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長宏
冠心病是多發心血管疾病類型,患者心絞痛癥狀明顯,近年來發病率一直呈遞增趨勢[1]。疾病治療方面,包括手術、藥物治療手段。結合疾病治療經驗,多采用藥物保守治療。曲美他嗪是新型哌嗪類代謝類細胞保護劑,具有擴張血管、保護心肌細胞的效果[2]。地爾硫是鈣拮抗劑,可以降低患者心率、心臟負荷,擴張冠狀動脈、外周血管。兩種藥物聯合治療效果顯著,本文就本院2019 年9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進行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自2019 年9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20 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納入標準:①年齡>18 歲患者;②病歷資料完整;③曲美他嗪等治療用藥患者知情同意;④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研究藥物過敏患者;②嚴重臟器疾病患者;③精神疾病患者;④傳染疾病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0 例。對照組中,男32 例、女28 例;年齡33~76 歲,平均年齡(49.50±8.84)歲。觀察組中,男35 例、女25 例;年齡30~75 歲,平均年齡(50.50±8.8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以基礎治療:吸氧、抗凝、調控血壓等對癥支持治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哈藥集團制藥六廠,國藥準字H23021574)0.25~0.50 mg/次,3 次/d。
對照組:給予曲美他嗪治療。鹽酸曲美他嗪片[施維雅(天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5465]口服20 mg/次、3 次/d,連續用藥2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不良反應(惡心、嘔吐、頭痛、頭暈)發生情況、心絞痛發作頻率與持續時間、生活質量。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大幅度改善,心絞痛發作頻率減少>80%;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心絞痛發作頻率減少50%~80%;無效:患者未達到上述效果[3]。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00%。生活質量評分:參考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評估,總分100 分,評分越高,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生活質量越好[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8.33%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3.33%低于對照組的1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n(%)]
2.3 兩組心絞痛發作頻率與持續時間、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心絞痛發作頻率、心絞痛持續時間、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心絞痛發作頻率低于對照組、心絞痛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絞痛發作頻率與持續時間、生活質量比較()

表3 兩組心絞痛發作頻率與持續時間、生活質量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冠心病發病機制復雜,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主因[5]。患者心絞痛情況明顯,勞累、情緒激動等均為其誘因,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降低生活質量[6]。結合疾病治療經驗,以用藥為主[7]。曲美他嗪是心血管疾病治療常用藥,藥理機制包括抗氧化、改善心肌供氧失衡狀態、擴張冠狀動脈[8]。曲美他嗪口服后可迅速阻斷心絞痛患者游離脂肪酸氧化機制,降低氧化速度、氧自由基生成量,改善心肌收縮功能,保護心肌細胞膜組織,對心肌供氧失衡狀態形成良好的糾正作用,直接調節冠狀動脈血氧供應機制,促進心絞痛癥狀控制和改善[9]。地爾硫為心絞痛患者病情控制提供支持,藥理機制包括擴張冠狀動脈、調節Ca2+、抗血小板聚集。地爾硫用藥后可以改善患者的病變冠狀動脈痙攣、血流循環不暢等問題,通過對Ca2+內流機制阻斷作用調節心肌異常收縮、增加心肌供氧量,改善患者心肌微循環。聯合用藥基礎上,保留曲美他嗪、地爾硫各自優勢,加快冠狀動脈血氧供應失衡調節。相關研究指出,曲美他嗪片+地爾硫片治療心絞痛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價值,可以促進患者康復,提升患者生存質量,是有效治療藥物[10]。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8.33%高于對照組的83.33%,不良反應發生率3.33%低于對照組的1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心絞痛發作頻率低于對照組、心絞痛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李娜[11]研究結果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