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超
消化道腫瘤即發生于人體消化道上的腫瘤,泛指來自黏膜層以下,非黏膜組織的消化道病變,對人體危害較大,需及時診治。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消化道腫瘤診治水平日益提升,已經衍生出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EMR等多種術式[1,2]。相關臨床研究揭示,ESD 具有將較大病灶大塊剝離的特點,且剝離病灶能提供完整的病理資料,為患者預后提供參考[3-5]。對此,本研究選取2017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期間本院收治的204 例消化道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ESD 治療消化道腫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為臨床醫師選擇合理治療方案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204 例消化道腫瘤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2 例。觀察組男51 例,女51 例;年齡45~75 歲,平均年齡(60.17±5.06)歲;具體病癥:胃部腫瘤53 例、食道腫瘤37 例、結直腸腫瘤12 例。對照組男52 例,女50 例;年齡45~75 歲,平均年齡(60.17±5.06)歲;具體病癥:胃部腫瘤54 例、食道腫瘤37 例、結直腸腫瘤1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且本院倫理委員會已經批準本次研究。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由影像學檢查確診,符合消化道腫瘤診斷標準;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知情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余腫瘤患者;不符合本次研究應用手術指征患者。
1.3 方法
1.3.1 儀器及藥品 Olympus GIF260Z 電子胃鏡;Olympus CF-260 電子腸鏡;EU-M2000 型超聲探頭主機;NM4L 注射用針;愛爾博APC300 治療儀;奧林巴斯PSD-20 高頻電;腎上腺素(山西振東泰盛制藥有限公司);甘油果糖(四川美大康佳樂藥業有限公司);靚胭脂(南京微創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2 手術方法 對照組行EMR 治療,具體操作如下:治療前,患者需先行接受常規內鏡檢查,以獲取腫瘤的位置、大小等信息,確定數據后,給予患者全身麻醉,消毒鋪巾,在患者腫瘤外緣5 mm 處進行標記,再度檢查,確保標記位置無誤,隨后行多點黏膜下注射,注射靚胭脂、腎上腺素、甘油果糖等,以抬高病灶,并使用透明帽吸起病灶,于內鏡下行套圈電切治療,切除病灶,完畢后,采用電凝止血,并對殘留組織或者出血創面行凝固治療。觀察組行ESD 治療,具體操作如下:先行應用內鏡檢測患者腫瘤位置、大小等信息,待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給予其常規麻醉,隨后行:①標記:由治療醫師使用電刀于患者腫瘤周圍2~5 mm 處黏膜進行灼燒標記,各標記點需間隔2 mm,若患者為黏膜下腫瘤,且腫瘤較大、較淺時,可跳過這一舉措。②黏膜下注射:于患者標記點外側注射甘油果糖、靚胭脂、腎上腺素等,各點位均注射2 ml,至患者病灶明顯抬高,若患者腫瘤較大、較淺時,可跳過這一舉措。③邊緣切開、剝離腫瘤:沿各標記點切開患者病灶周圍黏膜,以先切開部位為病灶遠端,使用鉤形電刀、IT 刀進行病灶剝離,若視野不清晰,還可使用透明帽、反復黏膜下注射等措施協助。④創面處理:對創面進行止血處理。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病灶整塊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橫向切緣陰性率、縱向切緣陰性率、手術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術中穿孔、出血、食管狹窄。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灶整塊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橫向切緣陰性率、縱向切緣陰性率比較 觀察組病灶整塊切除率91.18%、治愈性切除率82.35%、橫向切緣陰性率92.16%、縱向切緣陰性率90.20%均高于對照組的55.88%、52.94%、70.59%、64.71%,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灶整塊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橫向切緣陰性率、縱向切緣陰性率比較[n(%)]
2.2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36.22±7.35)min 短于對照組的(71.29±12.46)min,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4.484,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3.92%低于對照組的11.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據調查顯示,消化道腫瘤是全世界發生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其中絕大多數起源于上皮,少部分起源于黏膜下,常見于中老年人群,且以中年男性、家族遺傳腫瘤病史者多發,具有耐藥性較高、復發率高、轉移率高等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需引起重視。有研究[6,7]顯示,對消化道腫瘤患者進行早期的手術切除治療,可有效提升其5 年內的生存率。
現階段,臨床多采用EMR、ESD 術式治療消化道腫瘤。ESD 是基于EMR 術式基礎發展的產物,與常規EMR 術式相比,ESD 具有一次性清理較大病灶的能力,治療效果好,且剝離病灶能夠為患者提供詳細的病理資料,減少常規EMR 術式分塊切除治療所帶來的病變殘留、復發等問題[8-11]。經由結果顯示,觀察組病灶整塊切除率91.18%、治愈性切除率82.35%、橫向切緣陰性率92.16%、縱向切緣陰性率90.20%均高于對照組的55.88%、52.94%、70.59%、64.71%,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消化道腫瘤患者應用ESD 術式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提升患者病灶切除率,利于患者康復。
此外,觀察組手術時間(36.22±7.35)min 短于對照組的(71.29±12.46)min,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4.484,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92%低于對照組的11.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是因為ESD 術式能夠實現一次性剝離較大病灶組織,從而縮短了手術時間。同時減少了傳統EMR 術式病灶組織分塊切除操作對人體造成的損傷,從而降低術中穿孔、術后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的幾率[12-14]。
但本文納入樣本數量較少,研究結果準確性尚待進一步驗證,需后續納入更多樣本,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提高研究結果準確性,為消化道腫瘤患者臨床治療方式選擇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消化道腫瘤患者應用ESD 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提高腫瘤治愈性切除率,利于患者康復,并改善預后,減少復發,且術后并發癥少,治療安全性高,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