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穎 劉筱琳 王明鋒
口腔正畸通常指牙齒矯正,即利用各種矯正裝置調整面部骨骼、牙齒、頜面部的神經及肌肉之間的協調性,使口頜系統保持平衡、穩定和美觀。目前,需要進行口腔正畸的原因主要有牙齒排列不齊、牙齒缺失、牙齒形態與色澤異常等,需根據個人的牙齒實際情況與要求選擇合適的口腔正畸方式[1]。在口腔正畸患者中,以往臨床通常采用傳統正畸技術進行治療。有研究認為[2],采用傳統正畸技術進行口腔正畸時,患者的口腔內部多了許多矯治裝置,按照以往多數人的口腔清潔習慣可能會因清潔不到位而引起牙周組織損壞、牙根吸收等,其臨床效果欠佳。相關資料表明[3],微型種植體支抗矯正技術是一種新興的強支抗技術,可利用種植體與周圍骨的骨結合,為牙齒各個方向的移動提供更有效的支抗,并且其微型種植體體積較小,對口腔衛生影響較小,將該正畸技術運用到口腔正畸患者中,能夠保障矯正效能的穩定性。基于此,本文選擇90 例2017 年1 月~2019 年10 月期間本院收治的口腔正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就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患者中的臨床治療效果及對咀嚼功能的影響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1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90 例口腔正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時間將其分為對照組(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入院)與觀察組(2019 年1~10 月入院),每組45 例。納入標準:①口腔衛生良好;②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齒畸形;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既往有牙齒正畸治療史;②伴有牙周炎;③部分牙齒存在松動。對照組男26 例,女19 例;年齡18~51 歲,平均年齡(37.16±6.39)歲;牙齒畸形類別:牙齒排列不齊15 例,上牙前突12 例,下巴前翹18 例。觀察組男27 例,女18 例;年齡18~53 歲,平均年齡(37.23±6.41)歲;牙齒畸形類別:牙齒排列不齊17 例,上牙前突13 例,下巴前翹15例。兩組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與患者的同意。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正畸技術治療,予以患者口內佩戴直絲弓矯治器,并用直徑0.2~0.5 mm 的軟不銹鋼結扎絲固定弓絲,固定時,先將結扎絲置入托槽翼溝內,抽緊結扎絲,再旋轉打結,同時將弓絲壓入托槽槽溝內,最后剪斷過長結扎絲,將末端壓向弓絲內側。初始牽引力約為300 g/側,每個月復診1 次,復診時根據患者的牙齒恢復情況調整牽引力。連續治療2 年。
1.2.2 觀察組 采用微型種植體支抗技術治療,對其口腔進行局部親潤麻醉,采用黃銅絲將即將植入的微型種植體分開,在患者口腔內部標記需植入的位置;檢查患者的牙根形態與需植入位置的周圍組織,確認無異常后將自攻型微鈦釘支抗(上頜為CBMA1.5-11,下頜為CBMA1.5-9)植入已標記位置,用手術刀切開患者牙槽翻膜部位的黏膜,予以患者X 光拍攝確認其牙尖與牙根的關系。每個月復診1 次,更換鏈狀橡皮圈。連續治療2 年。
1.3 觀察指標 分析對比兩組治療前后咀嚼功能(咬合力、咀嚼效率)及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傾角、尖牙間寬度、下齒槽座角。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咀嚼功能對比 治療前,兩組的咬合力、咀嚼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咬合力大于對照組,咀嚼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咀嚼功能對比()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咀嚼功能對比()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2 兩組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傾角、尖牙間寬度、下齒槽座角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傾角、尖牙間寬度、下齒槽座角均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傾角、尖牙間寬度、下齒槽座角對比()

表2 兩組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傾角、尖牙間寬度、下齒槽座角對比()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口腔正畸是使牙頜面形態恢復正常的一種矯正方式,通過口腔正畸,可使患者的牙齒在一定時間內逐漸向目標位置移動,清除咬合創傷,有助于維護牙周健康,改善口腔功能。在口腔正畸過程中,可通過傳統正畸技術、微型種植體支抗技術等實現矯正目的。有學者提出[4],傳統正畸技術相對成熟,但異物感較強,佩戴舒適度不高,并且患者的口腔功能會受到影響。有研究表明[5],通過微型種植體支抗技術可以為口腔正畸患者提供絕對支抗,其支抗種植的穩定性良好,將該技術運用于口腔正畸患者中,對患者口腔功能的恢復有很大的幫助。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咬合力大于對照組、咀嚼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口腔正畸患者運用微型種植體支抗技術,能夠增強患者的咀嚼功能。自攻型微鈦釘支抗是一種體積較小的種植體,具有植入部位廣泛、創傷小、個體差異性小等特點,采用微型種植體支抗技術對口腔正畸患者進行治療,能夠使其矯正作用穩定發揮,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幫助患者增加咬合力,提高咀嚼效率[6,7]。通過將自攻型微鈦釘支抗植入患者健康的牙槽骨內,能夠避免損傷鄰近牙根、下齒槽神經等,并且自攻型微鈦釘支抗通常在附著齦或靠近附著齦的牙槽黏膜處植入,可以使所植入支抗與唇頰溝保持一定距離,促進種植體冠部與軟組織創口愈合,保障患者的咀嚼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傾角、尖牙間寬度、下齒槽座角均大于對照組(P<0.05),說明口腔正畸患者運用微型種植體支抗技術,能夠提升治療效果。通過微型種植體支抗技術,能夠以微型種植體支抗作為固定點對牙齒施加適當的拉力,使牙齒向目標位置移動;當植入微型種植體支抗時可根據患者的需要為其選擇便于加力的部位,并且所植入支抗的固位作用僅依賴于種植體與骨組織之間的機械鉚合力,并不會依賴與骨結合進行固位,其矯正效率較高[8]。
綜上所述,口腔正畸患者運用微型種植體支抗技術,能夠增強患者的咀嚼功能,提升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