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樂 畢清泉 楊 潔 段美雯 楊樹慧
安徽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安徽合肥 230601
自我同情的概念由心理學家Neff 提出[1],指個體選擇寬容、善待自己,以人無完人的清醒認識直面問題所在,平衡困難、失敗等帶來的痛苦,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態度,有助于緩解抑郁情緒,改善生活質量[2-3]。熱點分析是指使用聚類分析軟件直觀展現某一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為學術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4]。CiteSpace是由美國德塞爾大學陳超美博士開發的一款引文分析軟件,可以通過可視化的手段呈現某一研究的知識基礎、熱點與前沿[5]。因此,本研究旨在采用CiteSpace V(5.7.R5W)軟件對近5 年自我同情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為我國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以“self-compassion”“compassion for oneself”為主題詞,在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數據庫中進行檢索,將得到的數據記錄以“純文本”格式導出“全記錄與引用的參考文獻”。
納入標準:①符合自我同情研究主題的文獻;②發表時間為2016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③文獻類型為Article or Review。排除標準:①與自我同情研究無關或信息不完整的文獻;②重復發表的文獻。
利用WOS 的分析功能對發文量、發文國家進行統計分析。將保存的文獻記錄導入CiteSpace V 中,軟件基本設置如下:時間跨度為2016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時間分區為1 年,閾值為TOP50,并以尋徑網絡算法進行網絡裁剪,其他設置保持默認。節點類型依次選擇機構、被引期刊、被引文獻、關鍵詞,構建自我同情研究領域知識圖譜。在關鍵詞共現圖譜基礎上進行聚類分析和突現詞分析。
共納入1315 篇文獻,發文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圖1)。截至2020 年12 月末,發文量排名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398 篇)、英國(172 篇)、澳大利亞(135 篇)、加拿大(128 篇)、中國(68 篇)。
對期刊進行共被引聯合影響因子分析能夠反映某一研究領域的核心期刊分布[6],在刊登自我同情相關研究的期刊中,被引頻次排在前5 位的期刊及其影響因子見表1。研究自我同情的主要機構見表2。

表1 自我同情相關研究高被引期刊

表2 自我同情主要研究機構
分析高被引文獻可以了解一個研究領域的知識基礎[7]。自我同情研究排名前5 位的高頻引文見表3。

表3 自我同情相關研究高被引文獻
CiteSpace 可視化界面生成了由112 個節點,191 條連線組成的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圖2)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包含10 個聚類的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圖3)。網絡模塊化評價指標(Modularity,Q 值)為0.7196,處于0~1,同質性評價指標(Silhouette,S 值)為0.9218,接近于1,提示聚類結果合理,可信度高。按突發起始時間先后對10 個突現關鍵詞進行排序(圖4)。
本文共納入1315 篇相關文獻,就發文量而言,自我同情研究的熱度和關注度呈上升態勢。分析發文國家、機構可得,美英兩國在自我同情研究領域當中具有引導力,我國研究者順應國際研究潮流,開展了相關研究。期刊分析結果顯示自我同情研究領域具有一定學術影響力的期刊有Self and Identity、Mindful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等,研究方向涉及心理學相關學科,一定程度上體現自我同情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
Zessin 等[8]研究顯示自我同情與幸福感相關。Neff等[9]研究證實了正念自我同情訓練(the mindful selfcompassion program,MSC)可以有效增強個體的自我同情和幸福感水平。學者對于自我同情量表存在爭議,Neff 等[10]認為量表總分即代表個體的自我同情水平,López 等[11]則認為要分積極自我同情和消極自我冷漠兩個角度進行評估。另外還有研究根據Hayes[12]提出的統計學分析方法探討自我同情的中介或調節作用[13-14]。這些都是學者較為關注的內容,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不同關鍵詞間的共現和聚類關系能夠反映某領域的研究熱點[15]。分析關鍵詞共現及聚類知識圖譜發現,目前研究主要以自我同情可以減少壓力、增強心理彈性、改善健康為目的,從以下幾個角度開展。①與多種變量的關系研究。研究顯示,自我同情可以緩解醫護人員因工作繁重而出現的倦怠和同情疲勞[13,16-17],減輕乳腺癌患者因身體意象障礙而產生的心理困擾[18-19]。②相關干預研究。通過視頻會議的形式對年輕癌癥幸存者實施MSC[20]可以培養患者的自我同情意識,減少焦慮抑郁癥狀及對身體意象的不良感知。Friis 等[21]研究也得出類似結果,為期8 周的MSC 計劃能夠有效緩解糖尿病患者的痛苦,改善抑郁狀況。③文獻加工類研究。如Marsh 等[22]通過meta 分析發現,青少年自我同情水平與焦慮、抑郁、壓力等心理困擾顯著負相關,提出自我同情可能是青少年心理困擾和健康干預的重要因素。Ferrari 等[23]對基于自我同情的隨機對照試驗進行薈萃分析,結果顯示以自我同情為基礎的干預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可以用于改善不同人群的社會心理問題。
突現詞可以作為判斷領域內研究發展趨勢的依據[24]。突現詞結果顯示,社會支持、飲食失調、機制是近年來自我同情研究領域新興的關鍵詞。領悟社會支持一直與良好的心理健康緊密聯系,有研究基于此調查自我同情在領悟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個體感知到的社會支持越多,自我同情水平越高,收獲的幸福亦越多[25]。女性往往會消極評價自身形象而出現羞恥感,會選擇限制飲食來保持形象而出現飲食障礙[26],有學者通過研究證明提高自我同情水平可以減少個體對身體的不滿意,降低飲食失調風險,維持健康[27]。另外還有研究嘗試探討自我同情影響心理健康的機制[28]。這提示與社會支持、飲食失調的相關性研究及影響心理健康的潛在機制是未來自我同情的研究趨勢,可以考慮從這3 個角度入手進行研究。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V 軟件搭建的可視化分析手段較為直觀地反映了近5 年自我同情研究的現狀、知識基礎、熱點及前沿,今后可增加數據庫來源進行更深入的分析,以求全面展現自我同情研究領域的知識脈絡。