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有 衛成威 吳桂英 劉漢坤 陸少玲 戴德棟 葉燕平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老齡化進程逐漸加快,老年人口占國家總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因此各種慢性病如糖尿病、壓力性損傷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多,壓瘡、糖尿病足及靜脈性潰瘍等老年慢性創面也日趨增多。目前慢性傷口多采用藥物治療、清創術等傳統治療方法,但是效果仍不盡人意,近年來物理治療尤其是光療法逐漸應用于臨床[1]。LED 紅光照射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減輕傷口疼痛,加快傷口局部血液的循環,使蛋白質合成加速,且紅光波長(640±10)nm,穿透創面的深度較深,能直接作用于創面、血管及其他組織,使細胞中的粒線體吸收后激活線粒體細胞中的各種酶類物質,促進傷口細胞的生長及血管的恢復,改善傷口處血供,加速肉芽組織生長,促進慢性傷口的愈合,但愈合速度相對緩慢[2]。藍光則具有廣譜抗菌作用,通過改變細胞內的pH 值,加快傷口細胞的生長,促進血液循環,使纖維細胞產生蛋白,且藍光波長(460±10) nm,為冷光的一種,穿透創面的層次較淺,作用于創口表面,不會對機體皮膚產生高熱,進而損傷創口,為創口愈合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溫度,促進傷口愈合[3]。將LED 紅藍光聯合照射用于下肢潰瘍慢性傷口患者可能縮短傷口愈合時間,減輕患者痛苦。基于此本院將探討紅藍光交替照射對下肢潰瘍慢性傷口的臨床療效,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 年5 月~2021 年9 月收治的70 例下肢潰瘍慢性傷口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16 例;年齡45~78 歲,平均年齡(63.56±12.67)歲;疾病類型:切口感染8 例,壓瘡9 例,創傷后慢性潰瘍18 例;病程1~4 個月,平均病程(2.41±0.75)個月;體質量指數(BMI) 19~26 kg/m2,平均BMI(21.21±1.23)kg/m2。觀察組男20 例,女15 例;年齡45~79 歲,平均年齡(62.91±12.39)歲;疾病類型:切口感染7 例,壓瘡9 例,創傷后慢性潰瘍19 例;病程 1~4 個月,平均病程(2.48±0.73)個月;BMI 19~27 kg/m2,平均BMI(21.34±1.89)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取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年齡45~80 歲;②感染創面(手術切口及植皮后感染)者;③病程>1個月者且無神經及骨骼損傷者。排除標準:①伴有免疫系統疾病者;②嚴重肝腎功能損傷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1.2 方法 兩組均患者照射前由同一組醫生均給予消毒清創,清創后創面為紅色期進行干預?;颊吲宕髯o目鏡保護眼睛,采用LED 紅藍光光子治療儀(規格型號:Carnation-86C,深圳普門科技有限公司)治療,治療后由同一醫生換藥并進行評估。
對照組給予紅光垂直照射治療,紅光波長(640±10)nm,光功率密度:70 mW/cm2,照射距離為10 cm,1 次/d,20 min/次。觀察組給予紅藍光交替照射治療,首先給予藍光照射,波長為(460±10) nm,光功率密度為40 mW/cm2,藍光照射治療結束20 min 后給予紅光照射,紅光治療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垂直照射且距離為10 cm,1 次/d,20 min/次。兩組患者均干預21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創面愈合療效、創面面積縮小率、相對愈合速率以及干預前后傷口疼痛程度。①創面愈合判定標準[4]:干預后傷口完全覆蓋上皮組織為痊愈;創面出現新的肉芽組織,分泌物減少,邊緣覆蓋上皮細胞,創面縮小>3/5 為顯效;創面為暗紅色肉芽組織,1/5≤創面縮小≤3/5 為有效;創面面積縮小速度緩慢,創面縮小<1/5,肉芽顏色蒼白為無效??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創面面積縮小率、創面相對愈合速率:干預1、3、5、7、10 d 后將透明膜覆蓋于創口,用記號筆將創面面積描畫且進行測量并計算面積,創面面積縮小率=(初始面積-現有面積)/初始面積×100%;創面相對愈合速率=(上一時段面積-現有面積)/上一時段面積×100%。③傷口疼痛程度:干預前及干預1、3、5、7、10 d 后運用VAS 評價患者疼痛程度,該量表總分10 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劇烈[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創面愈合療效比較 觀察組創面愈合總有效率100.0%高于對照組的88.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創面愈合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創面面積縮小率比較 觀察組干預1、3、5、7、10 d 后的創面面積縮小率分別為(9.31±3.08)%、(25.18±7.96)%、(50.15±15.46)%、(61.07±19.31)%、(71.77±22.51)%,均高于對照組 的(7.11±1.79)%、(15.82±4.12)%、(26.94±8.31)%、(48.77±9.19)%、(56.73±11.99)%,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創面面積縮小率比較 (,%)

表2 兩組患者創面面積縮小率比較 (,%)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相對愈合速率比較 觀察組干預1、3、5、7、10 d 后的相對愈合速率分別為(23.56±7.02)%、(24.59±8.01)%、(25.39±8.19)%、(30.52±9.21)%、(36.16±9.12)%,均高于對照組的(14.69±4.87)%、(14.85±4.88)%、(14.98±4.92)%、(23.83±6.98)%、(28.98±7.97)%,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相對愈合速率比較 (,%)

表3 兩組患者相對愈合速率比較 (,%)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傷口疼痛程度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1、3、5、7、10 d VAS 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傷口疼痛程度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傷口疼痛程度比較(,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下肢潰瘍是由多種原因導致下肢外傷后無法及時控制感染,形成的慢性傷口,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創傷,極大部分下肢潰瘍的患者創面較大,傷口常數月或數年無法愈合,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降低日常生活質量[6]。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醫療技術的進步,光療法及其他物理治療開始廣泛應用于臨床。紅光照射通過光化作用促進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增加細胞代謝、促進細胞增殖,加速生長因子的釋放,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同時促進成纖維細胞進行局部修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傷口愈合,但是傷口愈合速度較緩[7]。下肢創面感染多半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細菌控制不及時,且細菌對各種抗生素產生耐藥性,殺菌難度增大,造成傷口愈合速度緩慢且經久不愈,呂菊英等[8]研究表明用藍光治療感染性創面,能殺滅金黃色葡萄球菌,減少傷口處的細菌定值,促進傷口愈合,但效果仍不理想,因此將紅藍光交替照射用于該類患者中可以彌補紅光治療的不足。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創面愈合總有效率100.0%高于對照組的88.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紅藍光交替照射能加快慢性傷口的愈合,縮短恢復時間。可能原因是一方面紅光主要為630~650 nm 為主的可見光,可以穿透皮膚直接作用于血管及皮下組織,人體細胞中的線粒體能對紅光可以最大化的吸收,促進細胞新陳代謝,加強細胞的新生,促進傷口愈合[9]。另一方面藍光通過光能促進細胞內能量的轉變,加速細胞生長及循環過程,同時具有抗菌作用,抑制炎癥的發生[10]。紅藍光均相對溫和,使創面溫度保持在一定范圍之內,為創面有效愈合提供了較為適宜的環境,創面溫度維持性對恒定,不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上升,防止因創面溫度過高二次損傷傷口創面,進一步促進創口的愈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1、3、5、7、10 d后的創面面積縮小率、相對愈合速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紅藍光交替照射可以減少創面面積,加快愈合速率,抑制細菌生長??赡茉蚴羌t光可使細胞內線粒體內過氧化氫酶活性增強,致使蛋白合成增多,促進細胞的增殖及肉芽組織生長,促進血液中的各類生長因子分泌,加速創面新血管有效形成,改善創面及其周圍組織的微循環,增加營養的供應,加快傷口的愈合[11]。而藍光能照射在創口局部,有效保護其他非創面組織,對細胞結構進行改變,殺滅創口表面的細菌,減輕傷口的局部炎癥反應,減少對上皮組織的破壞,為創口愈合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促進傷口的愈合,且紅藍光照射傷口光照強度可進行調控,能準確照射創面,不接觸皮膚,不會對創面產生損傷,安全程度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干預后1、3、5、7、10 d VAS 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紅藍光交替照射可以減輕患者傷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可能原因慢性傷口局部炎癥多數由于感染及細菌定植的原因,使患者傷口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而紅光照射波長較長,可穿透皮膚表層,到達黏膜下層,使光能被皮膚黏膜下層的組織細胞吸收,增強細胞的活性,加快合成蛋白質,促進能量代謝,進一步增強白細胞的吞噬作用,抑制傷口炎癥反應,促進血液循環,同時可以對神經進行抑制,促使肌肉松弛,減輕患者疼痛[12]。藍光有殺菌作用,抑制細菌繁殖,加快肉芽組織對創口覆蓋速率,促進炎癥銷退,加快創面愈合及修復,進一步減輕患者疼痛。
綜上所述,對下肢潰瘍慢性傷口患者應用紅藍光交替照射治療能促進傷口愈合,減輕患者傷口疼痛,進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