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科宇,吉紅玉,顧成娟
(1.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 100053;2.鄭州市中醫院,鄭州 450007;3.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福田>,廣州 518000)
鹿茸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nipponTemminck)或馬鹿(Cervuselahpus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本品主要含無機元素類、脂質、蛋白質、多肽、生長因子、氨基酸、糖類、生物胺和不溶性物質[1]。鹿茸性甘、咸,溫;歸腎、肝經,具有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的功效。本文對經典名方、名老中醫、“方藥量效研究委員會”專家以及現代醫家臨床運用鹿茸的用藥經驗進行了總結,探討鹿茸的配伍及劑量,供臨床工作者參考。
古醫籍記載鹿茸可通過配伍相應中藥治療諸虛百損、腰膝酸軟、步履乏力、元陽虛憊證、筋骨痿軟或小兒發育遲緩、少陰三瘧等。如參茸固本丸(清《飼鶴亭集方》,各藥為末,蜜為丸,每服三錢),鹿茸(五錢約18.75 g,每服鹿茸0.08錢,折合現代用量約為0.30 g)補腎陽、益精血,與君藥人參合用固本培元、大補氣血,主治諸虛百損,腰膝酸軟,步履乏力;如二味香茸丸(明《普濟方》,酒煮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鹿茸(十兩約370 g,每服鹿茸0.31兩,折合現代用量約為11.54 g)補腎陽、益精血,與麝香配伍補虛益陽,主治元陽虛憊證;如加味六味地黃丸(清《醫宗金鑒》,共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大人每服二錢,小兒一錢五分),鹿茸(三錢約11.25 g,大人每服鹿茸0.12錢,折合現代用量約為0.46 g,小兒每服鹿茸0.032錢,折合現代用量約為0.35 g)入肝腎經,補腎陽,強筋骨,與熟地黃合用,益精填髓,治療筋骨痿軟或小兒發育遲緩;如扶陽湯(清《溫病條辨》,水八杯,加入鹿茸酒,煎成三小杯,日三服),鹿茸(五錢約18.75 g,生銼末,先用黃酒煎透)補陽氣,益精血,與當歸同用,補血中之氣,通陰中之陽,主治少陰三瘧,久而不愈,形寒嗜臥,舌淡脈微,發時不渴,氣血兩虛。
朱良春治療中風后遺癥特別重視“雙向”調治,利用中藥雙向調節特性,通過機體內固有的調節系統,調節陰陽使其平衡,以達到愈疾目的。治療肢體痿廢,痰濁壅塞經絡,血脈閉阻的偏枯證,常用鹿茸溫煦鼓蕩,陰陽交融,氣血俱充,大填髓汁更補髓氣,健腦益腎,起廢療癱,配伍紅參味甘補陽,微苦補陰,兩者并用陰陽并補。鹿茸常用劑量為25 g,與諸藥粉碎入丸,日服3丸,每日服用量約0.73 g[2]。
張志遠認為,縱欲過度,損耗陰精,陰損及陽,最終導致腎中陰陽虧虛,精血耗傷,使腎封藏失司,導致早泄的發生。此外,飲食不節,過食酒肉肥甘之品,導致脾胃損傷,濕熱內生,或房事不潔,外感濕熱,日久成毒,最終濕熱毒邪瘀積下焦,阻閉氣血,灼傷精室,亦是早泄發生的原因之一。故張老治療早泄時,或陰陽并補,用藥多選血肉有情之品,填精益髓;或清利濕熱、暢通氣血為主。治療腎陽不足、元氣虧虛所致的早泄、性淡漠、生殖器勃起無力、稍舉便痿等病證時,常用鹿茸補督脈、壯元陽、強筋骨、益精血,與淫羊藿、韭菜子、巴戟、仙茅、肉蓯蓉等補腎藥同用溫腎助陽。鹿茸每日常用劑量為3 g,水煎服[3]。
毛天東認為,骨折延遲愈合關鍵病因為腎虛脾弱,兼有血瘀,治宜補腎壯骨、益氣健脾、活血化瘀。自擬平樂補腎益氣壯骨丸:續斷60 g,骨碎補60 g,杜仲40 g,鹿茸10 g,煅自然銅40 g,土鱉蟲30 g,黨參40 g,白術60 g,茯苓60 g,山藥60 g,三七30 g,生黃芪60 g,枸杞子60 g,上述諸藥研制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 g,每日3次,每服1丸。治療骨折中、后期延遲愈合或不愈,鹿茸補腎填精,與續斷、骨碎補、杜仲等補腎強筋骨藥配伍補腎壯骨,益氣健脾,活血化瘀,鹿茸每日常用劑量約為0.52 g[4]。
石景亮自擬撤減激素湯:生黃芪、白術、防風、生山藥、蓮肉、芡實、白果、烏梅、山萸肉、淫羊藿、仙茅、肉蓯蓉、益母草、鹿茸(研細吞服),治療難治性腎病,認為應用撤減激素湯,能煥發脾腎生發之氣,從而達到取代外源性激素之目的。鹿茸補腎助陽,配伍淫羊藿、仙茅、肉蓯蓉壯腎中之陽,可以彌補由于激素減量造成的機體內的腎陽鼓動之不足,每日常用劑量為0.5 g,研細吞服[5]。
認為痹為痿之漸,痿為痹之極。初起的痹證往往在經,病位較淺,而久病的痿證已然入絡,病位較深。病在督脈、脊髓,肢體癱瘓、痿軟廢用者,鹿茸片、烏頭、牛脊髓為要藥。自擬仝氏益髓起痿湯:鹿茸粉3 g,鮮牛脊髓粉6 g,黃芪粉9 g治療髓系疾病,鹿茸通督脈,能益精填髓、扶陽起痿,與牛脊髓粉配伍能鼓動中陽,益氣振頹,每日常用劑量為3 g,蒸服[6]。認為髓為水谷精微之精華所化生,由脊骨上行入腦的部分稱為腦髓。年邁之人精微化生漸少,腦髓空虛,故肢體活動欠靈活,虛者益精填髓首當其沖。自擬仝氏花甲綿壽方:淫羊藿90 g,鹿茸30 g,龜板膠30 g,山茱萸90 g,黃芪180 g,人參90 g,黃精180 g,茯神180 g,陳皮60 g,川芎60 g,地龍90 g,澤瀉60 g,天麻90 g;各藥打成細粉,每次6 g,每日2次。干預衰老、延長壽命,其中鹿茸補腎填精,與淫羊藿、龜板膠配伍調補腎之陰陽,鹿茸每日服用量為0.3 g,沖服[7]。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脊髓型椎間盤突出癥、老年癡呆等癥屬于腎精不足,髓系失養者,常用鹿茸補腎壯陽,與龜板配伍補陰陽、益精血,鹿茸每日常用劑量為6~15 g[8]。
認為體虛體寒的調治,原則上應當溫養陽氣,提振元氣,補益精血。自擬參茸術桂散:人參、鹿茸、白術、肉桂,依次按3:2:2:1的比例取量,打成細粉,密封保存。服用時每次取約5 g,溫水沖服,每日上午、下午各1次,連續服用2個月以上進行調治,鹿茸補督脈之精,人參補五臟之氣,白術補常病之虛,肉桂補元陽,暖脾胃,通血脈。諸藥配伍,具有溫養五臟(特別是溫養脾腎)、提振元氣、補益精血的功能。鹿茸每日服用量為3.75 g,沖服[9]。
認為癇證的基本病機為痰濁內伏、氣逆風動,痰濁的來源為脾虛失運,小兒“脾常不足”易于濕聚為痰,再感受驚、恐、食積、發熱等誘因而致氣機逆亂。痰隨氣逆,蒙蔽清竅可致神昏,引動肝風可見抽搐,因此,小兒陰癇以豁痰開竅、調氣熄風為主。鹿茸為血肉有情之品,生精補髓,養血益陽,石菖蒲豁痰理氣,開竅寧神,兩藥合用,填精益髓,豁痰開竅。鹿茸每日常用劑量為1 g,水煎服[10]。
鄭惠伯治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鹿茸溫補腎陽,人參大補元氣、益氣攝血,兩者合用補腎壯陽,鹿茸每日6 g(研末吞服)、人參每日15 g(煎水頻服)[11]。
陳權治療脾腎衰敗型晚期慢性腎臟病人,鹿茸壯腎陽,補精髓,蛤蚧補腎陽、益精血,兩者合用填精益髓,益氣生血,鹿茸每日常用量3~10 g,蛤蚧每日常用量3~6 g,入煎劑或丸散[12]。
沈舒文認為,溫髓可激發腦髓活力,振奮神機,對恢復智能有效果,治療腎虛型腦血管性癡呆,常用鹿茸補腎壯陽,熟地黃益精填髓,兩者配伍填精溫髓,鹿茸片5 g,熟地黃30 g,做水泛丸,鹿茸每日服用量1.06 g,熟地黃每日服用量6.36 g[13]。
解建國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鹿茸補腎壯陽,菟絲子補腎固精,兩者配伍溫腎助陽,鹿茸每日用量3 g,菟絲子每日用量30 g,水煎服[14-15]。
郭子光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鹿茸補腎填精,龜板膠滋陰養血,兩者配伍溫腎填精,鹿茸粉每日服用量5 g,龜板膠每日服用量5 g,與雞蛋1枚同蒸服用[16]。
黃明志治療小兒大腦發育不全,以鹿茸補腎精,強筋骨,峻補下元真陽,善通督脈,龜板善通任脈,二者同用,陰陽相助,任督得補,其功益彰。鹿茸末每日用量3 g,龜板每日用量15 g[17]。
通過整理古代醫籍及現代醫家臨證經驗,總結出鹿茸的臨床應用具有以下特點:鹿茸臨床湯劑用量為1~18.75 g,常用劑量為3~15 g;丸散劑臨床用量為0.3~11.54 g。結合病種、證型、癥狀選擇其最佳劑量,如補腎壯陽、起痿振頹治療生殖系統疾?。ㄔ缧?、性淡漠、生殖器勃起無力、稍舉便痿、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泌尿系統疾?。y治性腎病、晚期慢性腎?。?、運動系統疾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常用量為3~18.75 g,丸散每服用0.5~11.54 g;益精填髓治療神經系統疾病(中風后遺癥、腦血管性癡呆、老年癡呆、小兒癲癇、小兒大腦發育不全)、干預衰老、再生障礙性貧血、脊髓型椎間盤突出癥等,常用量為1~15 g,丸散每服用0.3~3 g。根據病種、證型及癥狀,配伍相應中藥,如補腎壯陽、起痿振頹常配伍人參、巴戟天、韭菜子、淫羊藿、仙茅等;益精填髓常配伍紅參、牛脊髓粉、熟地黃等。
結合現代藥理研究,鹿茸具有促進性功能、增強免疫力、保護心肌細胞、保護神經細胞、抗氧化、抗疲勞、保護肝臟、抗腫瘤、促進皮膚創傷愈合、減肥降脂、促骨骼生長和抗骨質疏松、抗炎、降血糖等藥理作用[18-19]?!渡褶r本草經》中沒有對其毒性的論述。《中國藥典》(2015版)記載用量范圍為1~2 g,研末沖服,未見明顯不良反應。但臨床有口服鹿茸出現過敏反應致死的報道[20];肌注鹿茸精亦可發生過敏反應[21]。因此,在口服及肌注鹿茸制劑時應排除患者是否對鹿茸過敏。有陰虛、內熱、血熱癥狀,外感等外邪正盛癥狀,肝陽上亢、肝火上炎癥狀的患者不宜服用鹿茸。本文通過總結古、今醫家運用鹿角膠的臨床用量及配伍規律,以期對臨床安全有效地使用鹿茸提供參考,進而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