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邊緣性腦炎(limbic encephalitis,LE)發(fā)病率較低,是一種對腦部邊緣性結構有選擇性受累的疾病,其主要發(fā)病部位于下丘腦、海馬、島葉及杏仁核等處,導致邊緣性結構功能障礙,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誘發(fā)炎性對患者造成短期記憶減退、順行性遺忘癥等影響[1]。本文主要針對邊緣性腦炎的臨床診斷進行研究,旨在為邊緣性腦炎的治療提供科學參考,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0 年3 月~2016 年7 月在本院神經(jīng)??剖茉\的41 例疑似邊緣性腦炎患者作為研究樣本。納入標準[2]:①均于發(fā)病7 d 內入院受診;②患者均行MR、CT 及腰椎穿刺診斷;③行細菌學檢查呈陽性;④患者配合診斷,簽署知情同意書;⑤患者均已成年,且最高年齡<80 歲。排除標準[3]:①有精神分裂癥史或伴有其他神經(jīng)功能缺損者;②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或免疫系統(tǒng)異常者;④影像學表現(xiàn)與臨床癥狀不符者。上述患者均為感冒及受涼后發(fā)病,表現(xiàn)為胡言亂語、精神異常等癥狀?;颊吣挲g38~76 歲,平均年齡(52.86±8.59)歲;男女比例為27︰14;其中5 例并發(fā)癲癇,2 例產(chǎn)生幻聽或視覺幻覺,12 例伴有意識喪失。
1.2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住院次日行腰椎穿刺、CT 及MR 掃描檢查。
1.2.1 腦脊液細菌檢測 行腰椎穿刺,術前準備帶針芯的腰穿針、收集管、消毒液、手術巾及測壓計等?;颊呷扰P位,術者幫助其弓起腰部,參照胎兒體位,增大棘突間間隙。術者對患者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由麻醉醫(yī)師注射局部麻醉藥物,術者選用22-gauge 3.5 英寸穿刺針(深圳億鑫泰金屬有限公司),取髂脊上緣間,經(jīng)過L4棘突中線的位置進針,行腰椎穿刺,注意放腦脊液時不宜過快,以10 滴/min 的速度取腦脊液樣本5 ml。
1.2.2 CT 檢查 儀器為Pros-peed-FⅡ型雙排螺旋CT 掃描螺旋電子計算機掃描系統(tǒng)(通用電氣醫(yī)療公司)。雙排螺旋CT 電流250 mA、電壓120kV,將其層厚設置為5 mm,采取無間隔掃描,單層掃描時間1 s,之后以FC27 法重建。掃描基線為聽眥線、聽眶線。之后由2 名高資質影像學神經(jīng)??漆t(yī)師進行閱片,共同探討,直至對診斷結果意見達成一致。
1.2.3 MR 檢查 儀器為GE Signa HDx 1.5T 磁共振成像掃描系統(tǒng)(通用電氣醫(yī)療系統(tǒng)公司),取橫斷位T1WI、T2WI、Flair 及矢狀位T2,重建矩陣:512×512,層厚5~6 mm,層距1.0 mm,矢狀位層厚3 mm,實施MR常規(guī)序列掃描。之后由2 名影像學及神經(jīng)專科高資質醫(yī)師閱片,共同探討,對掃描結果達成一致意見。
1.3 觀察指標 以腦脊液細菌檢測作為金標準,比較CT 與MR 的診斷結果及影像學特征。敏感性=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性=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約登指數(shù)(Youden 指數(shù))=(敏感性+特異性)-1],符合率=(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shù)×100%。影像學特征包括病灶部位(海馬、島葉、杏仁核、下丘腦)、單雙側、清晰與否、攝取強或弱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MR 與CT 的診斷結果比較 腦脊液細菌檢測診斷結果為27 例陽性(確診為27 例邊緣性腦炎),14 例陰性(確診為4 例副腫瘤綜合征,7 例普通腦膜炎,3 例癲癇)。見表1。MR 診斷的敏感性為88.89%(24/27),特異性為85.71%(12/14),符合率為87.80%(36/41),Youden 指數(shù)為0.7460;CT 診斷的敏感性為59.26%(16/27)、特異性為50.00%(7/14)、符合率為56.10%(23/41)、Youden 指數(shù)為0.0926。MR 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符合率及Youden 指數(shù)均明顯高于CT 檢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MR 與CT 的診斷結果(n)
2.2 MR 與CT 影像學特征比較 MR 與CT 對影像學圖像特征的清晰度、攝取強度、單雙側分布及病灶部位情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MR 與CT 影像學特征比較[n(%)]
邊緣性腦炎的典型特征為躁狂、易激惹、失眠或難以入睡、意識喪失、幻覺、癲癇發(fā)作等,急性患者以顳葉或精神運動性癲癇較為多見,亞急性患者多表現(xiàn)為發(fā)病數(shù)天或數(shù)周內出現(xiàn)意識喪失、記憶力減退等癥狀[4]。由于邊緣性腦炎臨床癥狀與癲癇、普通腦炎等病較為相似,極易造成誤診,因此,找到及時、有效、無創(chuàng)診斷方式是診治邊緣性腦炎的重要課題。本實驗討論了CT 與MR 對邊緣性腦炎的診斷效果,研究結果顯示,MR 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符合率及Youden指數(shù)均明顯高于CT 檢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MR 更適合用于邊緣性腦炎的臨床診斷,可能是由于MR 具有冠狀、矢狀和各種斜位任意角度成像的優(yōu)勢,對腦實質解剖結構的表現(xiàn)效果更為清晰,尤其在判斷單雙側腦半球深處的邊緣區(qū)域方面效果更為理想。也因為邊緣性腦炎病理變化主要是神經(jīng)膠質增生、血管周圍淋巴細胞結節(jié)及神經(jīng)元缺失等原因造成的,這些炎性反應經(jīng)MR 信號掃描均能夠得到較好反映[5]。邊緣性腦炎在MR 診斷中表現(xiàn)為T1 低信號影、T2 及Flair 高信號影,能夠較為清晰的顯示病灶部位,具有典型的影像學表現(xiàn)特征[6]。而CT 雖然能清晰顯示機體斷層圖像,但對于丘腦、島葉等腦深部結構及單雙側等多角度結構其檢出效果不及MR,當CT 檢出顯示為斑片狀小出血灶等輕微表現(xiàn)時應及時輔以MR檢查,以免延誤患者的診斷及治療[7]。
綜上所述,CT 與MR 對診斷邊緣性腦炎的影像學特點具有一定差異,建議臨床上采用多種方式進行綜合診斷,以期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診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