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開
合理飲食對產婦自身及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通過對其實施營養指導,促進產婦合理的攝入營養,對提高產婦生活質量,幫助產婦順利度過產褥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臨床研究的逐步深入,有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發現,如果產婦在孕產期出現營養不良或者營養過剩,則極易增加妊娠期并發癥、不良妊娠結局、新生兒不良事件的發生幾率[1]。因此,對產婦進行個性化的營養指導,指導產婦孕產期合理的攝入營養,能夠更好的輔助產婦產后身體盡快恢復,同時還能較好的保證新生兒的營養需求。本文對88 例產婦進行研究,觀察實施營養指導的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5 月在本院產檢并分娩的產婦88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43 例)與觀察組(45 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2~39 歲,平均年齡(28.47±3.51)歲;第一次孕檢時孕周6~20 周,平均孕周(15.12±3.04)周。觀察組產婦年齡21~40 歲,平均年齡(28.89±3.71)歲;第一次孕檢時孕周6~19 周,平均孕周(15.03±3.01)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產科保健及護理。產婦第1 次在本院孕檢后,及時指導其在居住社區建立孕檢檔案,叮囑其按時檢查,定期對其進行隨訪,通過隨訪進一步明確產婦的體重增長情況、飲食情況以及生活方式,每次孕檢需及時對胎兒的生長發育狀況、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指標進行檢測。產婦根據自身飲食喜好隨意飲食,營養師不對其進行任何的營養指導干預。
觀察組采用營養指導。產婦在首次進行孕檢時,相關工作人員指導其及時在居住社區建立孕檢檔案,叮囑其按時孕檢,并對其實施孕產期營養指導。①孕期營養指導。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孕期營養補充的健康宣教,每次孕檢時,護理人員指導產婦進行營養狀況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其進行膳食營養干預。叮囑產婦在孕早期一定要注意補充葉酸,日常生活及工作中要盡可能的避免射線、病毒等不良因素對自身及胎兒的影響,尤其還要改變一些錯誤的孕期營養補充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由本院專業的營養評估專家分別在孕中期、孕晚期對產婦進行飲食跟蹤服務,對其營養狀況進行定期監測及評估,通過檢測產婦體重增長情況以及胎兒生長發育狀況,結合產婦的飲食喜好為其制定個性化的營養攝入方案。②分娩期營養指導。在分娩之前,指導產婦進食一些好消化且容易吸收的能量較高的食物,保證產婦在分娩過程中能夠有足夠的能量儲備,這對有效避免身體疲勞導致分娩不良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分娩結束后,護理人員還應及時指導產婦多飲水,盡量攝入一些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食物,同時還要保證食物容易消化、容易被身體吸收,及時為產婦補充足夠的水分以及能量。③產褥期營養指導。在產褥期,護理人員要指導產婦盡量多食用一些維生素、鐵、鈣等含量豐富的食物,由本院專業的營養師以最新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為依據對產婦進行營養評估及營養指導,首先制定5 d 的營養食譜,由食堂廚師制作后及時送到病房,每日食譜需要保證產婦每天攝入450~500 g 的主食,50~75 g 的雞蛋,150~200 g 的魚、禽類、肉類等食物,100~150 g的豆制品,200~250 g 的牛奶,500~600 g 的新鮮蔬菜及水果。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圍生期并發癥發生情況、產后泌乳情況、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圍生期并發癥包括貧血、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胎兒生長受限、早產等。開始泌乳時間按照產婦自我感覺有乳汁分泌到可見初乳溢出的時間。新生兒不良事件包括低體重兒、巨大兒、低血糖兒、畸形兒和死胎。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生期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貧血、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胎兒生長受限、早產分別為1、1、1、0、0 例,對照組出現貧血、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胎兒生長受限、早產分別為2、2、2、2、2 例;觀察組圍生期并發癥發生率6.67%(3/45)低于對照組的23.26%(10/4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生期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n(%)]
2.2 兩組產后泌乳情況比較 觀察組產后48、72、96 h 泌乳產婦分別有23 例(51.11%)、17 例(37.78%)和5 例(11.11%),對照組分別有12 例(27.91%)、11 例(25.58%)和20 例(46.51%)。觀察組產后泌乳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3.262,P=0.001<0.05)。
2.3 兩組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率4.44%低于對照組的18.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產婦在孕產期的營養攝入情況對其自身及胎兒的生長發育狀況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營養不良或者營養過剩都會直接對母嬰的生命安全以及身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隨著臨床研究的增多,有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發現,如果產婦在孕期缺乏營養,不僅會對胎兒的正常發育造成影響,還會引發胎兒出現不同程度的身體器官畸形、精神發育遲緩等不良事件[2]。但是如果孕期營養補充過剩,則極有可能導致母體并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疾病等一系列并發癥,增加分娩難度,甚至威脅產婦自身安全。所以,醫院相關營養指導師及護理人員對孕產婦及時實施孕產期營養指導,對保證胎兒及新生兒的正常發育,保證分娩安全,促進產婦產后恢復等均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3,4]。
很多人認為產婦在妊娠期間需要大量的補充營養,那就肯定是產婦吃的越多營養補充的越多,產婦吸收的越好胎兒吸收的也就越好。針對這一錯誤的觀念,作者在這里要提醒廣大產婦,一定要科學飲食。尤其在孕期營養攝入方面不宜過少,但是也不宜過多,一定要將相關的營養物質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如果盲目的補充營養,則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妊娠期并發癥的發生率。比如,在妊娠前期過度的補充營養,則極易導致產婦肥胖,還會引發胎兒出現一些先天性的缺陷疾病[5]。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圍生期并發癥發生率6.67%(3/45)低于對照組的23.26%(10/4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照組母嬰安全問題更加突出,這可能是因為對照組產婦在妊娠期間是按照自身飲食習慣自由飲食,未對其進行營養指導干預,導致其出現了飲食過量,從而出現肥胖,在分娩時盆腔內堆積了大量的脂肪,導致子宮收縮乏力[6];對照組產婦可能未攝入適量的富含鐵元素等食物,導致其出現了貧血多發的情況[7]。
在產后泌乳情況方面,觀察組產后泌乳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3.262,P=0.001<0.05)。說明產后泌乳情況與產婦的營養狀況也有著明顯的相關性[8]。這是因為,專業的營養師對產婦進行營養指導后,產婦的飲食配餐方面不但保證了營養的豐富,還增加了鯽魚、豬蹄、通草等食物,與百合、大棗、枸杞、當歸、太子參、銀耳、山藥等食物配合使用,較好地起到了補氣養血、通乳下奶的效果[9,10]。并且觀察組產婦接受營養指導后,科學合理的飲食,保證了蛋白質、熱量等攝入量的均衡性,泌乳量的充足性得到了保障。
觀察組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率4.44%低于對照組的18.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對照組產婦按照自身飲食喜好進行了自由飲食,忽略了飲食情況對胎兒及新生兒造成的影響。提示在孕期對產婦進行飲食指導,一方面能夠有效保證產婦機體對熱量以及營養的需求,另一方面還能有效的避免餐后高血糖等不良事件的發生,尤其對促進胎兒的健康生長發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孕產期對產婦實施營養指導,保證其攝入營養的均衡性,能夠有效改善母體營養狀況,減少圍生期并發癥的發生率,并且對促進新生兒的健康發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建議將營養指導更多的推廣應用在臨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