀溏,難以成形等癥狀,且K組、A組、I-1組、I-2組小腸推進率均優于P組,提示造模成功。
近年來已有相關研究表明[10-18],不同頻率的手法臨床效應不同,對于FD家兔最適宜頻率段為每分鐘101~150次,在每分鐘201~250次則治療效果不佳。本實驗上述兩頻率段進行對照,結果顯示K組、A組、I-1組兩兩之間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B組與K組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與P組、A組、I-1組、I-2組沒有統計學差異,且B組小腸推進率高于P組但低于K組、A組、I-1組、I-2組,表明每分鐘101~150次頻率摩法能促進脾虛家兔消化功能恢復;而每分鐘201~250次頻率摩法不能使脾虛家兔恢復正常水平,且部分呈現損害效應。臨床研究表明[19],較低頻率手法具有補益作用,較高頻率手法具有瀉實作用,符合“急摩為瀉,緩摩為補”的中醫理論,本實驗B組使用高頻率摩法對脾虛家兔進行手法干預,即虛者用了瀉的手法,故家兔治療無法起效,甚至有惡化效應,闡明了“補瀉反則病益篤”的中醫治療原則。
推拿對于改善脾虛型FD家兔在臨床和實驗中已得到證實[20]。FD的病理機制主要是腸胃運動功能障礙,胃腸動力源自胃腸道平滑肌收縮,目前研究證實肌球蛋白輕鏈激酶(MLCK)通路與控制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縮與舒張密切相關[21],其他已知的信號通路還包括:PKC、c-kit/SCF及PAR-2介導的信號通路[22-23]、NF-κB炎癥信號通路等。MLCK通路發揮作用主要是通過平滑肌細胞(smooth muscle cell,SMC)胞漿中的游離Ca2+與鈣調蛋白(calmodulin,CaM)結合,形成Ca2+-CaM復合物,Ca2+-CaM激活MLCK催化肌球蛋白(Myosin),肌球蛋白磷酸化激活ATP酶,該酶水解ATP產生的能量使肌球蛋白和肌動蛋白相互作用,引發肌肉的收縮,故MLCK信號通路中包含了Ca2+、CaM、MLCK,以及肌球蛋白、ATP酶等多個靶點[24]。本實驗基于MLCK信號通路探討摩法對脾虛家兔胃腸功能的影響,采用智能機械臂對造模家兔進行摩法干預治療,治療后家兔反應較前靈敏,毛發逐漸恢復光澤,體質量、飲食較前好轉,大便成形。且K組、A組、I-1組、I-2組兩兩之間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表明A組、I-1組、I-2組均起到治療效果,脾虛家兔恢復至正常水平。ML-9是MLCK的特異性抑制劑,通過使用ML-9阻斷MLCK信號通路的表達后,I-1組、I-2組仍能起到治療作用,摩法仍能明顯影響脾虛家兔的胃腸傳輸功能,表明其產生效應的機制可能是通過其他通路和靶點發揮作用。
本實驗證明頻率在每分鐘101~150次的摩法對脾虛家兔癥狀有改善作用,能促進其胃腸蠕動功能,而超過每分鐘200次的摩法對脾虛家兔治療效果不佳,甚至有損害效應;摩法治療的作用效應可通過MLCK信號通路實現,也可以通過一個或多個靶點、多個通路發揮作用,該結果可為下一步相關分子蛋白信號通路研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