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姜澤虹,曹鋒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陜西 咸陽 712056)
大眾的審美水平提高,對衣品的要求越發嚴苛,這也使得現代社會對服裝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人才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穩定壯大的基本條件,院校作為人才的主要培育和輸出機構,如何對專業課程做出調整,通過改革和優化讓學生接收到更多專業知識,實現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綜合性提高,是課程教學開展中要認真思考的重點。為此,在施教過程中教育者就要抓住改革要點,明確改革意義,對課程做出積極的改良,保障課程改革措施實施的有效性,實現對學生培育質量的提高,為現代社會和服裝行業輸出更多的優質人才。
服裝開發的環節繁多、過程復雜,所以對從業者的實踐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如何根據不同男裝款式的版型來設計出合格的樣衣,還要保證樣衣的樣式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傳統的課程教學中,授課缺少實踐性,教育者在教授某種類型男裝的設計和制作方式時,只是用口述形式單純對西裝的制作工藝加以描述,學生沒有直觀的參考對象,對男裝的認識完全是依靠自己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概念的生成能力,這種學習方式容易讓學生形成思維定勢,不理解男裝的真實樣式,容易把男裝與西裝混為一談[1]。實際上,作為專門性和專業性突出的課程,男裝結構與工藝本身有著十分完善的發展歷史和工藝制作流程,不能簡單將其和西裝開發劃上等號。所以在推動男裝結構與工藝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就要注重實踐性的賦予,讓學生可以更多層次、多方面的接觸、感知男裝開發過程,理解男裝作為服飾制品的獨特性,抓住男裝區別于其他服飾的美學特征和設計風格,這樣學生才能真正了解并掌握男裝的制作工藝,在腦海中形成完整的男裝制品制作體系,開發出好的男裝服飾。
常規教學中,學生通常是從男裝的工藝結構開始了解服飾的構成,教師在授課中會講解服飾風格和藝術風格的設計,讓學生懂得如何設計和開發才能讓服飾制品好看。但是,服裝行業作為消費產業,其運作目的是滿足消費者的穿戴需求,學生學習男裝結構與工藝課程,也是為了掌握一技之長,為將來出入社會做好準備。故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明白“實用性>美觀性”的原則,首先要讓學生學會測量男體,鍛煉學生對男體的判斷力及感知力,然后在借助對男體的熟悉了解服飾每個部分的零部件如何有效組合到身體上[2]。教師還要從服飾的功能性出發,讓學生從學習中知道男性襯衫、西裝和大衣等服裝類型的功能區別,以及如何設計才能滿足這些服飾的功能要求,幫助學生從抓住服裝開發的重點,從而提高學生的服裝開發及設計能力,讓學生在投入社會后能制作出符合大眾著衣需求和市場消費需要的服飾制品。
對于學生來說,在接受培訓時也要積極踐行終身教育理念,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建設,教育內容可分為不同維度,使學生也能合理規劃自身工作,能夠重點學習某一維度的相關知識,掌握相關技能。學生可以更加主動地參與,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以及職業教育,不斷提升專業技能[3]。此外學生除了要主動接受相關培訓以外,院校也要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實踐操作機會,比如圖紙繪制、服裝制版等等,使學生能夠主動操作,提升創作質量。院校要想對男裝結構與工藝課程進行豐富,需要結合學生特點,開設種類豐富的男裝結構與工藝課程類別。同時,學校可設置選修課,讓學生結合自身興趣愛好選擇課程,如將男夾克、男風衣、男馬甲、男西服等服飾制品分門別類,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服裝樣式,針對性進修,這樣除了能夠加強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之外,還可以減少由于學生學習水平不同而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促進學生學習效果和質量的提高,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去學習自己想要學習的知識。所以,院校應該轉變教育理念,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是只希望學生能夠順利畢業。院校可以按照圖1 所示的結構重構課程,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喜好從更多的學習端口切入到課程學習中,從課程中學習知識、升華素養,提高自己對男裝工藝的掌握程度,實現對男裝結構與工藝體系的全面掌握。
院校在開發和利用男裝結構與工藝課程資源的過程中,要想加強課序設置的邏輯性。首先,根據男裝行業涉及到的工作流程對課序進行設置。院校在課程序列設置方面,需將學習領域作為單元,根據工作過程包含的各個環節對有關課程內容進行教學,課時偏向實踐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所占比例較低。院校也應當以此為依據將學生認知心理漸進過程作為基礎對男裝結構與工藝課程的知識序列進行設置,確保學生能夠順利的掌握和工作過程存在聯系的經驗與策略。
其次,結合工作分析法對課序進行設置。立足于工作分析法把完整的工作劃分成若干個具體的操作步驟,對各個操作步驟進行提示化指導,并詳細記錄學生對各個操作的掌握狀況。同時,對男裝結構與工藝課程的課序進行設置之前,應掌握學生對相關男裝行業狀況的了解程度,然后對具體男裝行業開展整體分析,結合誰做(who)、做什么(what)、何時做(when)、在哪做(where)、如何做(how)、為什么做(why)、為誰做(whom)的“6W1H”的具體內容,形成崗位說明書[3]。然后,結合服裝設計行業具體崗位說明書,以及服裝設計操作流程對課序進行設置,展開男裝工藝教育,有效提升男裝結構與工藝課程的教學內容清晰化和條理化。
最后,對男裝結構與工藝課程的課序進行設置的過程中,學校需要將學生服裝設計行業生涯發展需求作為重點,結合學生年級與能力水平等,在對所有學段課程設置進行總體規劃的同時,均衡考慮各個具體學段課程的開設,保證不同時段、維度的課程能夠實現前后連貫以及動態整合,最終形成一個整體。
院校可以根據學生所在年級的不同將課程分級化,初期主要設置基礎課程,諸如面料選擇、尺寸規劃、車縫方案等,對學生工作態度、知識以及技能等進行培養;中期時結合學生興趣愛好,指導其選擇一到兩項具體的男裝設計內容進行開發設計,并根據學生就業愿望、特定工作技能、功能組能力等,對相關課程知識進行傳授;后期則將就業指導作為重點,加強學生操作能力,并安排學生到服裝公司中進行實習,同時利用追蹤輔導等方式提高學生服裝設計行業適應能力。
現階段,院校在開發和利用男裝結構與工藝課程資源的過程中,逐漸加強了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原因在于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需要將全體學生作為基礎,尊重不同學生存在的差異,對此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對各類課程資源進行整合,以便于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對此,院校需要加強校際合作以及資源共享,相同地區的不同學校可以對課程資源開發、設計、實施以及評價等進行分別承擔,如此可防止出現課程資源出現重復開發的情況,促進開發配置效率的提供。同時,針對取得的課程資源開發成果,學校需要擁有共享意識,多和相關專業以及其他學校進行資源共享,實現更多的經驗交流,這樣可以大大提高院校男裝結構與工藝課程資源的開發建設效率。例如,聯合院校構建跨校、跨地區網絡課程資源庫,利用信息技術開放和共享男裝結構與工藝課程資源,如此便能夠解決課程資源開發條件差以及資源少等相關問題,通過信息技術促進課程資源開發資源以及效率的提高。
傳統的服裝開發設計工作以紙質制版為主,這種方式的容錯率低且資源消耗高,如果學生出現了繪制出現錯誤,就需要拋棄之前的所有成果重新繪制。所以傳統教學中,因為學生的實踐經歷不足,開發經驗有限,教師通常不會讓學生過早接觸服裝的設計工藝,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時期的服裝開發轉向以數據軟件為主的信息制版方式,教師就可以將款式的主要尺寸數據套用三維模型上,讓學生借助三維模型模擬服裝的開發過程,完成款式的設計和制版工作。借助信息技術,學生可以更好地觀察服裝開發中,款式的肩寬、胸寬、袖長、衣長等設計要求,并觀察到在傳統教學中無法接觸的現象,了解到服裝寬松額度、裁片數量、裁片連接情況、面料特性等服裝特性對骨位滑紗、骨位起扭的影響,從而明白理論服裝設計和實際服裝設計的差異性,在實踐中注重骨位止口,骨位車縫與服裝面料、服裝功能的關聯性,后者又會對前者造成哪些影響。信息軟件還可以提供接近真實的模擬男裝結構與工藝效果,學生可以借助在計算機課程中建立仿真模型,來觀察自己所設計的款式實際穿戴上男體上的情況,并在開發服裝時進一步優化男裝的尺寸、放碼、拼縫處設計,保證服裝的實用性。
在開始教學之前,教師要先制定詳細的樣板展示計劃,教師可以提前和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能夠充分意識到觀摩真實樣板的意義與價值,在開始分析服裝款式之前,教師要進行預設提問,安排相關任務,比如為什么不同服裝的裁片上限不同?不同服裝的功能作用和外觀外貿是什么?怎么檢查服裝尺碼?如何確定和給出服裝的拼縫處位置?設立問題之后,教師便需要組織學生分組對男裝的服裝款式進行分析、整理,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整理信息,比如男西裝是現代男性比較常穿的衣服款式,在觀察這款服裝款式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在筆記中給出明確的信息類別,男西裝的肩寬袖寬比例,男西裝對男體的氣質襯托作用,樣板服裝存在哪些設計缺陷,以及可能會帶來什么問題,在實際著衣中男西裝對男體的主要影響以及該如何提高男西裝的功能作用。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分類指示,并按照自己的觀看情況將對應信息一一記錄,這樣便能立體的、全面的了解男西裝的開發需求和設計原則。在匯報自己的所見所聞時,教師要對學生們整理出來的服裝款式做綜合化的分析和糾正,尤其是一些相對關鍵的設計措施方面,如果學生沒有在觀摩樣板時察覺,教師要特別予以指出和補充,如男西裝在設計之前,需要有大致的思路,西裝扣數多少、領型是平駁領還是戧駁領、衣身分割是四開身還是六開身,這些都影響到男裝開發和設計的成果,因此教師需要時刻提醒學生,并監督學生是否有對設計細節加以重視,以此提升學生的樣板觀察和剖析能力。
教師要以學生學情為根據分層設計任務。教師可采取小測或問卷調查等方式深入全面地了解學生包含個性、興趣愛好、智力發展特征、學習態度、學習基礎及學習習慣等,并以此為基礎展開綜合分析,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前提下,客觀、準確地設計分層任務。如個別學生藝術水平較佳且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和開發能力。此類學生的任務設計中,教師可盡量偏向于實踐操作多、技巧性強且難度相對較大的任務,減少書面任務量,多實踐、少講解,使學生在任務中不會產生枯燥感,且會自主參與男裝開發的完成,使學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從而對男裝結構與工藝知識形成更深刻的印象。又如部分有學習障礙的學生,服裝知識理解能力偏弱,但具備良好的學習態度,且對男裝結構與工藝這門學科十分喜愛。此類學生任務設計中,教師可將起點和要求適當放低,以“淺講多練、查漏補缺”原則為依據布置任務,盡量結合書面任務與實踐操作,幫助學生理解男裝結構與工藝基本概念的同時,結合實踐操作靈活掌握男裝開發的知識和技巧。教師可面向優等生提出完成所有設計任務的要求,面向中等生提出完成部分設計任務的要求,向學困生提出選擇性完成服裝設計任務的要求。或是以任務完成要求為根據設計分層任務。教師在評價學生的設計成果時,同樣需要因人而異,予以適當的支持鼓勵,組織學生展開自評、互評,查漏補缺的同時反思學習過程,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且有利于團結互助能力的提升,促進整體學習成效的提高。同時,教師需要及時指導、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部分學生進步較快,教師此時也需要及時實施二次檢測,并以檢測結果為依據重新分層,確保學生能夠學有所獲。
綜上所述,男裝課程的改革需要兼顧社會的潮流風向和崗位實踐性,教師要提升學生的服裝開發能力,保證學生精確掌握男裝的設計知識,就要重視課程實踐性與實用性的賦予,在教學中通過向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選擇、更多的教學資源輔助、更詳細的服裝樣板觀察和更人性化的設計任務布置,幫助學生充分了解男裝設計和其他服裝款式設計的差異性,并掌握男裝設計的要點,設計出符合大眾審美需求和著衣需要的優秀服飾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