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彤 任芳
妊娠分娩是女性正常生理過程,但是,在妊娠過程中,伴隨孕周延長、胎兒發育成長,盆腔、周圍器官可受到一定擠壓,同時,受陰道分娩影響,產婦產后極易發生盆底肌力減弱,誘發盆底功能障礙性疾?。?]。一般情況下,產婦產后盆底功能損傷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恢復,且部分產婦恢復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預后效果不佳,因此,臨床需重視產婦產后盆底功能康復治療,促使盆底功能能夠盡快恢復,降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率,提高產婦生活質量[2]。為此,本次研究抽取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期間80 例產婦,對不同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比較分析。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期間80 例產婦,以康復治療差異性分為對比組及研究組,每組40 例。對比組:初產婦22 例、經產婦18 例;年齡21~37 歲、平均年齡(29.12±5.35)歲。研究組:初產婦23 例、經產婦17 例;年齡21~38 歲、平均年齡(29.45±5.29)歲。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納入研究對象具有盆底康復適應證、耐受性[3];②臨床資料完整、真實;③事先對研究內容、目的等知情。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②語言、聽力以及認知等功能存在障礙者;③中途退出觀察者。
1.3 方法
1.3.1 對比組 產后采用一般治療:康復指導醫師告知產婦產后盆底功能恢復相關知識,指導其適當增加飲水量,進行陰道收縮等常規練習。治療6 周。
1.3.2 研究組 產后采用盆底功能康復鍛煉:①全面評估產婦情況,基于評估結果制定個體化產后盆底功能康復鍛煉計劃,同時,根據其實際認知程度、能力等,采取多種方式使產婦知曉和明白實施盆底功能康復鍛煉的作用、重要性,另外,對產婦存在的不良心理、負面情緒進行干預,為康復鍛煉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②產后盆底功能康復鍛煉的實施,一般情況下可將康復鍛煉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指導產婦進行陰道收縮、放松訓練,30 min/次,3~4 次/d,通過該方式提升排尿控制能力;第二階段:進行低頻電流刺激訓練,利用電極刺激盆底肌肉、神經,促使盆底肌力盡快恢復,10~20 min/次,3 次/周;第三階段,指導產婦進行肌纖維練習,10~20 min/次,3 次/周。治療6 周。鍛煉期間加強產婦觀察和監測,逐漸加強康復鍛煉的時間、力度,發生異常及時進行處理。產后盆底功能康復鍛煉的實施、效果可能會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因此,在實施期間康復指導醫師還應該重視產婦的認知、心理等指導,提升其對產后盆底功能康復鍛煉的重視度、配合度,為產后盆底功能康復鍛煉的開展、預后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支持。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率、盆底肌各項指標(陰道收縮肌電值、陰道收縮持續時間、陰道靜息肌電值)、盆底功能恢復相關指標[盆底功能障礙評分(評分越低,盆底功能障礙越輕)、盆底肌纖維收縮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率低于對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率比較[n(%)]
2.2 兩組盆底肌相關指標比較 對比組陰道收縮肌電值為(28.48±1.39)μV、陰道靜息肌電值為(26.35±1.29)μV、陰道收縮持續時間為(4.24±0.47)s;研究組陰道收縮肌電值為(33.52±1.41)μV、陰道靜息肌電值為(37.13±1.35)μV、陰道收縮持續時間為(6.31±0.72)s。研究組陰道收縮肌電值、陰道靜息肌電值大于對比組,陰道收縮持續時間長于對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6.099、36.513、15.226,P=0.000、0.000、0.000<0.05)。
2.3 兩組盆底功能恢復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前,對比組盆底功能障礙評分為(29.25±2.98)分、盆底肌纖維收縮壓為(25.57±1.99)cm H2O;研究組盆底功能障礙評分為(29.31±2.87)分、盆底肌纖維收縮壓為(25.49±1.85)cm H2O。治療后,對比組盆底功能障礙評分為(15.45±1.06)分、盆底肌纖維收縮壓為(32.18±2.44)cm H2O;研究組盆底功能障礙評分為(10.23±1.01)分、盆底肌纖維收縮壓為(38.51±2.63)cm H2O。治療前,兩組的盆底功能障礙評分、盆底肌纖維收縮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92、0.186,P=0.927、0.853>0.05);治療后,研究組的盆底功能障礙評分低于對比組、盆底肌纖維收縮壓高于對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2.549、11.159,P=0.000、0.000<0.05)。
數據資料顯示,45%左右的產婦在分娩結束后可能會伴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礙[4]。同時,有研究指出,產婦在發生盆底功能障礙后,其生理、心理等多個方面均會產生較大不適,不僅會加大產婦罹患產后抑郁癥的風險和幾率,部分產婦甚至會因此出現自殘、自殺等不良行為,對其正常生活、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脅,由此可見,產婦產后恢復需引起臨床和產婦的重視,盡早采取科學合理的盆底功能康復鍛煉計劃[5,6]。
既往在分娩結束后,一般是由康復指導醫師告知產婦產后盆底功能恢復相關知識,指導其適當增加飲水量,進行陰道收縮等常規練習,雖然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是,由于缺乏針對性、個體化等特性,整體效果并不佳,產婦發生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幾率仍然較高,且恢復時間較長,因此,臨床需采取更為有效的治療措施[7,8]。目前,產后盆底功能康復鍛煉是臨床促進產婦產后恢復的重要方式,具有針對性、個體化的盆底功能康復鍛煉能夠加強肌肉收縮能力,提高會陰肌力,進而促進和加快盆底肌功能恢復[9]。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率低于對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研究組陰道收縮肌電值、陰道靜息肌電值大于對比組,陰道收縮持續時間長于對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盆底功能障礙評分低于對比組、盆底肌纖維收縮壓高于對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產后盆底功能康復鍛煉在產婦中的臨床效果確切,分析原因在于盆底功能康復鍛煉可基于產婦實際情況,從不同階段指導產婦進行康復鍛煉,真正滿足不同產婦的真實需求,更好預防和改善盆底功能障礙情況。
綜上所述,給予產婦個體化產后盆底功能康復鍛煉,可最大程度降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率,優化盆底肌相關指標,促進盆底功能恢復進程,因此,產后盆底功能康復鍛煉可作為推薦康復治療方式在產婦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