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曉霞
EB (Epstein-Barr)病毒屬皰疹病毒,小兒 EB 病毒感染是兒童常見疾病,疾病發生與患兒免疫力低有關,患兒有發熱、腹瀉、皮疹等癥狀,嚴重情況下會影響到患兒全身多個系統,誘發相關疾病[1]。所以,需盡早診治,以提高患兒的安全性。既往治療中主要以營養支持、抗感染等常規治療,輔助重組人干擾素α1b注射液治療,可以改善患兒的癥狀體征。隨著治療經驗的積累,發現輔助更昔洛韋可以進一步提升疾病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性理想[2]。本文就本院120 例小兒EB 病毒感染患兒為對象進行分組對照治療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本院120 例EB 病毒感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患兒有持續發熱、食欲下降等癥狀表現。納入標準: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診斷標準[3];治療方案監護人知情同意;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近期進行相關治療患兒;重要器官損害患兒[4];有治療藥物禁忌證患兒。將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0 例。對照組中男40 例,女20 例;年齡0.6~12.0 歲,平均年齡(6.50±3.50)歲;病程1~10 d,平均病程(5.50±2.50)d。觀察組中男37 例,女23 例;年齡0.8~12.0 歲,平均年齡(6.20±3.20)歲;病程2~13 d,平均病程(6.50±3.50)d。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基礎治療,包括營養支持、抗感染以及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失衡等。
1.2.1 對照組 患兒給予重組人干擾素α1b 治療。注射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 (深圳科興生物工程公司,國藥準字S10960058)肌內注射,根據患兒年齡用藥,<2 歲患兒5 μg/(kg·次),≥2 歲10 μg/(kg·次),1 次/d,持續治療1 周。
1.2.2 觀察組 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輔助更昔洛韋治療。更昔洛韋注射液(亞寶藥業集團股份公司,國藥準字H20063088)靜脈滴注10 mg/(kg·d),2 次/d,持續治療1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嗜睡、食欲下降、惡心嘔吐等)發生情況、臨床癥狀體征恢復時間(退熱時間、頸淋巴結腫大消退時間、咽痛消退時間、扁桃體腫大消退時間、肝脾腫大消退時間)。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兒實驗室指標復常,癥狀體征消失;有效:患兒實驗室指標改善,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無效:上述效果未達到[5]。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n(%)]
2.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恢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退熱時間、頸淋巴結腫大消退時間、咽痛消退時間、扁桃體腫大消退時間、肝脾腫大消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恢復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恢復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EB 病毒存在轉化、潛伏特性,兒童機體功能發育不成熟,所以是EB 感染多發人群[6]。感染EB 病毒后,先于細胞中復制,經細胞溶解進入血液中,而后感染B淋巴細胞、活化T淋巴細胞,促進炎癥介質分泌。另外,病毒核免疫復合物積聚,會損害細胞,導致肝、腎功能異常[7],所以需盡早診斷、治療。干擾素是常用治療藥物,抗病毒譜較廣,給藥后直接作用細胞表面受體,抑制病毒復制,可以干擾細胞分化、生長,并調節患兒的免疫功能[8]。但是,單一給藥治療療效并不十分理想。更昔洛韋是廣譜抗病毒藥物,可抑制病毒逆轉錄酶活性、DNA 聚合酶活性以及病毒復制、增殖,助于EB 病毒清除[9]。另外,起效快、藥效持久。二者聯合治療小兒EB 病毒感染可以在提高患兒免疫功能的基礎上,提升治療效果,加速患兒康復[10]。相關研究指出,常規治療輔助更昔洛韋治療小兒EB 病毒感染預后效果顯著,有助于改善患兒臨床癥狀,提升疾病治療效果,具有推行價值[11-14]。
本文結果與陳紅艷[15]研究接近,其研究中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體征癥狀消退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EB 病毒感染患兒輔助更昔洛韋治療,對癥狀消失有促進作用,療效明顯,且安全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