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爽
在臨床中冠心病多見于老年群體,是因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病變后引起的冠狀動脈狹窄和堵塞,病變類型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旦發生冠狀動脈急性阻塞的情況時,會有心肌缺血、缺氧的癥狀發生,具有較高的死亡率。PCI 不僅可準確的判斷冠狀動脈的具體狹窄程度,也可用于堵塞冠脈的有效疏通,進而恢復正常的血供,切實有效的提高術后運動耐力和改善心功能,實施優質且科學的康復干預,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為此本文主要就早期新型心臟康復模式的應用效果展開分析和研究,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 月~2020 年11 月在本院開展冠心病PCI 手術治療的患者62 例,按照平行對照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 例。對照組中,男18 例、女13 例;年齡61~80 歲,平均年齡(70.50±3.66)歲;發病至PCI 治療時間2~4 h,平均發病至PCI 治療時間(3.21±2.17)h。觀察組中,男19 例、女12 例;年齡62~80 歲,平均年齡(71.57±3.47)歲;發病至PCI 治療時間1~4 h,平均發病至PCI 治療時間(2.5±2.11)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滿足臨床關于慢性穩定性心絞痛和冠心病相關診斷標準,符合臨床PCI 治療相關指征且術后治療能夠正常溝通的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合并嚴重心肝肺腎器官功能疾病的患者;認知功能損傷無法正常溝通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性藥物治療,即根據患者的病情情況選擇調脂藥物、抗血小板聚集藥物、β 受體阻滯劑、硝酸酯類藥物、鈣離子拮抗劑等藥物治療。
觀察組在常規性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實施早期新型心臟康復模式:①康復前評估:在每次康復活動之前由醫務人員對患者展開評估,判斷患者血壓心率是否正常;是否有胸悶、頭暈、胸痛、心悸、頭痛及氣促等不適感;心電圖檢查是否正常;是否服用較大計量的血管活性藥物;是否存在影響運動的傷口和管道;是否有肢體運動障礙。符合上述6 種要求即可開展康復活動。告知患者在運動中相關的終止指標,即:心率較休息時升高>20 次/min;舒張壓>110 mm Hg(1 mm Hg=0.133 kPa),與靜息時比較收縮壓下降>10 mm Hg,或者升高>40 mm Hg;出現心律失常;疲勞指數>14 級;氣喘指數>2 分;出現胸悶、心悸、頭暈、呼吸困難癥狀。符合上述一種情況時必須終止活動[2]。②康復實施:按照七步法原則實施:第1 步:主動或者被動運動,指導患者在床上保持身體各部位的放松,采取半臥體位,每一個動作重復5~20 次,吸氣時做運動動作,呼氣時放松。訓練內容包括肩部縮緊、手指放于肩部用肘部畫圓圈、屈曲肘關節、踝關節及腳趾的上下擺動;第2 步:改為床邊坐立位或者坐在椅子上,重復第1 步所有的動作;第3 步:改為站立體位重復第1 步所有活動并進行熱身,內容為原地踏步、緩慢行走(30 m);第4 步:同第3 步熱身活動一樣進行熱身,內容為原地踏步、站立狀態下雙手握住扶手保持雙膝屈曲至半蹲狀態,隨后直立身體、步行行走(45 m);第5 步:熱身運動同前,主要運動內容為步行行走(90 m)、練習上下樓梯(3~5 級),運動頻率調整為2 次/d;第6 步:熱身運動同前,主要運動內容為步行行走(150 m)、練習上下半層樓梯,運動頻率2 次/d;第7 步:熱身運動同前,主要運動方法為步行行走(150 m)、練習上下一層樓梯。以上七步法活動維持5~20 min/次[3]。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對比兩組心功能指標 包括LVEF、LVEDD、LVFS、E/A 指標。
1.3.2 對比兩組運動耐量 分別測量兩組患者運動終點抵達時間、6 min 步行距離、最大心率。應用心肺運動系統展開運動心肺試驗,按照標準連續遞增方案完成癥狀限制性運動心肺試驗,測定患者運動終點抵達時間以及運動時最大心率。應用平板運動測定儀測定患者6 min 步行距離。
1.3.3 對比兩組生活質量評分 使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分對患者情感、生活滿意度、健康指數、軀體功能及社會功能等方面展開評估,每項分值為100 分,分數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功能指標對比 干預后,觀察組LVEF、E/A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LVFS 水平均于對照組,LVEDD 水平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功能指標對比()

表1 兩組心功能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運動耐量對比 干預后,對照組運動終點抵達時間為(5.48±1.03)min、最大心率為(150.43±8.78) 次/min、6 min 步行距離為(412.39±45.44)m;觀察組運動終點抵達時間為(7.74±1.29)min、最大心率為(132.31±9.76)次/min、6 min 步行距離為(534.48±50.83)m。觀察組運動終點抵達時間、最大心率、6 min步行距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7.6226、7.6849、9.9702,P=0.0000、0.0000、0.0000<0.05)。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干預后,對照組情感評分為(78.22±6.33)分、生活滿意度評分為(74.91±6.44)分、健康指數評分為(72.23±6.24)分、軀體功能評分為(65.33±2.46)分、社會功能評分為(68.84±3.37)分;觀察組情感得分評分為(86.35±6.74)分、生活滿意度評分為(89.84±6.53)分、健康指數評分為(88.43±6.43)分、軀體功能評分為(81.56±2.59)分、社會功能評分為(84.36±3.48)分。觀察組情感、生活滿意度、健康指數、軀體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4.8955、9.0637、10.0667、25.2976、17.8378,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
當前經過學者的研究發現,有效的康復活動對于放松血管、降低血管張力和神經反應水平、改善冠狀動脈有著積極的影響。根據研究發現,康復運動后可增加患者的動脈血流量,進而有利于恢復供血射血功能,同時將動脈血管壁厚度增加,有利于手術的恢復。冠心病PCI 術后需要較長的觀察和康復時間,尤其對維持患者的生化指標穩定,防止疾病再次發作有重要的意義[4]。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心功能指標、運動耐量和生活質量各方面改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表示早期心臟康復活動應用可獲取顯著的效果。心臟康復為對患者的運動訓練實施醫學監測評估、營養咨詢和心理干預,并有效的控制了危險因素等,作為綜合醫療方法,為患者實施運動訓練監測是心臟康復的重要核心[5]。研究顯示,PCI 術后患者實施早期心臟康復活動能夠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實施合理化的運動訓練,在循序漸進的科學鍛煉下,有助于患者運動耐量的提升,減少了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在防止甚至是逆轉心肌重構發生方面有積極的效果,有利于增強患者的心臟功能,增加心肌收縮力,豐富了周圍組織的血供[6]。
綜上所述,在冠心病PCI 術后患者治療中實施早期新型心臟康復活動,能夠改善心功能指標,提升運動耐量,有效的改善預后情況,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